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学(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EdUHK,是中国香港以
师范教育
为本的大学,是
九间可自我评审的院校之一
[51]
,为
京港大学联盟
[1]
、
粤港澳高校联盟
、
粤港澳高校智慧校园联盟
[11]
、
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
[35]
、
沪港大学联盟
[36]
、
东亚教师教育国际联盟
[32]
、
川港职业与应用教育联盟
[45]
成员。
香港教育大学可追溯至清中叶1853年成立的
圣保罗书院
及1881年香港首间师范官立院校。
[2]
1994 年,政府將四所教育学院(葛亮洪教育学院、罗富国教育学院、柏立基教育学院、香港工商师范学院)和语文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教院。教院初期只开办副学位程度的师资教育课程。1998年9月,开始开办学位及以上程度课程。
[49]
教大为
香港特区
政府资助的
高等学府
,致力培育敏于思考、关怀社会及放眼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及社会领袖,矢志成为教育大学先导,为香港以至亚太地区的教育发展奠定基础,作出贡献。
[3]
在2023年
QS世界大学排名
中,香港教育大学在“教育与培训”学科中位列全球21名、
亚洲区第4名
[4]
[48]
;语言学位列全球第201-250名
[5]
;社会科学位列全球第301-340名
[6]
;香港教育大学位列2024年
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
第708位
[37]
,2022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第801-900位。
[38]
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
公布2016/17学年香港八大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统计情况显示,学士毕业生年薪为23.9万港元,平均月收入19917港元,较前一年增加4.8%。香港教育大学毕业生以平均月收入23333港元高居第二;排名第一的是香港大学,毕业生平均月薪为25167港元。
[7]
- 中文名
- 香港教育大学 [2]
- 外文名
- 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简 称
- EdUHK
- 创办时间
- 1853年 [8] (前身为香港圣保罗书院)
- 办学性质
- 公立大学
- 学校类别
- 师范类
- 学校特色
- Asia-Pacific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APERA)主要创会成员
- 主管部门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 本科专业
- 22个 [40] ((可授予学位:文学、理学、教育学))
- 硕士点
- 24(授课型) [41]
- 国家重点学科
- 教育类,语言类
- 院系设置
- 博文及社会科学学院,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人文学院,研究生院
- 校 训
- 文行兼修、敬业爱生
- 地 址
- 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界大埔露屏路十号
- 主要奖项
- QS教育学科位列全球第九、亚洲第二
- 大学愿景
- 教育为本,超越教育
- 学生人数
- 本科生:5815;研究生:636(授课型)、150(研究型)(2023/2024) [52]
- 教职员数
- 450 [9]
- 教学语言
- 英语、汉语普通话、汉语广东话
- 学术期刊
- 《超越教育》
历史沿革
随着政府及社会大众对师资教育的关注及需求不断增加,罗富国师范学院(1939年)、葛量洪师范学院(1951年)、柏立基师范学院(1960年)、
香港工商师范学院
(1974年)和语文教育学院(1982年)等相继成立,提供正规的师资教育。
1994年4月,《香港教育学院条例》通过,教院于四月二十五日正式成立
[2]
。当局依照
教育统筹委员会
第五号报告书的建议,将四所师训机构和语文教育学院合并成为香港教育学院(教院),旨在提升师资教育和有关的专业培训课程。
