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宇文氏部,原居住在辽西,后投附北魏迁居内蒙古武川一带。宇文泰从北魏后立有战功,任夏州刺史,收容套北六镇起义失败的流民,实力强盛起来。
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秦晋黄河以西属西魏。西魏文帝元宝炬大权旁落,国家大事掌握在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宇文泰、宇文觉和杨坚手中。北周闵帝元年(公元557年),西魏恭帝退位,宇文觉即天王位,国号北周,都城仍为长安。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北周亡。西魏初至北周末计48年,其中北周存在24年。
西魏南部为梁国(北魏景明三年至北周孝闵帝元年,公元502~557年),西部有吐谷浑,北方仍然有柔然族。
一、西魏陕北行政建制
西魏地方行政建制沿袭北魏,仍然实行州、郡、县制度,郡为虚设,以州统县。县以下为党、里、邻三长制。陕北政权设置有7州17郡39县。
1.夏州 西魏初设,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迁至长州(治内蒙古乌审旗南)。夏州领化政郡(大统十二年改名为弘化郡)、代名郡、阐熙郡3郡。
化政郡 辖革融县1县。
代名郡 治地内蒙古杭锦旗北,辖石城县(治地今神木县解家堡镇黄石头村)。
阐熙郡 辖山鹿县、新囵县2县。
2.西安州 领五原郡(大统十二年即公元546年,北魏大兴郡改名五原郡),辖大兴县。
3.绥州 西魏元钦元年(公元552年)撤朔方郡,设绥州(治地今绥德县城无定河东龙湾村山台地),领安宁郡、安政郡、抚宁郡3郡。
安宁郡 治地同州治,辖上县(治地同州治)、政和县、安宁县(治地今绥德东南25公里义合一带)、安人县(治地绥德河底一带)。
安政郡 治地今子洲何家集村南,辖大斌县(治地今子洲周家硷双庙湾村)、魏平县(治地同郡治)、绥德县(治地今清涧折家坪村邱尼谷)。
抚宁郡 治地今米脂县马湖峪沟(一说位今榆阳区镇川南巴塔湾村),辖抚宁县(治地同郡治)、开疆县(治地今米脂县东北部)。
4.延州 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东夏州改名延州,治地今宝塔区甘谷驿村,辖金明郡、遍城郡、神木郡、文安郡、上郡5郡。
金明郡 辖广洛县。
遍城郡 治地同州治,辖广武县、广安县(治地今延长黑家堡邱头原村)、义乡县(治地今延长县城西南)、沃野县4县。
神木郡 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设,治地今宝塔区临镇固现村,辖真川县(治地同郡治)、临镇县2县。
文安郡 大统三年(公元537年)设,治地今延川县文安驿上驿村,辖文安县(治地同郡治)、安民县2县。
上郡 治地今甘泉县下寺湾阎家沟村,领因城、石城2县。恭帝元年(公元554年)改石城县为银城县,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将银城县迁往今神木县南石龟镇。
5.汾州 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设,治地今宜川牛家佃乡固州村,元钦三年(公元554年)改名丹州。汾州辖义川、乐川2郡。
义川郡 治地同州治,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迁往宜川高柏乡郭下村。辖义川县(治地同郡治)、云岩县(治地宜川云岩村)、太平县(治地宜川寿峰乡上涧头村)3县。
乐川郡 治地今宜川阁楼乡汾川村,辖乐川县(治地同郡治)、汾川县(治地宜川秋林乡大子村)2县。
6.敷州 恭帝元年(公元554年)改设,治黄陵杏城。辖中部郡、敷城郡2郡。
中部郡 治地同州治,辖中部县、狄道县、三川县(治地今富县吉子现乡三川驿村)、石堡县4县。
敷城郡 辖敷城县、洛川县、定阳县(治地今宜川县党湾乡定阳村)3县。
7.恒州 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设,治地今吴起县铁边城村,辖归德郡、归德县(郡、县治地同州治)。
二、北周陕北地方建制
