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节又称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女儿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甘肃省
陇南
市的
西和县
,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
西和乞巧
”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
活化石
。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
在山东济南、惠民、
高青
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
鄄城
、
曹县
、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有些地方的女儿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
七夕
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女儿节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女儿节是牛的生日)。
诸城、
滕县
、邹县一带把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
鲁西南
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
牛郎
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
金华
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
延寿
。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女儿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女儿节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女儿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
供品
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
斋戒
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女儿会”,各地区的“女儿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
琳琅满目
。不同地区的“女儿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江苏南通
,农历2月初2是女儿节。南通谚语云:二月二,家家户户接女儿,娘家不请是穷鬼儿,女儿不去要烂腿儿,女婿不去是龟子儿。封建社会家庭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一旦出嫁就与娘家脱离。南通土话说,吃了杨家窖的水,就是杨家窖的人。春节期间,南通有“吃年酒”的习惯,关系亲近的亲戚之间必须相互走动。进入农历2月,女儿女婿差不多也有一个月未去娘家了。南通人非常注重亲情,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应该经常到娘家走一走看一看,这大概就是南通女儿节由来。至今想起来南通人这种的亲情是多么地温馨。
四川广元
,公历每年9月1日是女儿节。活动具有女性特色,如独特的“凤舟赛”,船为凤舟,划舟者均为女性,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龙舟赛,因此具有独特性;广元女儿节完全由民间妇女自发形成、代代传承,保留着浓郁的民俗文化和良好的传统文化,具有传统性;广元女儿节由众多的妇女自发参与。每到节日,广元城区及周边成千上万的妇女从家中赶来参与女儿节中的各种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广元女儿节从最初单纯的祭祀武则天、荡舟河湾,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展示现代女性风采的平台,成为综合性的节庆活动。
女儿节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女儿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东京梦华录》
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宋朝
时,街市上已有女儿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直到今日,女儿节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七夕
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
织女
与
牛郎
在
鹊桥
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
晚上
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
乞巧节
。
相传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日子。古时候,人们把七月初七定为女儿节。这个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中国许多地方在这一天,或前一天晚上,举行别致的活动。牛郎织女是由牵牛星和织女星衍化而来的神话故事。远在周代《诗.小雅.大东》里就有这样的诗章。
在古时候,人们把七月初七定为女儿节。每逢这一天,妇女们要比赛“乞巧”。宗懔在
《荆楚岁时记》
中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钰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乞巧”活动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卜巧”,二是比赛穿针引线。
“卜巧”,就是卜问自己将来是笨还是巧;如果是巧,能巧到什么程度。据《开元遗事》上记载,
唐玄宗
与妃子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都要在青华宫吃饭时,让宫女们各以蛛丝放在小盒里,察看蛛丝的细密,用来卜问自己巧得多少。“比赛穿针引线”,就是看谁的针线活儿做得好。
祖咏
在《七夕》诗中是这样描写七巧的: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民间除了乞巧外,在江南和江北一带,还有女儿节送健绳的风俗。传说,
喜鹊
为了让牛郎和织女相会,决定造一座天。造桥要用大量的绳子,这绳子上哪儿去找呢?当初给牛郎织女说媒的老黄牛,突然想起当地居民有在端午节给小孩在手腕上栓彩绳,象征健康,取名健绳的风俗,于是,它就到各个村子里讲牛郎织女的悲剧,发动人们献绳。人们听了老黄牛的话,都很同情这一对青年男女的不幸遭遇。于是,人们相约在女儿节的前一天晚上,解下孩子手腕上的健绳,扔到屋顶或窗台上,让喜鹊衔去搭桥。
在
夜深人静
的时候,少女们还喜欢躲到葡萄架下,传说,这样可以偷听到牛郎和织女的相思细语声。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给后人留下的这些有趣的风俗,一直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