1994至1997年,教院在位于香港岛的总办事处及七间校舍运作,主要提供教育文凭课程及在职教师培训课程。
1998年入读首届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于2002年毕业。
2004年,教院获得
自行评审其师资教育课程的资格
。
[47]
2009年,香港教育学院在政府接纳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检讨工作小组报告建议的独立发展方案后,公布《策略发展计划 跨越2009-12:筹划未来、腾飞新天》,稳步迈向成为以教育为本、提供多元学科兼具研究实力的教育大学。继而于2010/11学年开办语文研究文学学士和全球及环境研究社会科学学士课程,并于2011/2012学年开办创意艺术及文化的文学学士课程。
2014年,教院向教育局提交正名大学申请。
2015年,教资会向教育局提交检讨报告,建议授予教院大学之名。
2016年1月26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批准向香港教育学院(教院)授予大学名衔。教院的中、英文名称将分别改为“香港教育大学”和“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0]
。香港教育大学于2017年2月公布《策略发展计划2016-25》,在未来十年专注教育领域的研究、发展及创新,并进一步加强教大在
亚太地区
及以外的先导地位。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
吴克俭
祝贺教院时表示,授予大学名衔,是对教院多年来的努力和贡献予以肯定,并将增强公众对该校及其毕业生的信心。除了授予大学名衔,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亦决定就教院现已
取得学科范围评审资格的三个学科范围向该校授予自行评审资格
,该三个学科范围分别为中文研究、英文研究和环境研究
[10]
。
随着《2016年香港教育学院(修订)条例》于2016年5月27日刊宪,教院已正名为“香港教育大学”
[2]
。
2024年1月9日,香港教育大学“国家安全与法律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典礼举行。
[50]
办学条件
根据官网显示,香港教育大学拥有五所校级及十所院级研究与发展中心,涵盖教育、社会科学及人文领域。在国际层面上,教大获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颁授“技术教育及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教席,以及设立“本土文化及创意教育研究”观测所。此外,根据2011-12年政府优配研究金的申请结果,教大在全港八大院校的“人文及创意艺术”领域中,拨款项目成功率排名第一,“教育”及“社会科学”排名第二。教大提供了研究式及修课式研究生课程,包括哲学博士、哲学硕士、教育博士、教育硕士、文学硕士及社会科学教育硕士等课程。
[12]
香港教育大学设有研究生院及三所学院(即博文及社会科学学院、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及人文学院),在“教育为本、超越教育”的愿景下,提供一系列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的教育专业及多元学科课程,包括人文学、社会科学及创意艺术与文化等学科,推动教与学的发展。
教大一向致力培育敏于思考、关怀社会及放眼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及社会领袖,至今约有15万名校友,历年来“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得奖人当中74%为教大或其前身师范学院毕业生,足证在教师教育方面的悠久贡献和雄厚实力。
[13]
为发挥跨学科的协同效应,教大已成立两所新学院,分别为教育发展与创新学院(AEDI)及应用政策研究及教育未来学院(AAPSEF)。这两所学院将发展成为卓越枢纽,进一步扩大教大在香港乃至全球的研究影响力。
[46]
学院
|
系(部)
|
---|---|
香港教育大学博文及社会科学学院
|
亚洲及政策研究学系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健康与体育学系
数学与资讯科技学系
科学与环境学系
社会科学系
副学士部
|
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FEHD)
