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大事纪(1918~1957年事纪/14岁~53岁事纪)
1918年4月30日,农历戊午年三月二十日:
程艳秋
商量出师
1921年,农历辛酉年:
时慧宝
与程艳秋合作演出
1922年1月28日,农历壬戌年正月初一日:程艳秋组和声社
1922年3月12日,农历壬戌年二月十四日:程艳秋首演《龙马姻缘》
1922年7月,农历壬戌年:程艳秋首次赴天津演出
1922年7月2日,农历壬戌年
闰五月
初八日:程艳秋首演《梨花计》
1922年7月8日,农历壬戌年闰五月十四日:
程艳秋
首演全本《芦花河》
1922年10月,农历壬戌年:程艳秋首次赴上海演出
1922年11月,农历壬戌年:程艳秋首次赴杭州演出
1923年2月25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初十日;12时:1923年春节
黎元洪
总统府堂会第三天
1923年3月10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廿三日:程艳秋首演《
红拂传
》
1923年4月26日,农历癸亥年三月十一日:程艳秋结婚
1923年5月12日,农历癸亥年三月廿七日:程艳秋首演《
花舫缘
》
1923年6月9日,农历癸亥年四月廿五日:
程艳秋
首演《花筵赚》
1923年7月14日,农历癸亥年六月初一日:程艳秋首演《鸳鸯冢》
1923年8月18日,农历癸亥年
七月
初六日:程艳秋首演《
风流棒
》
1923年9月18日,农历癸亥年八月初八日:程艳秋二次赴上海演出
1924年2月19日,农历甲子年正月十五日:程艳秋首演《孔雀屏》
1924年3月,农历甲子年:和声社赴东北演出
1924年4月5日,农历甲子年三月初二日:程艳秋首演《
赚文娟
》
1924年4月13日,农历甲子年三月初十日:程艳秋首演《金锁记》
1924年5月3日,农历甲子年
三月三
十日:
程艳秋
首演《玉狮坠》
1924年6月28日,农历甲子年五月廿七日:程艳秋首演《青霜剑》
1924年8月8日,农历甲子年七月初八日:程艳秋组鸣盛社
1924年8月20日,农历甲子年七月二十日:鸣盛社在三庆园打泡
1924年12月14日,农历甲子年十一月十八日:程艳秋首演《
碧玉簪
》
1925年3月,农历乙丑年:程艳秋二次赴天津演出
1925年3月,农历乙丑年:鸣盛社赴东北演出
1925年3月3日,农历乙丑年二月初九日:鸣盛社为
张作霖
五十寿诞演
堂会戏
1925年4月18日,农历乙丑年三月廿六日:
程艳秋
首演《聂隐娘》
1925年4月29日,农历乙丑年四月初七日:
张宗昌
为母祝寿堂会
1925年5月,农历乙丑年:程艳秋三次赴上海演出
1925年8月20日,农历乙丑年七月初二日:鸣盛社改为鸣和社
1925年12月12日,农历乙丑年十月廿七日:程艳秋首演《
文姬归汉
》
1926年1月29日,农历乙丑年十二月十六日:程艳秋首演头二本《
福寿镜
》
1926年1月30日,农历乙丑年十二月十七日:
程艳秋
首演三四本《福寿镜》
1926年5月29日,农历丙寅年四月十八日:程艳秋首演《沈云英》
1926年9月,农历丙寅年:程艳秋四次赴上海演出
1927年1月15日,农历丙寅年十二月十二日:程艳秋首演《斟情记》
1927年4月30日,农历丁卯年三月廿九日:程艳秋首演《朱痕记》
1927年7月23日,农历丁卯年六月廿五日:《
顺天时报
》举办的“五大名伶新剧夺魁”结果揭晓
1928年1月13日,农历丁卯年十二月廿一日: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台演出
1928年9月20日,农历戊辰年八月初七日:
程艳秋
首演《
梅妃
》
1928年12月3日,农历戊辰年十月廿二日:程艳秋首次赴武汉演出
1928年12月14日,农历戊辰年十一月初三日:程艳秋为
鄂北
工赈会义演
1929年2月21日,农历己巳年正月十二日:程艳秋二次赴武汉演出
1929年3月23日,农历己巳年二月十二日:程艳秋二次赴武汉演出结束北返
1929年4月,农历己巳年:1929年第一舞台夜戏山西赈灾会募款义演
1930年3月,农历庚午年:程艳秋首次重组鸣和社
1930年3月31日,农历庚午年三月初二日,晚:1930年3月31日
华乐园
演出
1930年4月,农历庚午年:鸣和社赴东北演出
1930年4月22日,农历庚午年三月廿四日:鸣和社特约
