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个回答
谢邀。先上结论。这两个概念关联的即有哲学,也有社会学、历史学、艺术、美术,但是如果将其单独拿出来,一般认为特指哲学。如后现代,不加后缀即可认为单指后现代主义哲学,若想指代后资本主义时期的美术学,则会用完整称谓后现代主义美术来指代。
1,现代性
现代性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启蒙精神代替宗教神学。启蒙精神强调人类理性的重要性,相信凭借人类的理性,可以探究客观世界的真理,找寻规范人类行为的普遍原则,建立公平和正义。重拾人类尊严的社会,达成对美的终极追求。无论是自由主义,民主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均建立在人类理性的释放的基础上,所不同的是对根本原则和制度的建构。这些现代性的主流理论通常又被归属为元叙事(netanarratives) 或者宏大叙事(grandnarratives)或者宏观叙事。
所谓“现代”在后现代主义思想家那里定义也是大同小异的,在历史层面上指的就是欧洲自从文艺复兴开始,经过启蒙运动到二战结束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西方经历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壮大而走向现代化,从萌芽状态到代替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从自由竞争到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帝国主义。所谓的“现代化”过程就是一个商品经济逐渐代替自然经济、城市逐渐征服农村、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世俗化权力逐渐取代宗教权力的过程。“现代性”精神的核心是“理性”和“启蒙”,相信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发展,人的理性和伦理道德会不断进步,人类生活越来越自由,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能力会不断增强。“现代性”思想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意识形态的发展而逐渐弥散在整个社会群体中的。
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认为,大约是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这段时间开始,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不同的理论家对“后工业社会”有着不同的描述方式,如信息社会,电子化社会、消费社会等,但是都改变不了这种社会和现代社会存在一系列根本性变化的事实。在这种社会中孕育了后现代主义,正如在前工业(农业)时代时代孕育了封建主义,工业时代孕育了现代主义一样。
2,后现代
后现代主义内部派系众多、思想繁杂,各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对后现代主义的界定莫衷一是,甚至可以说在每一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那里,都是一派独立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源自 20 世纪后半期从西方兴起,随后在全球广泛传播的、影响遍及各行各业各学科的“后现代思想文化运动”。 后现代主义起点位于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艺术与文学的评论,60年代则在思想与哲学原地发荣滋长,70年代已降,便席卷社会科学。后现代主义思想体系繁杂、流派众多、形式多样,但普遍包括对科学主义思潮与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的拒斥,强调“反现代性”,对西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理性主义等传统哲学理念进行颠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思想来源就是西方哲学,如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所以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对立。后现代主义提倡消解“唯一的中心”、“永恒的基础”、“不变的本质”、“绝对的真理”。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和社会思潮,其核心是后现代主义价值观,也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必须要把握的问题。利奥塔在 《后现代现状》 指出后现代主义“简化到极点,我们可以把对元叙事的怀疑看作是‘后现代’”。最初,后现代主义被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3,现代性和后现代背景
现代性产生的历史背景,一般认为,以宗教改革为界限,之前为“前现代”,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之后为现代,前现代到现代的发展主线是政治上民族国家兴起、经济上资本主义兴起、法律体系开始系统化。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将现代性定义为宗教思想和超自然世界观逐渐转化为三个独立价值观领域——科学、道德和艺术。于尔根·哈贝马斯则继承发展了韦伯的说法,将现代性定义为“根据其自在逻辑不断追求客观化的科学,道德和法律的普世化,以及艺术的自主化。同时释放出他们各自高深内容和实践运用中积累的认知上的潜力,也即对所有社会关系的理性化建构。”
后现代主义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普遍认为后现代主义对应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阶段相对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来说可以算是“晚期资本主义”了。曼德尔在《晚期资本主义》一书中分析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市场资本主义,第二阶段帝国主义下的垄断资本主义,第三阶段是跨国资本主义即晚期资本主义。将后现代主义引入中国的美国学者詹明信认为与这三个阶段相对应的文化分期分别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4,对两者的评价
我们就身处现代性之中,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一样,既有正面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也有负面作用,“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 掩盖 着的剥削。”现代性即带来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人和劳动的异化(法兰克福学派观点)。现代性最终会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取代。
而后现代主义文化更多地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中下阶层、特别是处于中下地位的知识界阶层质疑传统观念,抗争权力统治和工具理性的制约,试图打破思想桎梏,渴望文化变革、追求思想文化自由的愿望与要求。应指出的是,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现代主义文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方面,要注意二者的区别,必须深刻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不能随意抹杀二者的区别,在对立中看清它们各自的本质和特点,从而使对它们的分析得以深人。另一方面,要注意二者的联系,不能把这二者绝对对立起来,特别是要注意透过后现代主义强烈反现代性的倾向中,看到二者得以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所代表的时代特征等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况且后现代思潮的文化虚无主义倾向也不可能代表未来西方文化的发展方向,后现代主义也不可能真正摧毁和代替现代主义文化,,更遑论马克思主义。
题主所列举的哲学、社会学和历史学只是冰山一角。它们应当属于最广义的社会学概念,影响着我们对世界最基础的认知。与其说二者是历史范畴(Historical),不如说是时间范畴(Temporal),但更偏向于西方的话语体系。简明易懂的入门可以参照汪民安的《现代性》。虽然不能说很全面(真的找得到一本“全面”的关于这两者概念的书吗?),但肯定能够帮助对它们不了解的读者进行非常迅速的入门和基本的把握。

“现代性(modernity)”是最广义的社会学概念,指17世纪以来、从西欧开始的发生在社会各领域的诸变化,到如今有扩张至全球每一个角落的趋势。说它是哲学概念也不错,因为社会学创立伊始,涂尔干就认为这门学科的任务是用自然科学方法解决哲学问题,而更早的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干脆是在哲学层面上提出的,后者至今对欧洲社会学有很深的影响。说它是历史学概念也对,因为历史分析是社会学的一项重要研究方法,像韦伯就与德国历史学派颇有渊源。在人文社科各领域相互渗透的今天,“现代性”这个概念也被传播到了多个学科,但最早意识到这种变化、提出新的研究范式并且至今为止积累了最多成果的还是社会学家。
“后现代(post-modern)”则是指现代性临近终结时社会所处的状态。“后现代”与“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不同。一般来说,“后现代性”是指利奥塔从认识论角度出发提出的“宏大叙事的衰落”。而在其他学者那里,“后现代”则显现出不同的特征。像吉登斯笔下的“后现代”更接近于他提出的“晚期现代性(late modernity)”,即现代性的诸特征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加强(这么表述其实不对,因为全球化也是现代性的诸特征之一)。事实上,学者们为描述“后现代”发明了一大推概念,比如信息社会、消费社会、后工业主义、后殖民主义、后资本主义,等等。
至于那些提到文学艺术流派的答案,是将modernity和modernism搞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