|
课程与教学学系
幼儿教育学系
教育政策与领导学系
国际教育与终身学习学系
心理学系
特殊教育与辅导学系
|
香港教育大学人文学院
(FHM)
|
语文教育中心
中国语言学系
英语教育学系
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
文学及文化学系
|
香港教育大学研究生院(GS)
|
-
|
(参考资料
[14]
)
教大已礼聘约40位讲座教授及教授,分别来自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内地与台湾以及香港其他大学,领导进行多项尖端研究活动。
[15]
学术研究
香港教育大学作为本港最具规模的师训机构,旨在发展可应用于学与教的知识,以改善专业实践及促进新知识和技能往社会转移,使社群进步。本校注重将研究结果及发现转化为推动教育及社会发展的正面变革,改善人类福祉。为了达成目标,我们发展应用研究,开拓富启发性及创新性的知识,在学术、专业、社会及政策等方面,对教育界以至更广大的社群影响深远。
我们的研究与发展工作,不但强调严谨的学术要求和理念的原创性,并重视与社会及专业的密切相关。我们相信,研究上的卓越是通过知识的转移及应用,以结合学术、专业和服务为一体。香港、中国大陆及亚太地区的教育均正急速发展,我们抱有这种信念,是在配合时代需要。
知识转移倡议
本校的知识转移策略,旨在鼓励学术部门及员工通过知识转移活动,增加研究影响力。为促进这方面的工作,并制定日后保护知识产权、专利及产品牌照申请等政策,本校于二零一四年七月于研究与发展事务处辖下,设立知识转移小组。同时,我们亦举办多项知识转移活动,藉着不同沟通平台,如印刷、电子及新媒体、专业发展课程、本地及国际会议、研究会及工作坊,向外界发布本校的研究结果。
研究与知识转移
秉承「教育为本,超越教育」理念,实现成为教育、人文学及社会科学研究发展领先中心的目标
以需求为本的学问、知识转移及社会服务,奉献本地及国际社群
为学术人员及研究生营造活跃和浓厚的研究氛围
研究与发展方向
推动应用研究(尤其是有关应用、教程及整合的学术):以开拓知识,在专业改进、实践创新及政策制订等方面,为学校教育、教师培训及终身学习等范畴,发展相关的本土及国际应用研究;
促进多学科研究:以贯彻“超越教育”的理念,拓展学科领域,加强研究实力,并提供更综合而精密的发展途径;
结合研究、教程及专业服务:使学术及专业工作能有效整合,互相裨益;
利用本地和国际网络:联系学校、非政府机构、专业组织、研究机构及政策制订者,加强在研究与发展上的协作;
建立研究实力:在学术人员、学系及研究中心等不同层面,发展具实力的研究队伍,从事前沿研究。
[16]
学术资源
《超越教育》每年出版两次,报导教大的最新发展和教研项目,以及师生、校友动态
[17]
。
香港教育大学学系及部门刊物
[18]
:
卓越教学发展中心通讯
科学与环境学系通讯
幼教通讯
EdUHK Learning and Teaching Newsletter(只供内部参考)
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简介
人文学院学院院讯
研究生院院讯
研究中心
香港教育大学设立了多个校级研究中心,以促进多学科的专门知识发展。这些研究中心将致力成为前沿研究的新焦点,期望为亚太地区以至全球带来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15]
校级研究中心
香港研究学院(AHKS)
评估研究中心(ARC)
管治与公民研究中心(CGC)
刘銮雄慈善基金亚太领导与变革研究中心(APCLC)
学院级研究中心
博文及社会科学学院辖下研究中心:
大中华研究中心(CGCS)
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CEES)
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辖下研究中心:
脑神经科学与教育研究中心(CBE)
儿童与家庭科学中心(CCFS)
终身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CLLRD)
社群心理健康研究中心(CPH)
整全成长发展中心(I-WELL)
人文学院辖下研究中心:
流行文化与人文学研究中心(CPCH)
语言学及语言研究中心(CRLLS)
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RCCLLC)
学院级专业发展中心
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辖下专业发展中心:
卓越教程发展中心(CELT)
