昭君出塞是 中国历史 上的一个故事。 王昭君 ,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
公元前54年,南匈奴 呼韩邪单于 被他哥哥北匈奴 郅支单于 打败,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天子,并向 汉元帝 自请为婿。元帝遂选宫女赐予他 。昭君到匈奴后,被封为“ 宁胡阏氏 ”( 阏氏 ,音 焉支 ,意思是 王后 ),象征她将给 匈奴 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 西汉 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昭君出塞 简介

王昭君,即王嫱(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北方的匈奴经过前代汉军的连续打击,内部出现了五单于并立的局面,最终匈奴分裂成为了南北二部。公元前54年,南匈奴 呼韩邪 单于被他哥哥北匈奴郅支单于打败,遂向汉朝称臣归附,成为了汉朝的属国,汉宣帝将其安置在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呼韩邪并三次入朝朝贡。公元前33年正月,属国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元帝遂将宫女王昭君赐给了呼韩邪。 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西汉到了汉宣帝当皇帝的时候,国力强盛。那时北方的匈奴经过汉武和昭宣时代的轮番打击内部开始分裂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称藩归附汉朝并亲来长安朝觐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入朝,自请为婿。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赐给呼韩邪。
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 汉元帝 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天子又难于失信。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毛延寿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毛延寿。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 呼韩邪单于 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 匈奴人 相处得很好,并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昭君死后葬在 大青山 ,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
后为避 司马昭 之讳,昭君改称王明君。
现今有关昭君出塞的作品大多把昭君出塞描绘成匈奴强汉弱,朝廷屈辱求和,然后抨击汉帝。实际这是与正史不符的。
昭君出塞的故事,从西汉到元初,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它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大致情节是: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赐呼韩耶单于为阏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韩耶死,从成帝敕令,复为后单于阏氏。元帝时,汉强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实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体表现。
正史中,汉元帝时期是西汉巅峰时期,而匈奴经过汉朝连番打击早已元气大损,是汉强匈奴弱。实际上南匈奴 呼韩邪单于 汉宣帝 时期就已经归降向汉朝称臣,成了汉朝的属国,并且呼韩邪单于曾三次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也是三次入京朝贡时,元帝挑选了宫女赏赐于他 [4-5] 。而北匈奴 郅支单于 也在不久前被汉朝远征军陈汤、甘延寿等人诛灭,所以不存在“汉朝屈辱求和”这种情况,也并无王昭君自愿请行一说。而且汉元帝也并没封王昭君为“明妃”,这是晋代时避司马昭讳而改称“明君”或“明妃”。
自汉朝以来,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都经常提及昭君的故事。其中,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昭君故事时,增加了毛延寿、陈敞、刘白等多位画工,因受贿作弊而同日弃市等情节。但是,比《西京杂记》稍后的《后汉书》并未采用这一传说;而此后的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不仅采用这一传说,而且还把受贿作弊的画工,集中到毛延寿一个人的身上。唐代敦煌的《王昭君变文》是昭君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的重大发展。《王昭君变文》一反正史的记载,把汉元帝时期 民族矛盾 的形势描绘为匈奴强大、汉朝虚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现。其中,叙述了画工画图,单于按图求索,以及昭君到匈奴后,因思念乡国,愁肠百结,终不可解,直至愁病身亡等情节。
后世有关王昭君的作品并非取材于正史,而是在《王昭君变文》的基础上,汲取历代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讲唱文学改编而来。
《汉书·元帝纪》和《汉书·匈奴传》就没有记载昭君自愿请行,只记载了汉元帝把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
《汉书·元帝记》记载:“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乎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自言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
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是绝对没有所谓昭君自请出塞的,试想一个宫良家女子,怎会有左右两国之能呢?