王少楼
同台
1930年5月19日,农历庚午年四月廿一日:
程艳秋
首演全本《柳迎春》
1930年9月25日,农历庚午年八月初四日:程艳秋五次赴上海演出
1930年11月8日,农历庚午年九月十八日:程艳秋首演《陈丽卿》1930年11月13日,农历庚午年九月廿三日:鸣和社首次赴南京演出
1931年,农历辛未年:
四大名旦
合灌唱片《四五花洞》
1931年1月26日,农历庚午年十二月初八日:
程艳秋
首演《
荒山泪
》
1931年6月9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四日,15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一天
1931年6月10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五日,12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二天
1931年6月11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六日,12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三天
1931年8月,农历辛未年:程艳秋首演《
春闺梦
》
1932年1月1日,农历辛未年十一月廿四日:程艳秋改名并收
荀令香
为徒
1932年1月13日,农历辛未年十二月初六日:程砚秋离北平赴法国考察戏剧
1932年1月28日,农历辛未年十二月廿一日:程砚秋一行抵达法国
巴黎
1933年5月,农历癸酉年:程砚秋二次重组鸣和社
1933年10月,农历癸酉年:鸣和社二次赴南京演出
1934年10月26日,农历甲戌年九月十九日:陈丽芳拜程砚秋为师
1935年,农历乙亥年:鸣和社赴长沙、
开封
演出
1935年4月3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初一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
1935年4月11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初九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第一天
1935年4月12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初十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第二天
1935年4月13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十一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第三天
1935年4月22日,农历乙亥年三月二十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最后一天
1935年10月28日,农历乙亥年十月初二日:程砚秋首演《
亡蜀鉴
》
1936年4月,农历丙子年:鸣和社首次入川演出
1936年9月,农历丙子年:胜利公司1936年莅平灌片欢宴会举行
1937年2月4日,农历丙子年十二月廿三日:
吴泰勋
为其母五旬寿诞举办堂会戏
1937年3月,农历丁丑年:程砚秋六次赴上海演出
1937年4月9日,农历丁丑年二月廿八日:程砚秋在上海首演《费宫人》
1937年4月21日,农历丁丑年三月十一日:程砚秋组秋声社
1937年6月4日,农历丁丑年四月廿六日:程砚秋在北京首演《费宫人》
1937年12月31日,农历丁丑年十一月廿九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成立
1938年,农历戊寅年:徐润生拜程砚秋为师
1938年2月27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廿八日:杨小楼送圣仪式
1938年9月14日,农历戊寅年闰七月廿一日:北京伶界救济黄河水灾义务戏
1938年10月,农历戊寅年:程砚秋七次赴上海演出
1939年,农历己卯年:迟世恭加入秋声社