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CRSE)
特殊学习需要与融合教育中心(CSENIE)
文化传统
香港教育大学致力提供教育以外的多学科教研环境,促进知识探索、思考与言论自由、政策倡议与实践,并推动协作与多元化发展。培养学生成为
知行合一
、敏于思考、关怀社会及放眼世界的优秀专业人才。香港教育大学的研究有助提升知识、学术与创新,务求对社会与人类发展作出不懈的贡献。
香港教育大学锐意在教育及政策论述扮演领导角色,推动区域及全球的教育与社会发展方向。
在“教育为本、超越教育”愿景下,香港教育大学致力提供多元学科的教研环境,促进知识探索,致力扩阔学术范畴,透过开办人文学、社会科学及创意艺术与文化学科,巩固传统优势,让充满热忱的学生及优秀的学者在饶有活力的学习及教程环境下追求卓越。
香港教育大学校徽
以前身香港教育学院的设计为蓝本,强调大学的教育承传、使命及核心价值。整个校徽设计彰显教大特色,五片更丰厚茂盛的绿叶象征朝气蓬勃;太阳则代表团队精神,上下一心,致力追求卓越的学术及研究水平,造福社会。
[39]
现任领导
知名校友
合作交流
香港教育大学将持续加强与海外大学的协作,与区内及国际多所著名大学,包括英国
约克大学
、
伦敦大学学院
、加拿大
多伦多大学
、澳大利亚
悉尼大学
、日本
名古屋大学
及马来西亚
马来亚大学
等成立国际联盟,巩固香港作为教育枢纽的地位,并加强成员间的交流及协作,尤其是推动研究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及实习机会、合办课程及领袖培训等。
此外,香港教育大学正与英国
巴斯大学
(University of Bath)及英国约克大学(University of York)商讨合办
双博士
及
双学士
学位课程的可能性。协议一旦落实,修读相关课程的毕业同学将可获巴斯或约克大学与香港教育大学共同颁发的双学位。
[25]
香港教育大学(教大)积极与享誉国际的学府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系,使本校在本港的建树,在国际上赢得更大的认同。其深信与全球学术机构结成伙伴,在会议上切磋交流、推行协作计划,对教大的发展至为重要,有助本校提升为优秀教育的中心,获本地和海外各界公认大。
[26]
该联盟旨在推进教师教育的国际共同研究,促进教师职业志愿者间的国际交流,教师教育大学间的相互派遣,在东亚地区完善大学教师的互相派遣体系来充实各院校的教育内容
[34]
。成员包括:香港教育大学、
台湾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广岛大学
、
横滨国立大学
、
首尔教育大学
等
[33]
。
统筹国际、内地合作及本地网络的部门
-
国际事务处(IO)
-
大中华事务处(GCA)
-
学校协作及体验事务处(SPFEO)
合作伙伴
为促进学术合作及交流,本校与多所大学及教育团体签订合作协议,并与国际及本地的合作伙伴进行多项学术项目。此外,香港教育大学亦为Asia-Pacific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APERA)主要创会成员之一。
合作项目
在巩固现有网络之余,香港教育大学一直积极拓展本地及海外的伙伴协作和连系。缔结这些网络带来的效益包括:为学生提供一系列非本地的体验学习机会,例如语言沉浸课程;增加非本地学生人数,令学生组合多元化;发展懂得珍惜、欣赏及理解跨文化共融及
多元文化
的校园社群;鼓励学生融合;与本地及海外大学合办学位课程,有效利用各校优势,创造研究与知识转移机会等。这些合作项目还有助于校园内营造多元文化的学习及研究环境,达成「在地国际化」的目标。
[26]
大中华事务处负责统筹本校与大中华地区院校的合作与交流。
香港教育大学在国内的合作院校和机构如下:
地区
|
学校或教育机构
|
中国内地
|
泛珠三角区域教师教育联盟
|
中国台湾
|
教育研究院
暨南国际大学
台北教育大学
|
中国澳门
|
-
|
伙伴院校
|
省/市
|
1
|
北京
|
|
2
|
北京
|
|
3
|
南京
|
|
4
|
北京
|
|
5
|
陕西
|
|
6
|
北京
|
|
7
|
上海
|
|
8
|
广东
|
|
9
|
湖南
|
|
10
|
江苏
|
|
11
|
北京
|
|
12
|
吉林
|
|
13
|
北京
|
|
14
|
湖北
|
|
15
|
陕西
|
|
16
|
上海
|
|
17
|
上海
|
|
18
|
广东
|
|
19
|
广东
|
|
20
|
广东
|
|
21
|
重庆
|
|
22
|
北京
|
|
23
|
浙江
|
