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本相:柏拉图的会饮篇(Symposium)
(封面图:Anselm Feuerbach : Plato's Symposium )
【会饮篇】 是柏拉图对话录中的一篇,主题是探讨关于爱情的相关特质(以赞美爱神Ἔρως的形式进行)。本篇通过在会饮中的客人之间的讨论,分别阐述了各人对于爱情的不同理解。该篇的小标题为 《论爱情》,伦理的 。在有些地方本篇被翻译做《飨宴篇》或《宴话篇》。其篇名“Symposium”本身是指古希腊的一种活动,即在某些重大仪式之后大家一起聚会宴饮并讨论问题,如今英文中还保留了这个词,用来表示研讨会、讨论会等。本篇中的宴饮是在这样一个场合:古希腊悲剧作家阿伽通(Agathon)在比赛中拿了奖,为了庆祝,他宴请朋友们到他家里做客喝酒。在席间,宾客们就什么是爱情这个主题展开了讨论。下面将首先梳理出场人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对场景做一概略介绍,最后,对于宴会中的讨论中的主要论点及其论证过程进行阐释。
登场人物表(CAST):
- 阿伽通(Agathon,Ἀγάθων)
古希腊悲剧作家,也是这次宴会的主人。有的译作阿伽松。本次宴会就是庆祝它的作品在比赛中得奖而举办的。
- 鄂吕克锡马柯(Eryximachus)
医生,宴会被邀请者中的一员。有的译作厄律克马库。
- 裴卓(Phaedrus)
雅典人,修辞学家,宴会被邀请者之一。也译作斐德罗。
- 包萨尼亚(Pausanias)
宴会被邀请者之一。也被译作保萨尼亚斯。保萨尼亚还有个身份,它是阿伽通的爱人,后面阿里斯多芬在发言时提到过这一点。
- 阿里斯多潘(Aristophanes, Ἀριστοφάνης)
古希腊喜剧作家,宴会被邀请人之一。也被译作阿里斯托芬。他曾经写过一出喜剧,叫做《云》,中间讽刺了苏格拉底。据柏拉图在申辩篇中所讲,苏格拉底被起诉与这个喜剧有关。
- 苏格拉底(Socrates)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老师。宴会被邀请人之一。(大家都熟悉,不再过多介绍了)
- 阿尔基弼亚德(Ἀλκιβιάδης,Alkibiádēs)
雅典政治家,演说家,将军。中途闯入宴会的人。阿尔基比亚德也是苏格拉底曾经的爱人。
除了上述主要人物,还有这宴会内容的复述和传出者:阿里斯多兑谟。以及转述阿里斯多兑谟的转述的苏格拉底的学生阿波罗陀若等。这些与主线剧情关系不大,不再介绍(也没啥可介绍的)。
情节梗概:
苏格拉底的学生阿波罗陀若跟朋友聊起他经历的一件事情:他刚从家里进城的时候,有个熟人问他苏格拉底、阿伽通它们那次宴饮的情况(也就是本篇中的这次宴会)。阿波罗陀若并没有去,但是他听阿里斯多兑谟说起过,于是,后面的整个内容都是阿波罗陀若转述阿里斯多兑谟的讲述。
事情发生在很久以前,阿伽通的第一部悲剧拿了奖(古希腊有戏剧比赛的传统,设在酒神节时期,期间,各类艺术形式,唱诗、喜剧、悲剧等等都要进行竞赛。),于是他和他的歌队开酒会进行庆祝。苏格拉底被邀请赴宴,为了参加宴会,平日里不修边幅的苏格拉底难得地衣冠整齐,还穿了鞋子(可见平时苏格拉底是不穿鞋的)。阿里斯多兑谟路上遇到了去赴宴的苏格拉底,于是也被邀请同去。
一同参加宴会的还有裴卓、鄂吕克锡马柯(后面就简称医生)、阿里斯托芬、包萨尼亚。再加上苏格拉底和主人阿伽通。席间,医生提议大家需要一个讨论的主题(其实它是听裴卓建议的),那就是赞美一下爱神(Eros,爱洛斯、爱若。它的罗马名字家喻户晓,就是大名鼎鼎的丘比特)。大家纷纷表示同意,于是轮流开始对爱神(其实也就是谈论的爱情、或者爱的概念)进行讨论。
当大家轮流发言结束后,喝的醉醺醺的阿尔基弼亚德敲打大门,进入了宴会场。然后发表了一番醋意大发的议论,并且向大家讲述了他和苏格拉底之间的爱情和往事,并且详细爆料了他追求苏格拉底的心路历程,以及和苏格拉底共处一室时的情形(......)。最后,一帮没有秩序的酒徒一拥而入开始喧哗和劝酒,关于爱情的讨论便结束了。大家喝完了酒,纷纷回家,结束了这次的宴会。
以上就是会饮篇的主要情节。这里需要着重注意的是,我们发现,虽然这里谈的是爱情,但是和我们现在日常表述的爱情不尽相同。它们的爱情范围更广泛,不仅限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更多的倾向于男♂男之间的爱情关系。这个是古希腊社会的风俗,即成年男子和少年男子之间的同性恋爱情。年龄较大的被称为erastos(情人),年龄小的那个被称为eromenos(爱人)。了解了这些后,后面的保萨尼亚和阿伽通、以及苏格拉底和阿尔基比亚德之间的关系就好理解了。