而之后的《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就出现了极大地出入:“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知牙师者,王昭君之子也。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的昭君自愿请行之说,可能是该书作者范晔根据民间传说写入的,其可信程度自然不如《汉书》,但从《后汉书》后,昭君自请出塞或因人们的主观想法而慢慢变成了所谓“史实”,这是很荒诞的。

昭君出塞 怨词

(西汉) 王嫱
秋木凄凄,其叶萎黄。
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
既得开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残。
志念抑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食,心有回徨。
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且悠长。
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附注:
苞桑 :丛生的桑树。
形容:形体和容貌。
曲房:皇宫内室。
颉颃:音协杭。鸟儿上飞为颉,下飞为颃。指鸟儿上下翻飞。
委:堆。
来往:此处指皇内夜夜将佳丽送去给帝王宠幸。
西羌:居住在西部的羌族。
泱泱:水深广貌。
禁脔 :指帝王专享的猪头肉,比喻他人不得染指的独占物。
黜涉:指官吏的进退升降。
日月:比喻国君。
窜:隐匿。
译文
秋天里的树林郁郁苍苍,满山的树叶一片金黄。
栖居在山里的鸟儿,欢聚在桑林中放声歌唱。
故乡山水养育了丰满的羽毛,使它的形体和容貌格外鲜亮。
天边飘来的五彩云霞,把她带进天下最好的深宫闺房。
可叹那离宫幽室实在空旷寂寞,金丝鸟般的娇躯总也见不到阳光。
梦想和思念沉重地压在心头,笼中的鸟儿却不能自由的翱翔。
虽说是美味佳肴堆放在面前,心儿徘徊茶不思来饭不香。
为什么唯独我这么苦命,来来去去的好事总也轮不上。
翩翩起舞的紫燕,飞向那遥远的西羌。
巍巍耸立的高山横在眼前,滔滔流淌的大河流向远方。
叫一声家乡的爹和娘啊,女儿出嫁的道路又远又长。
唉!你们可怜的女儿呀,忧愁的心儿满怀悲痛和哀伤。
西汉南郡与三峡相邻,江水湍急,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壁, 怪石嶙峋 。然而,在那竹外桃花的地方,也有香溪清澈, 柳烟 黛色之处,那就是王昭君的故乡,秭归,一个出美女的地方。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 良家子 选入 掖庭 。”在王昭君少有的史料中,寻到“良家子”三个字,作为她的出身,良家子根据史书记载,非“医、巫、商贾、百工”。因此,王昭君在茂林修竹,山间水色之中,在父母长幼,关爱怜惜之下,不虑家中有无,得以保养容颜,精通曲艺,气质高雅,娇美脱俗。
民间传说,王昭君之母,四十不孕,一日进庙求神,夜里,梦见一轮明月投入怀中,不久生下王昭君。因此,王昭君有皓月之称,集山水阴柔和天地温和之气,与山间溪流,空壑皓月同色。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年当二八,仿佛幽兰独立,纳选入宫。那时, 二八年华 ,心中自然有许多勾划,但是,后宫与朔漠只是人生的机缘而已。“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入宫对于一个微薄的女子而言,在喜悦之后,有着一怀迷茫。
曹雪芹 于贾探春远嫁写道:“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这不知是否能用在王昭君身上,但是,《分骨肉》之痛人人有之。王昭君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在官吏的催促下,启程离乡了。民间传说,王昭君离乡时,悲伤的 情绪感染 了桃花,桃花为之流泪,桃花和着泪水,融入香溪,化作片片的桃花鱼。大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味。