社会评价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在2015年Quacquarelli Symonds(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香港教育大学在教育学科位列亚洲第3、全球15;在语言学方面则位于世界100-150名
[25]
。
在2016年Quacquarelli Symonds(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香港教育大学在教育学科位列亚洲第2、全球12。
[2]
在2018年Quacquarelli Symonds(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香港教育大学在教育学科位列亚洲第2、全球9。
香港教院事件
2004年时任
香港教育统筹局
局长,
香港中文大学
前校长
李国章
教授为整合香港教育资源,曾提出香港教育学院整体合并进入香港中文大学的建议。但时任香港教育学院校长则认为李国章教授涉嫌“不当干预学术自由”,为此双方产生严重分歧。
香港特区最高行政长官
曾荫权
命令成立独立委员会调查该事件,独立调查委员会最后裁决“李国章不当干预学术自主”的指控不成立。曾荫权对记者表示,已收到香港教院事件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并对三项指控均不成立感到高兴,特别是委员会认为有关教统局局长李国章的指控不成立。
曾荫权表示,他认同委员会的意见,即部分指控是出于过分敏感和带有偏见;并指出,委员会否定“关于干预院校自主”的指控。曾荫权说,报告强调,特区政府策导香港教育学院朝向院校协作的方向去发展,这一点与教育政策和公众利益一致,故不能够被视为干预院校自主。
[30]
入学申请要求
报读人士必须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且成绩达到本科第一批重点录取分数线(江苏省考生同时需于两个选测科目中考获1A1B或以上等级),而且户籍所在地是内地三十一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中毕业生。此外,本校也欢迎在香港就读
副学士
或其他大专课程的内地生报读。一般而言,申请人的全年平均积点(
GPA
)必须达到良好水平,并通过入学面试方可获考虑。
个别学科的入学条件
1.视觉艺术教育荣誉学士(五年全日制)及创意艺术与文化荣誉文学士(四年全日制)–视觉艺术主修课程
除需符合上述一般入学条件外,申请人必须上载或提交最少三件自己的艺术作品或画作,以供专业老师评核。
2.音乐教育荣誉学士(当代音乐及演奏教育学)课程
申请人须擅长演奏至少一种乐器(或声乐),并对当代音乐具有浓厚兴趣。
艺术类高考生于统一高考成绩达二本线及艺术科成绩达满分之70%(文艺特长生可获加分)。
若申请人于相关音乐范畴具备特殊才能及/或成就,申请人或可获豁免部分入学要求。此外,若申请人拥有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
联合委员会颁发之DipABRSM或LRSM资格、伦敦圣三一音乐学院之ATCL及LTCL资格、音乐深造文凭或音乐专业文凭/证书,将获优先考虑。
英语能力要求
申请人须符合以下英语能力要求(内地应届高考生必须符合下列第一项要求):
1.高考英语分数达到110分或以上(满分为150分)。部分课程或要求申请人有良好英语水平,如报读有关课程,申请人的英语分数必须达到120分或以上(满分为150分);或
中国台湾学生入学要求
1.参加台湾应届学科能力测验的学生:
英文成绩需达顶标;及
其余科目需取得均标或以上成绩
2.台湾高中学生并持有以下资历:
12年全日制学校学习经历;及
高中毕业文凭(入学注册时需补交);及:
旧制:总分不少于1650分(满分为2400分,包括阅读理解、数学及写作);或
新制:总分不少于1190分(满分为1600分,包括实证阅读和写作,及数学两部份)。
如于旧制SAT写作部份的文章写作(essay writing)分数取得8分或以上成绩;或于新制SAT实证阅读及写作部份取得590分或以上成绩,均可视作满足英语能力要求;或
普通教育文凭试(GCE)最少三科高级程度(A-Level)或A2科目或 两科高级程度或A2科目及两科高级补充程度(AS-Level)科目合格或以上成绩(不包括中文/国语/英文科目);或
其他认可学历,详情请浏览网页http://www.eduhk.hk/degree/non-local.htm(收生要求或会有所修订,以本校网页上公布资料为准)
3.大学在学的学生:
于认可的台湾的大学完成第一学年的学习
此外,本校亦欢迎在香港就读副学士或其他大专课程的台湾学生报名。
一般而言,申请人的全年平均积点须达良好水平,并通过入学面试方可获考虑。
