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的老子《道德经》最好的版本,台大、北大教授陈鼓应注译的版本,好在以下几方面:
1、现行多以魏晋王弼注译本及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为通行本,而陈鼓应以1993年湖北郭店战国楚墓出土的竹简本为底本,这个底本比马王堆本早上百年时间,很可能更接近老子原本。
2、郭店本在文本上,与王弼本和马王堆本的通行本,有不少差异。经推敲,郭店本在道家哲学上应该更接近老子原意。例如,十九章,通行本"绝圣弃至,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郭店本为"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从哲学理念上说,道家的"圣人"是顺应自然的常人,儒家的"圣人"是内圣外王的君侯至人,有本质区别。那么老子原意为什么要绝圣呢?不少人的解释是老子以此打击儒家哲学,所以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这种说法也很荒谬,老子生活的年代比孔子还早,而且孔子至死也只是个落寞失意不受重用的流浪汉而已,儒家哲学远没有大行其道,老子根本犯不着用哲学立论去打击孔儒。相反,倒是非常有可能在董仲舒推行唯儒独尊之后,后人在抄撰注释老子时有意篡改原文成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来打击儒家哲学。总之,这八个字和老子的哲学理念格格不入。
3、陈鼓应的注译考证推敲过更多的版本,更贴近老子原文,如果有的话。例如,二十六章,王弼本"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陈鼓应考证马王堆帛书本、韩非子、唐宋古本等不同版本,均是"是以君子……",是有道理的,因为圣人在道家是顺应自然得道练达的常人,并非在军中管理辎重粮饷的大人物,道家的圣人应当是深居简出以无为化民的常人,而不当终日奔走混迹军旅,所以陈鼓应考证的版本将王弼本的"圣人"订正为"君子"更为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