王昭君入宫之后,并未见到元帝,《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王昭君不曾见到元帝,并非她不美,《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同篇写道:“ 呼韩邪 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 丰容靓饰 ,光明汉宫,顾景徘徊, 竦动 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然而,王昭君毕竟“入宫数岁,不得见御”,其中原由,葛洪《西京杂记》有所叙述。
王昭君入宫之后,按照惯例须由画工画了容貌,呈上御览,以备随时宠幸。而当时主画的为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然而,毛延寿生性贪鄙,屡次向宫女索贿,宫女为得召见,大都倾囊相赠。因此,笔底添出丰韵,易丑为美,易美为丑,无盐成了 西施 ,郑旦成了嫫母。王昭君家境平淡,更自恃美冠群芳,既无力贿赂,又生性奇傲未肯迁就,因此,画像平平无奇,“入宫数岁,不得见御”。
王昭君在宫中,除了轻便的作业之外,大多的余暇用于读书习字、轻歌曼舞、绘画与音律,在不断的充实与磨练中,消磨时光。然而,午夜梦回之时,总有不禁的凄清与孤寂,一寸一寸的年华悄然而逝,时日倍感迷茫。同时,宫女的生活如同囚禁,“笼子外的人想飞进来,笼子里的人想飞出去”,一切身不由己。宫女的生活最将难耐,寂寞,深入骨髓,痛楚至极却无法排解,在以泪洗面, 强颜欢笑 中,寸寸的年华消磨寸寸的 青丝 ,华发褶皱触目惊心。宫女的生活必然等待,将美好青春铸成帝王的祭坛,任凭挥霍与享用。一个个漫长的黑夜,一朵朵花尽残红,无奈地等待,荒唐地等待,凋谢地等待。同时,宫女的生活必然嫉妒,荣辱与得失,幸喜与惨败,温馨与悲怨,一段段思绪,千萦百绕,病态与疯狂。而王昭君这个位居妃嫔之下的宫女,在数岁之中,默默地、默默地 守候 和煎熬。又是一个落叶 迷径 、秋虫哀鸣的夜晚,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最惹人遐思,家居的时光,儿时的欢娱,如今思绪如麻。她信手拿过 琵琶 ,边弹边唱,不尽的是愁思。
一更天 ,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这是后人的《 五更哀怨曲 》,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王昭君大抵在这种思绪中,无声无息地打发着漫长的日夜,度过了许多消沉的时日。然而“自古穷通皆有定”,命运总在无声无息之中发生着变化,尽管它在千里之外。
匈奴是我国北方的 游牧民族 ,由于连年的内外战争,国力消耗巨大,人民倍受战乱的痛苦。《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 攻盗 不能理。”在这种内讧频繁的局势下,形成了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而最终呼韩邪单于称臣归附汉朝并在汉朝的协助下,得以归复单于庭。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在且喜且惧之下,来到长安朝觐,以尽藩臣之礼。而汉元帝为了增强两国的友谊,改年号“建昭”改为“竟宁”,有长久安宁之意。呼韩邪单于入朝时,“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同时,呼韩邪单于提出“愿为天朝之婿”的请求。元帝遂选了宫女赐予他。”呼韩邪单于上书写道:“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塞史卒,以修天子人民。”
民间传说,王昭君携着琵琶,随着垂老的呼韩邪单于,走在黄沙漫天的塞外,一个人在幽思自叹, 自怨自艾 之中,百无聊赖,无由解愁,望着天边的大雁,弹起琵琶,一首《出塞曲》,无限感伤,混杂着浓重的乡愁和一丝憧憬,声声催人泪下,而天边大雁,望着惊艳的女子,听着凄婉的琴声,纷纷扑落于 平沙 之上,遂成“平沙落雁”于世绝唱。王昭君到匈奴之后,封为宁胡阏氏,开始了异域的生活。
在匈奴这片黄尘滚滚,孤鸿南飞,牛羊遍地,青草连天的土地上,王昭君生下一子,称作伊屠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然而,在建始二年,短暂的婚姻生活之后,呼韩邪单于与世长辞了,那年王昭君二十四岁。一个中原的女子,在胡地习惯了羊奶,住惯了毡帐,学会了骑马射猪,也懂得了一些胡语。按照匈奴的习俗,王昭君复嫁给新继位的单于,呼韩邪单于的长子,雕陶莫皋即 复株累单于 ,此后生下两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十余年之后,王昭君随雁仙逝了。