1939年3月,农历己卯年:于世文加入秋声社
1939年10月,农历己卯年:
魏莲芳
加入秋声社
1939年10月8日,农历己卯年八月廿六日:刘迎秋拜程砚秋为师
1939年11月,农历己卯年:
赵炳啸
拜金少山为师
1940年1月22日,农历己卯年十二月十四日:
新民会
贫民救济义务戏
1940年4月29日,农历庚辰年三月廿二日:程砚秋在上海首演《
锁麟囊
》
1940年8月16日,农历庚辰年七月十三日:程砚秋在北京首演《
锁麟囊
》
1941年,农历辛巳年:敌伪警宪以
刺刀
镪水毁坏秋声社戏箱
1941年9月,农历辛巳年: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
1941年10月1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一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一天
1942年10月,农历壬午年:程砚秋击退敌伪特务
1943年5月21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十八日:余叔岩迎三
1943年6月1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廿九日,10时:余叔岩丧礼举行
1945年,农历乙酉年:程砚秋认李世济为干女
1945年8月15日,农历乙酉年七月初八日:程砚秋宣布结束“三闭主义”
1945年11月2日,农历乙酉年九月廿八日:程砚秋收
王吟秋
为徒
1946年,农历丙戌年,秋:秋声社抗战胜利后赴沪演出
1946年,农历丙戌年,春:程砚秋收
赵荣琛
为徒
1947年1月15日,农历丙戌年十二月廿四日:程砚秋、杨宝森义演《朱痕记》
1947年3月,农历丁亥年:程砚秋收
李丹林
为徒
1948年12月20日,农历戊子年十一月二十日:秋声社为河北
大名
旅泺
同乡会
救济难民义务筹款
演剧
1949年,农历己丑年,秋:程砚秋收
尚长麟
为徒
1949年1月,农历戊子年:秋声社重组
1949年3月27日,农历己丑年二月廿八日:秋声社应北平军管会邀出演《三击掌》
1949年9月,农历己丑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9年11月,农历己丑年:秋声社应
赵清泉
约入陕
1949年12月,农历己丑年,中旬:秋声社赴
沈阳
演剧兼作
地方戏
曲调查
1949年12月2日,农历己丑年十月十三日:程砚秋率领秋声社启程首次赴西北调查戏曲
1950年4月16日,农历庚寅年二月三十日:程砚秋发表《关于地方戏曲的调查计划》
1950年7月,农历庚寅年:程砚秋二次赴西北调查戏曲
1951年2月,农历辛卯年:秋声社赴中南及大
西南地区
演出及调查
1952年,农历壬辰年:李世济弃医从艺
1952年8月,农历壬辰年:秋声社末次赴沪演剧
1952年11月,农历壬辰年:程砚秋首演《英台抗婚》
1953年2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成立
1953年3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首次赴天津
1953年4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首次赴南京
1953年5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首次赴上海
1953年7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首次赴沈阳、
哈尔滨
1953年10月4日,农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
1954年,农历甲午年,秋:
苏联
专家干涉中国戏改工作
1954年5月,农历甲午年:梅、程、马、杨竞演上海
1955年,农历乙未年:程砚秋收江新熔为徒
1955年,农历乙未年:程砚秋剧团准备排演拍摄《
荒山泪
》电影
1955年,农历乙未年,冬:程砚秋赴河北调查戏曲
1955年,农历甲午年,年初:1955年初怀仁堂京剧演出
1956年3月,农历丙申年:京剧电影《荒山泪》拍摄完毕
1957年7月,农历丁酉年:
周信芳
