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 考试难在哪里?
409 个回答
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考出注册会计师的难度相当于考进什么大学?”
有人说考出CPA相当于考上一本,看起来也不是很夸张,但考虑到每年上一本的人数少说也有60多万,通过率15%,而全国的注册会计师累计也不过十几万人,单科通过率平均不过15%,每年全科通过率不足5%,新增只有一万多人,好像又比一本难太多了。
其实这不矛盾。考大学是全职,个人除了吃饭睡觉全身心投入,又有老师家长做后盾,学习效果自然好。考CPA都是参加工作以后,平时要上班,下了班还要操心家庭琐事,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不花时间复习,报名就是打酱油,通过率自然就低。
但我们也不能因为通过率低就被吓到,分析难的原因是为了更好解决问题,为通过考试做准备。
一、报考门槛低,基础差难度就高
考大学为什么通过率高?因为报考人都是高中生,你就是上了高二也报不了名,大家都有基础,成功率就高。注册会计师考试没有那么多限制,从大专到研究生,有学历就能考,而且不限专业,会计专业可以报,非会计专业也可以报,哪怕你是学量子物理的也能报名。参考人数多,难免会混进来一些体验派——听说注册会计师含金量高,过来碰碰运气。估计CPA考试是弃考率最高的,每年都百分之三四十的连考场都没进,这些人是注会考试低通过率最大的贡献群体。对体验派来说,注册会计师考试当然很难。
二、考试有时间限制
我以前考试注会还只要考五门——会计、税法、经济法、财管和审计,现在又加了战略和综合,六门专业课要5年内考完(综合阶段没有时间限制),考不完第一年通过的要重新再考,以此类推,如果你一年只过一门,就成了一个死循环,永远在考试的路上。
想保险一点,一年最少要报两门,三年最少要过四门,这样最后两年压力才不会太大,否则最后一年有一门没过,心态会崩掉。如果弃考,前面的投入白费就太可惜了。很多人就是头两年劲头足,中间因为工作家庭等等原因吧,稍有松懈,有一年一门没过,眼看时间有点紧就放弃了。这种情况很多,千万要注意,一定要一鼓作气才好。
三、考试内容广泛
前面说过,注册会计师分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考试,专业考试科目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战略与风险管理》,综合阶段为:职业能力综合测试。
这是什么概念呢,放一张图大家体验一下
图的下方是六门专业课的教材,一定要通读三遍以上,上面是辅导书,最少要备一套吧,再加上大量刷题,放在一起最少有30厘米厚。这可不是网络小说,两三天可读一本。里面都是专门术语,很多是直接从国际会计准则直接翻译过来的,不讲人话的那种,一句话就够你想半天的,想不通就得背下来慢慢想。如果你不是天才型选手,没有两千个小时的学习是拿不下来的,平均下来每天最少也要学习两个小时以上,还必须是有效学习时间。参加考试的考生基本都是毕业后参加工作的职场人士,平时忙于工作,照顾家庭,还要留出一点时间锻炼身体、放松休闲,能挤出这么多时间本身就是很难的事。
四、试题确实有难度
会计考证可能是所有职业里最多的一个,而公认注册会计师含金量最高,因为题目最难。六门专业课里知识点众多,涉及会计理论、经济学、法律、财务管理、审计、企业管理等等,虽然考试是为审计行业储备人才,但会计行业也认可,因为这些知识做财务都能用得上,甚至将来做财务总监、CEO也能用上,可见注会考试实用性有多强。为了通过的人才有含金量,难度高点也是对的。
考试时间短,题量大也是增加难度的一个因素。以会计考试为例,12个单选,10个多选,2个计算,2个综合,要三个小时内完成。表面上看时间不短,其实很紧张。2个综合必有一个合并报表编制,实务中我们编一份合并报表可以慢慢来,花一个星期也没问题,还不能保证不出错。考试时最多半个小时,还不能错。综合题有36分,如果拿不到就不能及格。据我的经验,考试时几乎没时间思考,看到题目就得知道考点是什么,立即就做,如果不知道,最好放弃做会的题。对考生的基本功、判断力、心理素质都是一个考验。
最后再聊聊我个人的考试经验。我是2000年初拿到的全科合格证。从备考到全科通过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时间不算短,方法有三点。
一是科学搭配考试科目,不能想着一口吃个胖子。比如会计可以和审计一起考,因为审计会涉及很多会计知识点,学起来事半功倍;经济法可以和税法一起,都是法律,有共同点。当然各人情况不同,可以先报自己会的,过了一两门能提高自信心。
二是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见缝插针的学习。CPA考试实务性还是比较强的,很多知识点工作中都能遇到,平时多想想为什么,课本中是怎么说的,对工作学习都有帮助。
三是多听课,多做题。很多理论光靠自己想是很难理解的,老师总结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我考试那会从网上找了不少资料、试卷,经常听课。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毕竟考试开展了几十年,出题老师的套路大概摸清了,参加一个网课培训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是要有学习方法,注会考试知识点众多,光靠死记硬背不行,好的老师会教给我们各种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构建属于会计的知识体系。比如框架法,画两张图就能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帮助记忆。
这里推荐BT学院旗下的CPA培训班——李彬教你考注会,课程可以解决上面的说到一些痛点,以上两张图就来自这里。它是社群学习,有班主任的那种,用打卡方式督促学员,有人盯着,弃考是别想了;因为是网课,可以随时随地见缝插针的学习,节省线上通勤的时间;有名师辅导,多年的授课经验,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我们理解专业术语,让学员少走弯路,有兴趣的考生不妨了解一下。

总之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确很难,但与它的含金量相比又不算很难,要知道这个世界有太多潜规则,找到一个证书可以让你不用拼爹不用送礼就能获得相应回报,是多么不容易,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吗?