下面,我们对主要发言人物的观点进行整理和解读。
主要论点:
裴卓 (菲德罗,Phaedrus)是第一个发言的,也是咏爱神这个主题实际上的提出者。裴卓认为,爱神(Eros)受到人们的称赞太少了,因此有必要单独对爱神进行赞颂。裴卓的观点是这样的:他从爱神的谱牒位置说起,认为爱神是古老的,因此这就是一种美好的荣誉。另外,爱神指导下的人们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厌恶丑的而喜爱美好的,(其实就是使人们有羞耻心),因此,爱可以使得人从懦弱变得勇敢。裴卓甚至说,如果一个军队都由情人和爱人组成,那么因为在爱人面前的羞耻心使得他们不敢退缩,也就是再爱神的鼓动下,变得更加勇敢。
为了证明这个论点,裴卓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阿尔戈斯蒂替丈夫受死。第二个:俄尔剖到冥府去见爱人,在将爱人待会阳间的路上违背了约定回头看了妻子,结果妻子又被冥王带回去。第三个:阿启娄为情人报仇不惜自己身死。这几个例子表明,爱情确实可以使人变得勇敢。这时裴卓的论点。
第二个发言的是 保萨尼亚 (Pausanias)。保萨尼亚一上来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到底赞颂的是哪个爱神?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在希腊传说中对于爱神的出生有两种说法。我们知道,爱神(爱若、丘比特)是美神阿芙洛狄忒(维纳斯)的孩子,而阿芙洛狄忒的身世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来源于赫西俄德的神谱),阿芙洛狄忒是天空之神乌拉诺斯的女儿,没有母亲,她所生的爱若就是天上的爱神。而另一种说法(来自于荷马史诗)则是,阿芙洛狄忒是宙斯和宙尼(宙斯的女儿)所生的,因此这个阿芙洛狄忒就是既有父亲又有母亲的,她所生的爱神就是凡间的爱神。
区分这两种爱神的目的是什么呢?保萨尼亚解释说,这两种爱神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爱的方式:天上的爱神代表的爱情是对优美的品德之爱,是驱使人向着高尚的,是一种高级的爱;而凡间的爱神表示的则是爱肉体的胜过爱灵魂的肉体之爱,是低级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这是因为,肉体不是永恒的,而美德则是永久的,不易变异的,因此,我们应当追求永恒的东西,这也就是天上的爱神表示的灵魂(品德)之爱要优于凡间之爱(肉体)的原因。在保萨尼亚看来,爱本身无所谓美丑,爱的美丑取决于实施它的方式,也就是要看到底是爱美德还是肉体更甚。
下面轮到阿里斯托芬发言,但是他在打嗝(自带喜剧色彩),于是就让下一个,即医生,进行发言。
鄂吕克锡马柯医生 的发言立足于他的专业,将爱神强行引申到了更广泛的含义中。以至于他的结论是:不但在人与人之间,在大自然中,各个存在物,甚至各种学科,神与人的所有事情,都被爱神所支配。有点类似于我们中医里将阴阳的概念应用到万事万物中的感觉。在医生看来,自然界的和谐来源于各个事物中的有节制的、恰到好处的爱的作用,是的冲突者得到调和,从而相反者相成。到这里,其实医生发言中讨论的爱情已经有点偏离开始的时候大家讨论的爱情的概念了。
此时, 阿里斯托芬 的打嗝也好了,于是他开始发言。他在这里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在很久以前,人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人有三种性别:男、女、阴阳人。而且,人也不是两手两腿,而是四手四腿,身体像个圆球,脑袋上前面后面各有一张脸。这样的人威力无比,甚至想和神一较高下,于是,宙斯将人劈成了两半,并且将头转过来,让他们看到被剖开的裂缝。然后,将裂缝封起来,只留下肚脐附近一点残余。这样,人们就变成了两条腿、两只手的样子。
但是,由于人们是被分开的,因此每个人都思念自己的另一半,并到处寻找,希望再次合在一起。于是,宙斯大发慈悲,将人的生殖器也倒转过来,移到前面,这样,如果合拢起来的两个人是一男一女的话,就可以生殖繁衍后代(注意:还有可能是男男或者女女)。