、梅兰芳、程砚秋等联合倡议戏曲界不演坏戏
1957年11月,农历丁酉年:程砚秋、杨宝森合录《武家坡》
王之鸿
什锦花园胡同属
东城区
景山地区,是
东四北大街
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五条胡同。胡同东段曲折,自东向西沟通东四北大街和
大佛寺东街
,长600余米。明代,胡同西段称“红庙街”,东段称“适景园”,因
成国公
朱能在此建有
私家园林
“适景园”而得名,清
乾隆
时称“
石景花园
”,
宣统
时称“什锦花园”,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什锦花园胡同”。
什锦花园胡同15号,旧时的门牌是什锦花园6号,在胡同东段曲折处小细管胡同南口东侧,现院内为1栋有4个单元门的五层居民楼,院门朝西,为两侧砌有
砖垛
的随墙大门,已非昔日原貌。
据程砚秋之子程永江回忆,此院原为旗人邓家宅邸的后花园,经李锡之介绍,程砚秋全家自1935年9月至1938年12月租住于此。程永江在此院虽然只度过从3岁到6岁三年稍多的时光,“但儿时的印象却是鲜明而难忘的”,以至于几十年后还能对院子中的景物做出详细的描绘——“这座花园
叠石
为山,四周林木葱茏,间立各色石笋,铺有嵌花石子甬路,园中央建一宽敞凉亭,园东一侧太湖石山背后有一蝶仙庙,青苔漫地,阴冷袭人。花园西南部有一座花墙
月亮门
,把花园和
前院
隔开。园子东北部建有三面
游廊
环绕的长方形大院落,房屋均建于高高的
石基上
,正门都筑有石砌台阶。北正房及东西
耳房
,为祖母、父母亲和孩子们居住;西厢房专辟为客厅,即著名的‘御箱簃’所在。其北侧为供奉祖师爷的小佛堂;东厢房为堆放
戏箱
杂物之用;倒座南房一溜3间暂空置。院内正房前面值有6棵高大的
西府海棠
,
青砖
墁地,有嵌花石子的十字甬路互通,西南通向花园;院内东南角孤悬一小跨院,为一棵巨大的古槐所占据。绕过北房东夹道是一狭长的后院,向西穿越过一座门道便抵达后花园的北半部,有3间在一架大
藤萝
掩映下的北房,后充作孩子们的私塾。其东侧筑有花墙月亮门,南北向甬路直通坐东面西的门道,它显然是这所
大宅院
的后门,现权作‘正门’之用,门内两侧的数间平台屋便成了门房和仆役的往处”。
程砚秋最初的业师是
荣蝶仙
,而他
租住
的院落里又有蝶仙庙。虽此蝶仙非彼蝶仙,然诗家可能衍化出绚丽
辞章
,而史家只能认作是巧合。
程砚秋之所以相中什锦花园6号,一方面是因为程砚秋旅欧回国后
外事活动
与
社会公益
工作日益增多,东单牌楼附近西观音寺34号的住房已不敷应用;另一方面是因为程砚秋已接手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的董事长,而校址在今
嵩祝院北巷
,距什锦花园较近。
程砚秋搬出什锦花园6号却显得无奈。其子程永江说:“从‘九一八’事变以来,父亲的
反日
爱国态度一直十分鲜明,北平沦陷使他产生了‘孤树临风’的
危机感
;住在什锦花园与
吴佩孚
府邸相邻,难免政治方面的干系,特别是‘停演’之后,住在这座大花园里总觉得招惹耳目,于是‘停演’成了迁居的契机之一。”
程砚秋幼年家贫,到
荣蝶仙
家当“手把徒弟”,开始了学艺生涯。
旧时民间戏曲艺人学艺多采用“
师徒传承
”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大体有四种形式:一曰“设堂授艺”,又称“私寓弟子”;二曰“家塾学艺”;三曰“手把徒弟”,又称“私房徒弟”;四曰“拜师深造”,其中“手把徒弟”学艺最苦。这是因为“设堂授艺”招收的多为
梨园世家
子弟;“家塾学艺”必是殷实之家,有钱聘请教师;“拜师深造”则是有一定造诣的艺人为了更大的长进和更广的
社会认同
采取的措施,也有名家为得传人而主动收徒的。如:马长礼唱红之后,杨宝森、
马连良
均希望收其为徒,经协商马长礼被杨宝森收为徒弟,被马连良认为义子。“杨徒马儿”一时为梨园佳话。而“手把徒弟”则多是家境贫寒的孩子为求谋生之道才投师学艺,因此,入师门之前先要签订相当于“卖身契”的文书,称做“关书大发”。
程砚秋
天资聪颖
、勤奋好学,13岁时便在天桥东大市浙慈馆票房和丹桂茶园边学戏、边“借台演出”。诗人、剧作家罗瘿公慧眼识珠,在得知程砚秋变嗓仍须为师父赴沪演戏后,毅然借款700
银圆
为其赎身,使程砚秋提前两年出师。之后,又帮助程砚秋调养嗓子,学习文化,拜谒名师。可谓:培育英才,不遗余力。
贤哉,罗公!
