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

1. “经济人”即假定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地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通俗来讲,“经济人”就是理性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利益最大化。这是经济学中很基本的一个假设概念。假设,所以,既然是假设,那么在有些场合就会不具有科学性。而“社会人”是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与“经济人”相对。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众所周知,“社会人假设”是依托于霍桑实验所得出的。通俗来讲,社会人并不是把物质利益看成首要的,而是社会关系,工作关系及其衍生。这也是一种假设,同理,也有其不具备科学性的场合。但正是两者这种“不完美的假设”使两者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看似矛盾之处恰恰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交流,讨论,思考,辩证,人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

2. “经济人”这个假设,我附议之处,在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利益最大化。古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集市上的交易为例,大妈看上了一件衣服,很喜欢,并且想要把它买下来,买下这件衣服就是大妈想要实现的目标。她首先会问:“老板,这件衣服怎么卖?”老板会回答一个高于成本,可以接受的价格。大妈就会抱怨:“怎么这么贵呀,少一点可以吗?一口价,xx元。”这个时候大妈说出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价格。大妈此时的讨价就是尽最大努力以更低价格买下这件心仪的衣服。老板当然不会一口答应了,会说:“再多点,xx元。我就卖给你。”老板此时在尽最大努力以更高价格卖出这件衣服。他们都在尽最大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利益最大化。这就是经济人。还价是人之常情,大部分人都会还价。至于结果是谢绝还价,还是成交就另当别论了。当然有些小年轻碍于面子或者有些大富豪不在乎这点小钱,连价都不还,这就没有尽最大努力了,当然也就没有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时假设就不成立了。三国中,刘备曾在战乱多次抛弃妻子。此时,刘备的目标是在战乱中逃命,他尽了最大努力逃命吗?我认为他尽了最大努力了,为了逃跑把老婆都丢了,还没尽最大努力?但是,这是经济人吗?是,因为这很“理性”。虽然抛弃妻子是不合乎情理,不道德的,甚至说天理不容的做法。但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与经济人定义是不冲突的,因为经济人强调的是有没有尽最大努力,是把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剔除了的。综上所述,虽然有时假设不成立,但经济人还是偏向人性中自私自利的一面。

3. 我认为“社会人”与“经济人”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利益方面。社会人颇有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的意蕴。比如,小王和小李是同事。小王忙活了一天,终于下班了。可在他准备回家时,小李急急忙忙走过来说:“小王啊,我突然有点急事要处理,晚班上不了了,你可以帮我顶上吗?”小王这时就犯愁了,帮吧,自己也累了一天了,晚上想好好休息休息。不帮吧,小李对自己平时还不错,就凭我们哥俩这关系也得帮,想到这。小王爽快的答应了。但小王如果不帮小李代班,小王可以用晚上的时间去看电影,去逛街,去做按摩等等。可小王答应了小李代班,那么晚上的时间就是他代班的机会成本。此时,他没有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是放弃了自己的利益来维持或加强一段社会关系,这里也是工作关系。这就是社会人。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可见,实现社交需求前还要实现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试想,如果一个人连饭都吃不饱,快饿死的时候,他还会在乎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好不好吗?当维持一段社会关系需要触碰到你的根本利益时,你会放弃自己的根本利益吗?基于此,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没有实现,也就没有社会需求之说了,此时社会人假设就不成立了。综上所述,社会人是偏向人际关系中道德方面的,牺牲自我利益使人际关系朝更好的方向发展,通常涉及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体谅,互相包容等等。

4.讲了这么多,仅仅对“经济人”和“社会人”做了个人的进一步理解和剖析。接下来谈谈这两个假设是如何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经济人中假设的非普适性使社会人这个假设得以成立,更合情合理。上面提到的买衣服的案例,如果大妈是老板的亲戚或者熟人,老板就会愿意降价出售,成本价,亏本价出售甚至免费赠送那件衣服。这就是因为社会关系而放弃了自己的利益,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所以“经济人”支撑了“社会人”。再者,上述说到如果一个人吃不饱饭,快饿死了,他还是社会人吗?且不说陌生人,就同事或者朋友而论,当只有一碗饭时,你愿意自己饿死把饭让给他们吗?显然不可能,这时你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放弃了一段社会关系。所以,“社会人”支撑了“经济人”。但如果那个人是你的父母,你的妻子,你的子女,你的至亲,或者那个人救过你的命,你又会怎么做?这个时候你是“社会人”还是“经济人”?

5. “社会人”和“经济人”各有各的不足,如果非要分这么清楚,非要把人分成“经济人”或者“社会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当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对经济人这个假设进行了修改,提出了“有限理性”,人是介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但我仍然对先前的“经济人”论述了一番,因为这个“经济人”概念由于极大简化了分析而被广泛应用,即使我们都清楚概念的局限性。但我认为概念的修改并不是说“经济人”和“社会人”可以分开而论。

6.综上所述,我认为,人既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在利益,理性,社会关系,道德方面都有自己的评判准则和理解,而评判准则和理解的合理性这里不做论述。人在利,义道德方面的权衡取舍并不能得出一个通解,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怎么权衡利和义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不能被利蒙蔽了双眼,也不能被义蒙蔽了双眼。君子不一定喻于义,小人不一定喻于利。

编辑于 2020-10-23 21:50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