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号航空母舰(英文:USS John F. Kennedy,舷号:CV-67),是
美国海军
隶下的一型常规动力航空母舰,是美国小鹰级航空母舰的最后一艘,同时也是美国建造的最后一艘常规动力航母。
[1-2]
肯尼迪号航空母舰被认为是小鹰级的改进型,主要任务仍是对水面、空中和陆上目标进行攻击作战,原本计划采用核动力,最后因经费不足而改为常规燃烧重油作为动力来源,它和其他小鹰级航空母舰在外观上最大的区别是舰桥结构旁向外伸出的烟囱。
肯尼迪号航空母舰命名是为了纪念美国前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John Fizgerald Kennedy),于1964年在美国纽波特纽斯造船及船坞公司开工建造,1967年下水,1968年服役,2007年退役,之后封存。
[3-6]
2021年10月6日,美国海军已经把“小鹰”号和“约翰·F·肯尼迪”号常规动力航母以每艘1美分(约合0.065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设在得克萨斯州布朗斯维尔市的国际拆船公司拆解。
[10]
- 中文名
- 肯尼迪号航空母舰
- 外文名
- USS John F. Kennedy [2]
- 前型/级
- 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 [3]
- 次型/级
-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 [3]
- 研制时间
- 1950年-1956年 [3]
- 服役时间
- 1968年9月7日 [3]
- 国 家
- 美国 [3]
- 建造单位
- 纽波特纽斯造船及船坞公司 [3]
- 舰 级
- 小鹰级航空母舰 [3]
- 舷 号
- CV-67 [3]
- 舰 型
- 航空母舰 [3]
- 退役时间
- 2007年3月22日 [3]
- 服役情况
- 退役 [3]
- 下水时间
- 1967年5月27日 [3]
发展沿革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海军完成了全球首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的建造,但由于造价过于昂贵,美国海军并未继续建造后续舰,而是在同一时期继续建造成本较低的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其造价只相当于“企业”号的一半多一点。福莱斯特级建造于20世纪50年代,虽然当时被称为“超级航空母舰”,但在前几艘的服役过程中仍发现了一些不足,一些因设计建造而导致的缺点日渐显露,尤其是其升降机的配置不够理想。1956至1968年期间,美国从建造第5艘福莱斯特级时,开始进行大幅度改进,由于改进较大且连续建造了4艘,因此将其重新命名为小鹰级航空母舰,其最初是作为攻击型航母而设计建造的。
[1]
[3-4]
1956年12月27日,小鹰级首舰CV-63“小鹰”号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及船坞公司开工建造,1960年5月21日下水,之后又陆续建造了2号舰“星座”号和3号舰“美国”号,在建造第四艘之前,原本计划采用核动力,最后因经费不足,仍然使用常规燃烧重油作为动力来源。
[5-7]
1964年10月22日,小鹰级4号舰也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及船坞公司开工,1967年5月27日下水,为了纪念被刺杀的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被命名为肯尼迪号,肯尼迪的女儿参加了命名仪式并剪,肯尼迪号因此也常被昵称为“大约翰(Big John)”
[8]
。
1973年1月14日,“小鹰”号开始进行由攻击型航母(CVA)向多任务航母(CV)的改造,其他各舰也进行了多功能航空母舰的改造,到1975年也全部改装完成,每艘改造造价约2.5-2.8亿美元
[8]
。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小鹰级航空母舰又陆续接受延长服役期改装,单舰改装费高达9.4亿美元,改装后航母的服役期可由30年延长至45年,肯尼迪号于1993年到1995年9月13日进行了COH延寿改装,计划服役到2018年。
[2]
[5-7]
1968年9月7日,肯尼迪号航母服役,当时它是一艘攻击型航空母舰,编号为CVA-67。肯尼迪号第一次任务是在地中海巡航,前后达7次,以向苏联示威。20世纪70年代初期,它的编号改为CV-67,这就意味着它将负起包括反潜功能在内的全面海上作战任务。肯尼迪号参加过的最为重大的海外军事行动是20世纪90年代的“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当时它率领一个航空母舰战斗群从地中海进入红海,并成为美军“红海战斗部队”司令的旗舰。