程砚秋没有辜负罗瘿公的苦心栽培,在艺术上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
程砚秋
与“
梅派
”创始人
梅兰芳
、“
尚派
”创始人
尚小云
、“
荀派
”创始人
荀慧生
并称“
四大名旦
”,名震京城,声播海外。
有人评价:梅派讲究“样”——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尚派讲究“棒”——歌舞并重、昆乱不挡,程派讲究“唱”——深邃曲折、幽咽婉转,荀派讲究“浪”——柔媚活泼、清新流畅。
程砚秋讲究“唱”,不仅唱腔深邃曲折、幽咽婉转,而且唱词也错落有致、含蓄隽永。20世纪30年代,程砚秋赴欧洲考察西方戏剧以求探索
中国戏剧
发展之路。归国后与剧作家
翁偶虹
共同创作了集程派艺术之大成的剧目——《
锁麟囊
》。为了塑造人物和展示程派艺术的需要,对唱词反复推敲,突破京剧以7个字一句或10个字一句的设计程式,突出
长短句
,使唱腔抑扬错落、疾徐有致。如:剧中人薛湘灵回忆春秋亭遇雨的一段唱词——“在轿中只觉得天昏地暗,耳边厢,又听得风声断,雨声喧,雷声乱,乐声阑珊,人声呐喊,都道是大雨倾天……轿中人,必定有一腔幽怨,她泪自弹,声
续断
,似
杜鹃
,啼别院,巴峡哀猿,动人心弦,好不惨然。”能不令人击节而叹?
程砚秋在北平沦陷时期息影舞台,务农隐居,以“停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更有只身痛打数名日本宪兵和伪警察之后脱身的惊人壮举,为世人称道。
北平和平解放
之后,周恩来曾登门探望程砚秋,虽未遇,程砚秋却感慨万分。他说:“
旧社会
‘戏子’属下九流,没人看得起,谁想到周总理登门来看我!真是礼贤下士啊!”
程砚秋大师创立的程派艺术在京剧界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现已传至第四代。从程砚秋大师到赵荣琛、
王吟秋
先生,再到当今京剧界有着重要地位的
迟小秋
、
张火丁
等优秀传人,使得程派艺术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生生不息。他们为程派的发展乃至京剧的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吟秋在与程砚秋先生朝夕相处的几年里,受到程先生的悉心传授,深得程派艺术的真谛。他的表演严谨有法,恪守矩矱,精湛完美;身段舞蹈、做工分寸准确,举止有谱;唱念吞吐考究,行腔刚寓于柔;
四功五法
头头是道。王先生特别着意于保持程派所独具的艺术风范,准确展现程派艺术特有的意韵,是程派艺术最具影响力的传人之一。
赵荣琛的嗓音亮而不失沉郁、凝重、清越高远;他的表演温文端庄、清淡静雅;他的唱念细致入微、凝重沉厚。对于纯粹程派戏,他唱得酷似乃师;
传统戏
则能在严谨的规矩中表现出程派的
艺术特色
;至于自己创作演出的剧目,既保持了程派艺术的精华,同时还展示了他自己的
艺术才能
,创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
艺术形象
。
1927年生于北京,6岁登台。
她扮相秀丽、噪音甜润,
代表性
演出剧目有《
窦娥冤
》《
红鬃烈马
》《骂殿》等,并代表国家多次赴海外演出,为推动
中国戏曲
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江新蓉敬畏传统、勇于创新,排演了一大批京剧传统戏和新编历史戏,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对京剧程派艺术进行改造提升,是程派艺术的坚定传承者。在教学方面,她对学生和蔼可亲,倾囊相授技艺。
她嗓音纯正,圆润甜美。对程派以气催声的
发音方法
领会娴熟。颇具程派寓刚于柔、幽吟委婉之特色,同时兼有雅丽清新、圆润细腻之韵。演唱中十分注重声、腔、意、气的运用,以情代声,声情并茂。她宗法程派艺术不折不扣,又能结合自身条件使自己音质之长得以发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迟小秋
表演地道、纯熟,感情细腻,身段和水袖颇见功力,巧妙地运用身段和水袖表现人物复杂的
心理活动
,富有很强的
表现力
和感染力。
音色纯正幽远,行腔低回婉转,表演节奏鲜明,身段
丰富多彩
。一九九四年张火丁在京成功地举办了首次个人专场演出,充分展现了她的艺术才华,博得专家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赞扬。20世纪90年代以来,张火丁在中国