因此,根据阿里斯托芬的理解,爱是人们渴望回归到整全的一种冲动,人们希望回归到原始状态,治愈从前被剖成两半的伤痛。我们本来是个整体,对于整体的希冀,就叫做爱。
下面是宴会的主人 阿伽通 发言。阿伽通首先赞美了爱神本身(而非之前人们赞美的,即人类从爱神中得到的幸福),阿伽通认为爱神首先是美的、善良的,而且它是柔软的,寓居于人类最柔软的地方——心灵(或灵魂)中。爱神是公正的、审慎的,爱神还是个诗人,人们一旦被爱神掌握了,不管以前怎么样,都会变成一个诗人。以上就是阿伽通的发言,总体看来,花里胡哨,但是没有太多新颖的思想。
这时,就轮到我们的大佬 苏格拉底 出场了。和通常一样,苏格拉底先自我谦虚一番,并且夸奖(也许是反讽)一下之前人的论述。然后,就开始了他的演讲。
苏格拉底根据刚刚阿伽通的发言中“爱神是美好的、善良的”这个论点作为切入点,开始了他的传统艺能:反讽术(助产术、反诘法),开始逐步提问,具体思路是这样的:首先,明确爱是对某个对象的爱。这个论题自然地就被接受,然后,我们之所以会爱某物,是因为我们缺乏某物,或者说虽然已经有了,但是希望能永远持有它而不失去。总结来说就是爱一样东西,是希望现在有它或者将来有它。这似乎也顺理成章。那么,最后一击就来了:既然爱是对美的追求,而爱什么就意味着缺乏什么,那么爱神实际上就是缺乏美的,也就是说,它不是美的。
这时的阿伽通就已经被驳倒了。他刚刚说的爱神的那些美好的属性也就站不住脚了。接下来,苏格拉底没有再继续反问的方式和阿伽通聊天,而是自己讲起了故事。苏格拉底讲到:他之前遇到过一个人,叫做 迪欧蒂玛(Diotima) 。苏格拉底说他关于爱神的这些论述就是从这个Diotima那里听来的。而当时的苏格拉底的想法和现在的阿伽通差不多。于是,这场反诘就由苏格拉底一个人表演了。其中Diotima反问,故事中的以前的苏格拉底回答。
Diotima对于上面的结论“爱神不是美的、不是善良的”的回答是这样的:说爱神不是美的,并不是说爱神是丑的,而是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对于其他的属性也是如此。由于它不是美的,因此不能把它看做神,而是介于神与人之间的东西,即:精灵。爱神是丰饶之神和匮乏之神的孩子,因此,它始终匮乏,却又追求美好的东西。它始终处在智慧和无知之间。因为智慧的人不再需要爱智慧,而无知的人根本不会觉得自己缺乏智慧而起来爱智慧。只有介于中间的爱智者(爱智者其实就是哲学家的词意)才不断追求智慧,始终处于智慧和无知之间。这就是爱的本相(idea)。
总结来说,爱所向往的是永远拥有美好的东西,这里的永远就意味着永恒和不朽。因此,爱的目的在于在美的里面生育和繁衍。通过这种方式奔赴不朽。所有有死的东西都是通过不断地更新和迭代来保持不朽和永恒的,爱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生育的驱动力也正是其中的一种表现。通过生育和繁衍,速朽的东西分沾了不朽,最终得以永远拥有美好。
当然,这里的生育和繁衍不仅仅指身体的生育(即生小孩、繁衍后代),还包括另一种灵魂的生育(这里指的是诗人创作的诗歌、政治家创作的法律、以及很多其他人物所产生出的品德等等)。灵魂的生育其实就是理性的爱的结果,也就是前面说的成年男性和少年男性之间的那种情感。通过这种情感,把内心所有的思想、观点“生”出来。因此,这种灵魂的生育被认为更加重要、更加美好和不朽。
最后,苏格拉底口中的Diotima给出了一个“ 爱的阶梯 ”,即在爱的过程中的几个步骤。首先,人们对美的形体产生了爱意,然后,逐渐发现了具有类型意义的美者(因为个别的美和其他的美是一致的),另外,还要理解灵魂的美大于肉体的美,然后到达知识之美,最后,达到美的本身。
至此,苏格拉底的演讲就完毕了。总结来说,苏格拉底讲述的内容中,爱是永远匮乏却又追求美好的,它期望在有死的人类中间永远持有美好的东西,它在美的里面生育和繁衍,最终奔赴不朽和永恒。
以上就是所有讨论爱若的论述。后面还有一段,讲的是阿尔基弼亚德进来跟大家讲他和苏格拉底的各种过往的故事,包括赞扬苏格拉底的智慧、自己追♂求苏格拉底的过程、和苏格拉底一起睡觉的经过 (¦3[▓▓] 、以及因为苏格拉底对自己的态度而委屈和不满等等。此处不再详述,可以自行阅读。
(本文为柏拉图【会饮篇】笔记。)
2020年5月31日03:15:04
北京 永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