2007年3月17日,肯尼迪号离开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站,被拖往美国海军费城舰艇封存场。在美国海军部长作出该舰最终处理决定之前,将在此进行封存,这意味着该航母虽然退出现役,但处于安全保存的状态,一旦有紧急情况发生需要,可以随时重新入役。
2007年3月22日,美国海军举行了肯尼迪号航母的正式退役仪式。2011年5月29日,美国海军部长宣布将美国新一代航空母舰福特级的第二艘(CVN-79)命名为肯尼迪号。
[5-7]
[9]
技术特点
肯尼迪号航空母舰总体上沿袭了福莱斯特级的设计,其舰型特点、尺寸、排水量、动力装置等都基本相同,飞行甲板面积有所增加,布局也有所改良,在上层建筑、防空武器、电子设备、舰载机配备等方面做了较大改进,和其他小鹰级在外观上最大的区别是舰桥结构旁向外伸出的烟囱。肯尼迪号仍然采用直角加斜角式飞行甲板组合,但优化了整体结构,位于右舷的岛形上层建筑较小,且位置更靠近舰艉,从而使动力装置后移,轴系缩短,机库面积增大。岛形上层建筑顶部为雷达整流罩,装有对空搜索雷达天线、火控雷达和导航雷达天线;起重机位于岛形上层建筑后方的飞行甲板外侧;近程防御系统安装在舰艉的左右舷飞行甲板下方;舰空导弹发射装置分别位于左舷斜角甲板前方和右舷对称位置。
布局
肯尼迪号航空母舰在直角和斜角甲板上各有两具C-13蒸汽弹射器,在斜角甲板上有4道MK-7拦阻索和1道拦阻网,共设有四部甲板边缘升降机。其升降机与弹射器虽然在数目上与福莱斯特级相同,但是在安装位置上作了重新布局,使其更合理。左舷升降机位于斜甲板后端,右舷三部升降机中,两部在岛形上层建筑前方,一部在后方,升降机造型也做了改进,以便停放较长的飞机。
[2]
[5-7]
结构
肯尼迪号航空母舰内部整体结构也进行了优化,采用了封闭式的加强飞行甲板,从舰底至飞行甲板形成整体的箱形结构。从最底层到舰桥大约有18层楼高,飞行甲板以下分为10层,飞行甲板以上的岛式上层建筑分为8层。从舰底至飞行甲板1-4层为燃料舱、淡水舱、弹药舱和轮机舱;5、6层为水兵住舱、食品库、餐厅和行政办公室;7、8层为舰载机维修间、维修人员和雷达员的住舱;9、10层为机库、战斗值班室和飞行员餐厅。岛式上层建筑的各层主要为舰长及参谋人员住舱、部分仓库和工作间。自下向上依次为:消防、医务、导弹人员住舱;工具、通信及电气材料库;军官室;舰长及司令部人员、新闻人员工作室和休息室等。
[4-7]
舰载机
肯尼迪号各型舰载机
(16张)
肯尼迪号航空母舰装备各型舰载机最多可达85架,其中包括
F-14
A
雄猫
战斗机20架、
F/A-18
C
大黄蜂
战斗/攻击队24架、
A-6
E“入侵者”攻击机16架(包括KA-6D加油机)、
E-2
C
鹰眼
预警机4架、
EA-6B
“徘徊者”电子战机4架、S-3B“北欧海盗”反潜机6架、SH-3G/H或SH-60F
海鹰
反潜直升机6架、HH-60H
黑鹰
救援直升机2架。
[3-4]
性能数据
舰体参数
|
||
---|---|---|
舰长
|
323.6米
|
|
舰宽
|
93.6米
|
|
吃水深度
|
11.4米
|
|
标准排水量
|
60700-61174吨
|
|
满载排水量
|
82650-82655吨
|
|
飞行甲板
|
长318.8-326.7米,宽76.8米
|
|
航速
|
30节-32节
|
|
续航力
|
12000海里/20节,连续航行350小时
|
|
舰员编制
|
载员舰员3045名,航空人员2500名
|
|
传动
|
齿轮传动,四轴四桨
[1]
|
|
动力系统
|
8台锅炉
4台西屋公司蒸汽轮机,最大功率205.9兆瓦
[1]
[3-7]
[9]
|
服役动态
1975年撞击事故
(11张)
1991年1月16日,肯尼迪号投入
海湾战争
,1月17日1点20分,肯尼迪号起飞了41架飞机,在随后的空袭行动中又多架次出动舰载机,整个海湾战争期间共向伊拉克的军事目标发起114次攻击,出动飞机2895架次,飞行11263小时,投入1587吨炸弹。这次战役之后,它又被部署在海湾,强制伊拉克执行禁飞区规定。
[5-7]
[9]
2004年7月22晚10点20分左右,肯尼迪号正在“国际水域”进行舰载机夜间飞行作业时,一艘木制小帆船突然撞上了航母的右舷,小艇当即沉没,船上人员下落不明。肯尼迪号航母本身自然毫发无损,但是由于航母进行了剧烈的规避动作,一架刚刚着陆的F-14战机碰到了甲板上停放的一架
F-18战机
,导致这两架舰载机受损。据说事件发生前,美军曾发现了小艇,但是肯尼迪号舰长决定在完成舰载机降落作业前保持航向。事发翌日,以巴林港口为司令部的美海军第5舰队26日发布声明称,第5舰队司令27日正式宣布解除斯夸尔斯的肯尼迪号指挥权,4个月前刚刚接任舰长职务的斯夸尔斯将暂时被调回美国任职。
[1]
[3-7]
[9]
总体评价
肯尼迪号航母的“足迹”遍及全世界,曾参与两次
伊拉克战争
,曾两次随“肯尼迪号”出征的后勤部队指挥官韦伯斯特,也被邀请出席航母的荣休仪式。“感觉苦乐参半。喜的是各位船员可以踏上另一段事业之路,悲的是这艘伟大的战舰不再出航。”
[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