京剧
音配像工程中,先后为程砚秋大师和
赵荣琛
教授配像《
锁麟囊
》《
碧玉簪
》《
荒山泪
》《
窦娥冤
》《柳迎春》《马昭仪》等程派名剧。2007年1月3日年曾在全国人民大会堂举办个人演唱会。
吕洋(1979- )
扮相端庄,嗓音甜美宽厚,做工细腻,演绎人物形象逼真,曾先后师从于京剧名家
孟宪瑢
、王吟秋、赵荣琛等。后又随程派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学艺,先后排演了《
锁麟囊
》《
春闺梦
》等剧。她将程派的独特风格,缜密绵延、起伏跌宕、低廻婉转的唱腔与字调紧密结合,给观众以新的
视觉感受
。
郭伟(1977- )
女,京剧青衣。
北京
人。1988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师从赵荣琛的弟子
李文敏
、
李金鸿
老师学习程派艺术,学习了《
荒山泪
》《
锁麟囊
》《
六月雪
》《思凡》等程派剧目。1997年
毕业分配
到
北京京剧院
。郭伟的艺术天赋极好,嗓音浑厚甜美,音色纯正,表演细腻,台风端庄大方。
周婧(1980- )
新艳秋与程砚秋本是同时代人,几无
年龄差异
,因此也就看到了程派艺术从萌发到成熟的全过程,并尽毕生精力继承和钻研,因其受益于程砚秋的恩师王瑶卿和梅兰芳,故对程派艺术的精髓了解得深刻而透彻,在实践中的掌握和运用也严守规范。她的嗓音与程砚秋酷似,无
坤伶
学程之斧凿痕迹,不但
立音
松弛,
脑后音
壮实,
胸腔共鸣
也极好。不夸张地说,她的天赋条件比之程砚秋本人并不逊色。听她的演唱,既能体悟到程腔的寓刚于柔、幽咽婉转,又别具清香雅丽、情意蕴蓄之风韵。
国家
一级演员
。女,1933年5月生于江苏苏州。
李世济通过舞台实践,从剧本到唱腔都力求出新,做到精益求精,是继承程派艺术又有所革新创造的一位艺术家。她将程腔大众化,普及化,更能为当代观众所欣赏,给程腔增加了新的活力,被很多人冠以“新程派”的称谓。她的韵味醇厚,唱腔委婉圆润,情真意切,动听感人,善于细致刻画人物。许多观众包括许多青年观众也喜爱李世济的演出。
李蔷华
(1929~2022)
李蔷华,生于1929年。
她在音韵上有相当讲究,吐字、发声、四声极其准确,听起来外柔内刚,情态动人。李蔷华经常上演的剧目有:《
锁麟囊
》《二堂舍子》《
春闺梦
》《
亡蜀鉴
》等。在纪念程砚秋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中演出了久未见于舞台的《
亡蜀鉴
》,极受欢迎。近年来她为先师配像的剧目《
武家坡
》《青霜剑》等得到一致的赞誉。
中国京剧院一团主要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1977年考入河北
唐山
地区
京剧团
,开始从事京剧表演艺术。1980年又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师从李文敏、周金莲、刘秀华、
李喜鸿
、贾世珍、
张玉英
、佟熙英等名师。1991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为师,系统学习了程派表演艺术。1994年从唐山京剧团调入中国京剧院。1998年考入中国优秀
京剧演员
研究生班
继续深造。
刘桂娟
天津青年京剧团程派青衣,国家一级演员。
嗓音甜润,扮相俊美,演唱中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她尤其善于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并以各种相应手段贴切的表达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她擅演《
红鬃烈马
》《
六月雪
》《
锁麟囊
》和《陈三两》等剧。
李佩红
1988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关肃霜
为师,1995年正式拜
王吟秋
为师,立雪程门。在老师的悉心指教、严格训练下,加之她刻苦勤奋、潜心钻研、虚心求教,使其对程派名作《
锁麟囊
》《
武家坡
》等剧的艺术真谛,均能领悟、掌握,2008年又拜了
李世济
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