同时,在春日之际,管理草原,植树栽花,育桑种麻,繁殖六畜,并向匈奴女子传授挑花绣朵的技巧,讲解纺纱织布的工艺。王昭君毫不保留地细心施教,在忙碌与诚恳之中,受到匈奴人民的爱戴!王昭君死后,葬于大黑河南岸,墓称“ 青冢 ”,《筠廓偶笔》写道:“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冢。”《塞北纪游》写道:“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另有写道:“王昭君葬于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入秋之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故呼为青冢。”此外,前人白居易与杜牧对青冢也有描写,“不见青冢上,行人为浇酒。”“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
其实,在王昭君少有的史料中,不仅对青冢有所争议,就连对王昭君的事迹的叙述是否属实,对王昭君出塞的原因,王昭君名字的由来是否如述都有推敲,综观而言,王昭君是一个寄托,文人的幽怨与哀乐,国家的宁和与兴亡。她若即若离,若是若非,千百年里,演义着,传唱着。历史上王昭君又称“明妃”,是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昭君”为“明君”,后渐渐地有“明妃”之说。而王昭君的名字,一般认为,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但也有的说,西汉宫廷规矩,宫女从入宫之日起,不称呼娘家名字。嫱字作“樯”,离家时所用的舟楫,舟楫载着一位妙龄的王姓姑娘。“昭君”为封号,出塞前夕,以贵族下嫁 番王
但是,无论推敲如何,王昭君以民女身份,远比宗室公主广为流传,其中,民间的演义与传说,野史的枝生与发展,文人的吟咏与赞叹,均使一个绝色的女子,留在天空上,朔漠旁,人的梦里。
后世,关于王昭君的事迹在《汉书》、《琴操》、《西京杂记》、《 乐府古题要解 》之外,还有不可胜数的诗词、小说与戏剧。李白、 白居易 王安石 、欧阳修的梦里都有王昭君的一段香魂。“燕支常寒雪 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可怜青冢已 芜没 ,尚有哀弦留至今。”“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一种不尽的怜惜与感叹,一种无限的迷离与悲苦。
杜甫 《咏怀古迹》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溯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借他人之酒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抑怨帝王不识人,致使满腔遗恨。其实,古往今来,犹如杜诗的幽怨与凄凉,融入昭君的空恨与哀弦,比比皆是。红粉飘零,远适异域;文士飘零,孤影独命。青冢墓碑语,“一身归朔漠,数代靖 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大抵给人一种寄托与安慰。
陈志岁 《昭君出塞》组诗其一曰:“消息深宫独晚闻,挺身而出见超群。临行回首望天阙,似有衷言说与君。”其二云:“骏马嘶鸣催泪人,琵琶戎服向胡尘。汉皇恨杀毛延寿,讵省根由在自身。”其三:“边事年年风雨中,今朝身现得宁戎。塞南枉有兵千万,未抵琵琶一曲工。”大笔翻写出昭君之新形象,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为漠塞南北息兵工鼓 琵琶 ,同时抨击了汉帝浮朽暗弱的宫廷生活。
剧情:汉元帝后宫美女王嫱(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被画为丑状。元帝不加 召幸 ,昭君弹琵琶自叹。终被元帝发现其美,斩毛延寿。一名《王昭君》,又名《 汉明妃 》,《 青冢记 》。略见《汉书·匈奴传》,元 马致远 《汉宫秋杂剧》, 关汉卿 《哭昭君》杂剧, 吴昌龄 《月夜走昭君》杂剧,明 陈与郊 《昭君出塞》杂剧及明人《 和戎记 》传奇。 尚小云 的代表作。后来 杨荣环 曾改编演出。舞蹈性强。 川剧 有《 汉贞烈 》,亦分折演出, 秦腔 同州梆子 有《 昭君和番 》, 滇剧 有《王昭君》, 河北梆子 湘剧 徽剧 均有此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