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教授与莫迪格莱尼教授的学术研究工作在方法论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即将无
套利
证明引入财务理论的分析、论证过程,并使其成为理财学的
基本分析
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确认,不了解
无套利分析方法
,便不可能从根本上了解现代财务理论。简要而论,所谓套利,是指在不承担任何风险的情况下获取利润的过程,即在同
一时间
低买(买入低估的股票)、高卖(卖出高估的股票),从中
实现利润
。无疑,买入行为会提高低估商品的价格,卖出行为则会降低高估商品的价格。如果套利活动能够带来利润,那么,
套利者
会一直持续这种活动。当套利者无利可图时,套利活动会自动终止。此时,
商品价格
反映其
内在价值
,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无
套利
(No-Arbitrage)分析就是一种
均衡分析
,这种分析技术将
研究方法
与金融活动的特质极为精巧地结合在了一起。目前,在
金融经济学
中,这种分析方法已经完全替代了
传统经济学
中的
边际分析方法
。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
VBM
)风靡
国际企业
界,为众多的跨国大型公司所推崇和采纳。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米勒VBM)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观念为先导、以折现
现金流量
模型(DCFM)为
技术支持
的、汇合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各种雇员共同参与的一个
管理系统
。该系统融预期、计量、控制、激励甚至于文化等诸要素于一体,是
经济金融化
环境下企业管理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从
理论渊源
上讲,以价值为基础的
管理模式
的理论基础正是1958年MM两教授所提出的
资本结构无关论
。
简介
“MM”理论主要有两种类型:无公司税时的MM模型和有公司税时的MM模型。
无公司税时的MM模型
无公司税时MM理论指出,一个公司所有证券
持有者
的总风险不会因为
资本结构
的改变而发生变动。因此,无论公司的
融资组合
如何,公司的总价值必然相同。资本市场
套利
行为的存 在,是该假设重要的支持。套利行为避免了完全替代物在同一市场上会出现不同的售价。在这里,完全替代物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风险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 的公司。MM理论主张,这类公司的总价值应该相等。
可以用公式来定义在无公司税时的公司价值。把公司的营业
净利
按一个合适的
资本化比率
转化为资本就可以确定公司的价值。公式为:
VL=Vu=EBIT/K=EBIT/Ku
式中,VL为有杠杆公司的价值,Vu为
无杠杆公司
的价值;K= Ku为合适的资本化比率,即
贴现率
;
EBIT
为息税前净利。
根据无公司税的MM理论,公司价值与公司资本结构无关。也就是说,不论公司是否有负债,公司的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是不变的。
有公司税时的MM模型
有公司税时MM理论认为,存在公司税时,举债的优点是负债利息支付可以用于
抵税
,因此
财务杠杆
降低了公司税后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避税收益的现值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避税收益的现值=tc*r*B/r=tc*B
式中:tc为公司税率;r为债务利率;B为债务的市场价值。
由此可知,公司负债越多,避税收益越大,公司的价值也就越大。因此,原始的MM模型经过加入公司税调整后,可以得出结论:税收的存在是
资本市场
不完善的重要表现,而资本市场不完善时,
资本结构
的改变就会影响公司的价值,也就是说公司的 价值和
资金成本
随资本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有杠杆的公司的价值会超过无杠杆公司的价值(即负债公司的价值会超过无负债公司的价值),负债越多,这个差异越大,当负债达到100%时,公司价值最大。
未来
现金流
不稳定以及对经济冲击高度敏感的企业,如果使用过多的债务,会导致陷入
财务困境
(financial distress),出现
财务危机
甚至破产。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后引发的成本分为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
直接成本
|
是指企业因破产、进行清算或重组所发生的法律费用和管理费用等
|
间接成本
|
是指财务困境所引发企业资信状况恶化以及持续经营能力下降而导致的企业价值损失。具体表现为企业客户、供应商、员工的流失,投资者的警觉与谨慎导致的融资成本增加,被迫接受保全他人利益的交易条款等。
|
所谓权衡理论(trade-off theory),就是强调在平衡债务利息的抵税收益与
财务困境成本
的基础上,实现
企业价值最大化
时的最佳资本结构。
此时所确定的债务比率是债务抵税收益的边际价值等于增加的财务困境成本的现值。
【提示】由于债务利息的抵税收益,负债增加会增加企业的价值。随着债务比率的增加,财务困境成本的现值也增加。在初期阶段,债务抵税收益起主导作用;当债务抵税收益与财务困境成本
相平衡
,企业价值达到最大,此时的债务与
权益比率
即为最佳资本结构;超过这一点,财务困境的不利影响超过抵税收益,企业价值甚至可能加速下降。
基于修正的MM理论的命题,有负债企业的价值是无负债企业价值加上抵税收益的现值,再减去财务困境成本的现值。其
表达式
为:
影响财务困境成本现值的因素
⑴发生财务困境的概率;
⑵企业遭遇财务困境的成本大小。
管理者的决策一般会增加企业
股权价值
。企业有债务时,如果
投资决策
对股权价值和债务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时,此时就会发生
利益冲突
。如果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风险较高,这样的利益冲突最有
可能发生
。
在企业遭遇财务困境时,即使
投资项目
的
净现值
为负,股东仍可能从企业的
高风险
投资中获利,即存在“过度投资问题”;
股东也可能不会选择净现值为正的新
项目筹资
,即存在着“投资不足问题”
过度投资
与投资不足问题的存在,将会对债权人和企业的总价值造成损失。
(二)债务的代理收益
债务在产生
代理成本
的同时,也会伴生相应的代理收益。债务的代理收益将有利于减少企业的价值损失或增加企业价值,具体表现为债权人
保护条款
引入、对经理提升企业业绩的激励措施以及对经理随意支配现金流浪费
企业资源
的约束等。
⑴债务的存在使得企业承担了未来支付利息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减少了企业剩余的
现金流量
,进而减少了管理者的浪费性投资;
⑵企业的债务水平较高时,债权人自己也会密切监督管理者的行为,从而为抑制管理者的疏忽失职提供了额外的防护。
债务的存在——提高企业价值——PV(债务的代理收益)
权衡理论的扩展
考虑债务的代理成本和代理收益后,资本结构的权衡模型可以扩展为如下形式:
VL=VU+PV(
利息税盾
)- PV(财务困境成本)- PV(债务的代理成本)+ PV(债务的代理收益)
【分析】
既然投资者担心企业在发行股票或债券时其价值被高估,
经理人员
在筹资时为摆脱利用价值被高估进行
外部融资
的嫌疑,尽量以内源融资方式从
留存收益
中筹措
项目资金
。如果留存收益的资金不能满足项目
资金需求
,有必要进行外部融资时,在外部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之间总是优先考虑债务融资,这是因为投资者认为企业股票被高估的可能性超过了债券。因此,企业在筹集资本的过程中,遵循着先内源融资后
外源融资
的基本顺序。在需要外源融资时,按照
风险程序
差异,优先考虑
债权融资
(先
普通债券
后
可转换债券
),不足时再考虑
权益融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