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改编剧本分析 24 《万箭穿心》 原著二刷 悲剧的定义

看完电影,二刷原著。

电影没有达到原著的悲剧美学高度,这篇找一下原因。

于是今天翻了一天悲剧理论,观察了几个经典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黑格尔的《美学》;

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

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

这命题可以开个大专栏了。

限于篇幅,简单说说几个定义,以及方方对定义的应用。


PS:我认为贝七第二乐章的后半段非常适合表达悲剧,第3分钟优美出现,第4分钟矛盾上升,最后一片寂静。


“悲剧”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从愉悦优美到怜悯恐惧”,大约就是“毁灭美好”。

鲁迅1925年在《论雷峰塔的倒掉》:
“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和亚里士多德是一致的。

叔本华:“世界和生命不能带给人类任何合理的满足,因此我们对世界和生命的投入是不值得的。悲剧精神因这种认知得以延续,并由此走向屈从”。

黑格尔:“伦理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

由此可见,哲学家比剧作家更早更深刻地思考“悲剧”本质。

个人认为黑格尔的定义比亚里士多德的更高级精美一些。


先从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出发:价值——毁灭。

方方构建了三个美好的人,很多优点的李宝莉,很多优点的马学武,很可爱的小宝。

然后一个一个毁掉ta们。


再从黑格尔的定义出发:伦理——分裂——和解。

1、黑格尔的“伦理”,近似于亚里士多德的“优美”,以及鲁迅的“价值”。

就这么理解吧,比较分析的话又是一篇论文了。

2、“分裂”就是矛盾冲突,其中孕育了亚里士多德的“怜悯恐惧”,以及鲁迅的“毁灭”。

所以后续的剧作家都会通过矛盾冲突来表现悲剧。

3、黑格尔比亚里士多德多了一个“和解”,就是要在冲突与毁灭之后,让观众感受到“公平与正义”,主角的结局是公平的,是ta应得的。

不随机,不任意,不冤屈。


比如《天龙八部》里,阿朱之死就是随机的。

阿朱如果聪明点,完全可以用其他办法解决爸爸和老公的矛盾,而不是自寻死路。

这死的就很憋屈,就是个闹剧,而不是悲剧。


但乔峰之死就是个必然,他的基因身份是大辽,利益上忠于大辽;价值认同是大宋,感情上忠于大宋。

大环境一旦对抗,乔峰就会毁掉。

在毁灭的一刹那,乔峰对大宋的感情得以捍卫,萧峰对大辽的忠诚得以保全。

实现了正义与公平,但毁灭了人。

这就是黑格尔的悲剧逻辑。


方方的应用

拉回来,《万箭穿心》,按照黑格尔三段式:

一、马学武和李宝莉都是不错的人;

二、都被毁掉了;

三、角色毁灭时能感受到公平与正义。

马学武

一、马学武是不错的人

1、技术出身,正经工作,踏实肯干,有上进心;

2、有好处往家里搬,搞个大房子;

3、对孩子上心,负责;

4、对老婆专情,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总之,这是美的。


二、因为妻子的虐待、背刺。马学武毁灭了


三、当马学武自杀那一刹那,我感受到公平与正义:

1、马学武爱错了人,选择一个不爱他的女人,他要为自己的愚蠢埋单;

2、马学武当个小官就开始膨胀,开始通奸,他要为不受控的欲望埋单;

3、马学武想随意离婚,要为不守信用埋单;

虽然惩罚的力度远大于犯的错误,但这就是命运,一个小小的错误足以毁灭整个人生。


电影里缺少对马学武“美的塑造”,“对婚姻爱情的绝望”,又后置了自杀真因。

这使得马学武自杀非常窝囊,令观众感到愤愤不平。

完全丧失了原著的悲剧美学力量。


李宝莉

一、李宝莉是不错的人

1、有正事,勤俭持家,勤劳工作,容易满足,要强;

2、顾家,对家庭忠诚,信守承诺,重视孩子;

3、对人好,善良,不害人,阳光,自信;

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因为她的目标就是“儿子出息,老娘享福”,所以结尾儿子对她的全面否定逐出家门,彻底摧毁了她存在的意义。


三、在儿子摧毁母亲的一刹那,我感受到了公平与正义(我说的原著!不是电影!):

1、马学武没有实现人生目标(妻子爱他,家庭幸福),所以“杀人凶手”李宝莉也不应该实现人生目标(儿子感谢自己);

2、李宝莉不会爱孩子,所以孩子也不会爱她;

3、李宝莉攻击老公,所以孩子也攻击她。

因为儿子残忍地对待母亲,所以下一代可能会继续报复残害儿子,这是一个公平正义的无限循环。

这场戏的力量感也不好,颜丙燕没有表达出原著“人生唯一目标破灭后,绝望的痛苦”,看起来就是普通的家长教训儿子。

我无法感受到女主角“被毁灭掉”,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平与正义”,没有悲剧冲击力。


小宝

一、小宝本来是个很好的孩子;

二、父母战争毁灭孩子,孩子复仇毁灭母亲;

三、毁灭母亲后,小宝会永远承受“我杀了我妈”的自责,这件事情会永远折磨他——这依然是公平与正义的。

婆婆

一、婆婆开始也不是恶人,婆婆把儿子养大,当上小干部,计划安享晚年,人生成功;

二、儿子自杀,婆婆的人生被毁掉了,然后用孙子报复妈妈;

三、虽然手段残忍不良,但和媳妇背刺老公的手段半斤八两,所以依然公平与正义的。


总结

方方无意于争吵谁对谁错,谁干净谁埋汰,谁高尚谁下贱,应该谴责谁。

方方构建了一个模型:

只要ta对爱人的敌视>爱,只要ta启动了伤害,冤冤相报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步一步毁掉整个世界。

以李宝莉的性格,换个老公,就不会家暴了么?就会爱孩子了么?

以马学武的性格,换个老婆,就不会出轨了么?就不会脆弱地自杀么?

这个世界,问题大多都是模型问题。

换个变量,并不能保证下次一定成功。


所以尽量不要有仇恨心理。

如果控制不了仇恨,就想办法远离你仇恨的人,远离仇恨你的人,不要让伤害实施出来。

不要进入冤冤相报模式。


编剧最大问题就是没有还原出来原著模型,浪费了原意。

沦为一个日常出轨狗血,婆媳矛盾,子女白眼狼,让观众陷入互相咒骂的口水里。

让观众感受到太多无意义的痛苦和折磨,却感受不到命运无常,男默女泪的悲剧之美。

令人遗憾。

编辑于 2022-09-22 11:56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