北周时,对地方政权设置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北周闵帝元年(公元557年)以后,陕北设置有7州15郡36县。
1.长州 辖陕西境内弘化郡。
弘化郡 治地统万镇城,辖革融县(治地今靖边县杨桥畔龙眼古城),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4年)改名为宁朔县。
2、盐州 保定三年(公元563年),西安州改名为盐州,辖五原郡。
五原郡 辖大兴县、归德县(治地今吴起铁边城村)2县。
3.银州保定二年(公元562年)设,治地今横山县党岔乡北庄村,辖归真郡、开光郡、中乡郡、雕阴郡4郡。
归真郡 治地今神木县解家堡乡黄石头村,辖银城县(治地同郡治,由西魏石城县改置)。
开光郡 保定三年(公元563年)设,治地今榆阳区安崖乡芦家堡村,辖开光县(治地同郡治)。
中乡郡 保定三年(公元563年)设,治地今佳县王家砭乡柳树会村,辖中乡县(治地同郡治)。
雕阴郡 治地不详,疑为银州城,辖儒林县(治地同州治)。
4.绥州 领安宁郡、抚宁郡、安政郡3郡。
安宁郡 辖上县、安宁县、延陵县(政和县改名延陵县)3县。
抚宁郡 辖抚宁县、开疆县2县。
安政郡 辖大斌县、魏平县、绥德县、城中县4县。
5.延州 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由宝塔区甘谷驿迁至李渠周家湾丰林城,领遍城郡、文安郡、金明郡3郡。
遍城郡 辖广武、沃野、临镇、真川、义川、广安、因城7县。
文安郡 辖文安、安民2县。
金明郡 辖永丰、广洛、启宁3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金明郡及永丰、启宁2县。
6.丹州 领丹阳、乐川2郡。
丹阳郡 治地今宜川高柏乡郭下村,保定四年(公元564年)改名丹阳郡,辖丹阳县(治地同郡治)、云岩县、太平县3县。
乐川郡 领乐川县、门山县(治地今延长县雷赤乡门山村)2县。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曾改名为丹阳县。
7.敷州 领中部郡、鄜城郡2郡。
中部郡 辖中部县、利人县(西魏狄道县改名利人县)、三川县、石堡县4县。
敷城郡 辖鄜城县、洛川县2县。
三、西魏、北周时期陕北军事活动
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拓跋氏早期有8个部落,按部落设置8个柱国大将军,由宇文泰都督中外诸军事、总领军事大权,每个柱国各领一军。柱国下设大将军、开府、仪同。每名仪同领兵1000名,每开府领兵2000名。
西魏、北周时期陕北军事活动有:
西魏大统二年(公元536年)元月,总揽东魏军事大权的高欢,亲率万骑袭攻夏州,俘西魏夏州刺史斛拔弥俄,留部将张琼、许和驻守,并迁徙夏州居民5000户。四年(公元538年),西魏宇文泰在关东分兵三路反攻东魏,东魏夏州守将许和杀张琼,投降西魏。
大统五年(公元539年),库利川(今宜川云岩川)稽胡反叛。大统七年(公元541年),稽胡帅、夏州刺史刘平伏盘踞上郡(治洛水上游,今甘泉县下寺湾阎家沟),连岁寇暴,西魏出兵镇压。
大统八年(公元542年),套北突厥族入侵河套,经连谷(今神木店塔黄羊城)、夏州等地,十二月抵绥州。西魏骠骑将军加金紫光禄大夫、绥州刺史宇文测,组织士兵把柴火堆积在各路口和要道处,并派斥侯(侦察兵)探察敌情。突厥兵至,魏兵立即点燃柴火,火光冲天。突厥以为西魏大军到来,丢弃掳掠衣物、粮食、牲畜,仓皇逃窜。
北周闵帝元年(公元557年),延州一带稽胡族举兵反抗北周的统治。《周书·稽胡传》记,明帝三年(公元559年),延州稽胡族首领郝阿保、郝狼皮聚众造反,欲投北齐。北周命柱国大将军豆卢宁与延州刺史高琳合力镇压,义军失败。
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绥州稽胡族人又一次举兵造反,被北周镇压。保定六年(公元566年),再一次起兵反叛,势力更大。北周武帝令大将军达奚震、行军总管辛威以及于寔等人领兵镇压。
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延州蒲川别帅郝之郎率领绿林豪杰,联合丹州、绥州、银州等稽胡人,“频年逆命”
①
,再一次起兵反抗北周的统治。北周命延州总管宇文赞率领兵士北上,镇压银绥白郁之和乔是罗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