个别学科的入学条件
1.视觉艺术教育荣誉学士(五年全日制)及创意艺术与文化荣誉文学士(四年全日制)–视觉艺术主修课程
除需符合上述一般入学条件外,申请人必须上载或提交最少三件自己的艺术作品或画作,以供专业老师评核。
2.音乐教育荣誉学士(当代音乐及演奏教育学)课程
申请人须擅长演奏至少一种乐器(或声乐),并对当代音乐具有浓厚兴趣。
若申请人于相关音乐范畴具备特殊才能及/或成就,申请人或可获豁免部分入学要求。此外,若申请人拥有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颁发之DipABRSM或LRSM资格、伦敦圣三一音乐学院之ATCL及LTCL资格、音乐深造文凭或音乐专业文凭/证书,将获优先考虑。
英语能力要求
申请人须符合以下英语能力要求(台湾应届学科能力测验的学生必须符合下列第一项要求):
1.台湾应届学科能力测验英文成绩达至顶标;或
2.托福(TOEFL)纸笔测验550分或网络化测验80分或以上成绩;或
3.雅思(IELTS)学术组别6分或以上成绩;或
4.普通教育文凭考试(GCE O-level)/国际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考试(IGCSE)/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考试(GCSE)英文科或英国文学科目取得C级或以上成绩;或
5.普通教育文凭考试(GCE)高级程度(A-Level)或高级补充程度(AS-Level)取得E级或以上成绩
中国澳门学生入学要求:
1.澳门高中学生并持有以下资历:
12年全日制学校学习经历;及
高中毕业文凭(入学注册时需补交);及:
如在同一次的SAT Reasoning Test(推理测验)中取得以下成绩:
旧制:总分不少于1650分(满分为2400分,包括阅读理解、数学及写作);或
新制:总分不少于1190分(满分为1600分,包括实证阅读和写作,及数学两部份)。
如于旧制SAT写作部份的文章写作(essay writing)分数取得8分或以上成绩;或于新制SAT实证阅读及写作部份取得590分或以上成绩,均可视作满足英语能力要求;或
普通教育文凭试(GCE)最少三科高级程度(A-Level)或A2科目或 两科高级程度或A2科目及两科高级补充程度(AS-Level)科目合格或以上成绩(不包括中文/国语/英文科目);或
其他认可学历,详情请浏览网页http://www.eduhk.hk/degree/non-local.htm(收生要求或会有所修订,以本校网页上公布资料为准)
2.大学在学的学生:
于认可的澳门的大学完成第一学年的学习
此外,本校亦欢迎在香港就读副学士或其他大专课程的澳门学生报名。
一般而言,申请人的全年平均积点须达良好水平,并通过入学面试方可获考虑。
个别学科的入学条件
1.视觉艺术教育荣誉学士(五年全日制)及创意艺术与文化荣誉文学士(四年全日制)–视觉艺术主修课程
除需符合上述一般入学条件外,申请人必须上载或提交最少三件自己的艺术作品或画作,以供专业老师评核。
2.音乐教育荣誉学士(当代音乐及演奏教育学)课程
申请人须擅长演奏至少一种乐器(或声乐),并对当代音乐具有浓厚兴趣。
若申请人于相关音乐范畴具备特殊才能及/或成就,申请人或可获豁免部分入学要求。此外,若申请人拥有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颁发之DipABRSM或LRSM资格、伦敦圣三一音乐学院之ATCL及LTCL资格、音乐深造文凭或音乐专业文凭/证书,将获优先考虑。
英语能力要求
申请人须符合以下英语能力要求:
1.托福(TOEFL)纸笔测验550分或网络化测验80分或以上成绩;或
2.雅思(IELTS)学术组别6分或以上成绩;或
3.普通教育文凭考试(GCE O-level)/国际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考试(IGCSE)/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考试(GCSE)英文科或英国文学科目取得C级或以上成绩;或
4.普通教育文凭考试(GCE)高级程度(A-Level)或高级补充程度(AS-Level)取得E级或以上成绩
研究生入学要求
申请人必须持有认可大学颁授的学士学位,应届毕业生在课程开始之前若能获取所需学历资格亦可申请入学。此外,某些学位课程会有更具体的要求,会通过安排笔试或面试进一步测试申请人就读该课程的能力。
若申请人本科阶段的教学语言不是英语,则应满足以下最低英语水平要求:
托福80分或以上;
雅思6分或以上。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