知乎首答。。。CPA就考试本身而言难度有三点: 1、科目多,书厚。2、考试周期长,除了学神,超级努力也得三年。3、书本难啃,试卷就是难为你的。
还有三点辅助因素增大了它的“难”是: 1、未来工作强度大待遇相对不高,性价比低。2、毕业后才能考。3、主观意识上的“难”。
第一,科目多,书厚。 考试分专业阶段六门考试,综合阶段一门考试。一共七门。如果你只看课本,是不用想过的。至少需要搭配一本东奥的辅导书《轻松过关一》(中华网校的是一样的效果)。2015年的会计课本595页,轻松一538也。税法552页,轻松一540页。两科合计2200页。专业阶段六门的话,6600页(审计更厚,但战略比较薄,以下所有的计算,只是大体计算而已)。实测会计+税法,书+辅导书厚度为8.5cm。六本书+六本辅导书厚度应该是25cm左右。送上2010版的12本书合影。
知识点看起来比较快,但是一页的习题你做下来,还是非常耗费时间的。你看书的速度按照8页/每小时来说的话,看完这6门需要825个小时。学习过程中,你需要听课件,做习题。课件难点需要听2遍,我一般是加速听。这些时间都可以折算到8页/每小时中,但是你 复习的时间 ,做 考前的模拟题的时间 ,都没有计算。保守保守算上,你就需要1000+小时才能完成专业阶段。
第二,考试周期长。 一般出书是四月份,考试是十月份,中间你有六个月左右的复习准备时间。1000个小时的最保守估计,六个月内,每天不停,是学习5.6个小时。一年通过专业阶段的凤毛麟角。即使你学习时间很充足,咱们还是按照2年来通过专业阶段吧。因为还有综合阶段,所以,你最顺利需要三年才能考下这个证来。
第三,书本难啃,试卷就是为难你的。 书本的难啃程度属于偏难的。虽然都是些会计大牛编的书,大牛来编书,是因为大牛搞学术搞的好,并不代表编书编的好,会 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地方 。幸好会计网校(东奥、中华)的讲解还不错(个人满意度95%吧),能够帮助你理解。但是对于很多的会计原理,我觉得讲解的还是不够到位,就是5%的不满意吧。
至于考试的试卷呢,就更奇葩了。举个例子,2009年的会计关于每股收益的章节,一共10页。学习的时候,面授的老师(那会本科能报名,我们学校的一个老师办了一个面授班)说:这个大家自己看看就行了,最多也就是考个单选题。结果考了一个9分的计算题。 纵观全书,难点章节是重点章节,不难的章节也是重点章节,厚的是重点章节,薄的也仍然是重点章节 。总结一下就是: 全书都是重点 。我个人认为出题人的宗旨就是:怎么难怎么考!
三点辅助因素:
第一,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强度大,待遇相对不高,所以导致性价比不高。 刚才算过了,连续六个月每天大约三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你熬过了三年,拿到了这个证。有几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会计师事务所,二是企业的会计。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讲,工作强度大,小所待遇低。大所工作强度更大。很多人去事务所,也是为了以后转职到企业去的。二是企业的会计。我入职一年了,觉得知识是很有用的。但知识不是全能的。企业的岗位,需要专业知识+工作协调能力。如果说哪方面更重要,其实工作协调能力更加重要。你花三年的精力去考到了这个证,只是代表着你的知识过关了,并不代表你就能胜任财务主任或者什么样的岗位。听研究生的舍友讲过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霸同学,本科期间考出了专业阶段注会6门,然后毕业考去了银行, 考完专业阶段了说自己这辈子再也不干会计了。
第二,毕业后才能考。 这里指的是专科毕业或者本科毕业才能考。研究生可以在上学期间考。这个规定大约是在2010年出台的,不过一开始执行并不严格,现在执行的很严格,在校生(非研究生)报不上名。这一政策,其实是一个“好的政策”。以上提过,你需要每天很多很多的时间才能够学习复习的。但是学生时间充足,没有烦心事,不用担心工作升迁,不用担心办公室勾心斗角,不用照顾家庭孩子。与在职人员完全不是一个起跑线。而且,在校生考出了注会来,其实任何的实际业务能力都没有。也造成了持有CPA证的持证人群的业务能力的总体降低。这一规定,看似对想考CPA的在职人员的保护,其实更本质的是对CPA含金量的保护政策。
在职人员才能考,这就决定了准备考试的时间一定会显得不足。按照一年三门的节奏准备的话,最保守估计得一天需要学习三个小时,连续学习六个月才能通过。在时间精力的保障下三年拿证是乐观估计,在职人员实际四五年太正常了。作为职业生涯规划,五年就算是中期规划了吧。职业规划,四五年,现在的经济形式,五年后什么情况真的很难讲。远不如那些半年能够考出来的资格证来的更加的及时。
第三,主观意识上的“难”。 有一位知友 @Still 的公式“ 考试难度=知道这门考试的人数/通过这门考试的人数 ” 。我觉得解释的很棒。
论考试难度,精算师比CPA难。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东西,去考这个东西呢。人群基数肯定特别少。但是会计从业人员呢?多如牛毛。CPA作为会计行业的顶级证书,只要是学会计的,或者做会计的,就知道这个证的存在,所以,就会有一个很大的基数人群知道它很难。我自己就是屡次报名,很少参加考试的人。我实际去过的30人的考场,基本上出考人数在10-13人之间。好多人报名了,但是没去考。去考的呢,看完书的也不多,看完书有认真做题的更少。所以真正花了足够时间准备的人,通过并不是很难的。
————————————————————
准备2018考试中,战友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