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开题与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自2015年11月立项以来,准备充分、开题精准、投入及时,成果初显。课题下达以后,课题组及时召开相关工作会议,研究和布置课题的启动,并于2016年4月24日召开课题启动会议,听取专家咨询意见。
本课题共分三个子课题:(1)希腊哲学术语的采集与整理;(2)希腊哲学基本概念的发生学研究;(3)相关数据库的设计与技术实现。启动会议召开以后,第一子课题组将于2017年-2018年,完成希腊哲学术语采集和整理工作;第二子课题组将于2017年-2018年,完成对希腊哲学基本概念的初步研究,撰写相关论文和《希腊哲学概念史辞典》条目;2019-2020年,第三子课题组总体完成数据库软件,进一步完善和测试其扩展性和可移植性,邀请同行专家测试功能并根据反馈作系统调整,完成整个数据库并测试通过,第三子课题组成员正式进入录入和编辑阶段,技术团队根据已有的数据库内容设计和测试输出和展示系统。
第一子课题组负责人刘伟副教授原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希腊哲学兴趣浓厚,已完成和发表论文《从中英缩略词透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及现实意义》、《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扬弃及其实现的人学革命》、《作为哲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哲学探索中的两种理论向度及其实现的思维方式变革》,等等。刘伟副教授组织能力强,适合担任本子课题负责人。本子课题组的成员主要清华大学博士后和在读研究生组成。他们是:冯小茫、韩军、张丹、刘苏容、李文、谢伊霖,在整个子课题研究中起辅助作用。
古希腊哲学前后延续时间长达1000多年,建设希腊哲学术语库要从现有的哲学史料出发。现存的希腊哲学史料有两类:一类是哲学家本人的言论和著作,第二类是古代编纂家和注释家们的有关记载和论述。希腊哲学家人数众多,著述丰富,但形态各异,分布很不均衡。若干位大哲学家,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斐洛、卢克莱修、西塞罗、普罗提诺、奥利金、奥古斯丁,他们的著作基本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些哲学家本人的著作是我们把握他们思想的基本依据。然而有更多的哲学家,要么是著作已经佚失,保存下来的仅仅是后人的转述或辑录的一些残篇,要么是从来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们的思想通过他们弟子的叙述或传播而广为人知。
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均无完整著作传世,他们的一些言论和著作残篇保存在后来的哲学家、编纂家和注释家的著作中。德国古典学者第尔斯汇集、整理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的各种史料,于1903年发表了《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ie Fragniente der Vorsokratiker)。他去世以后,这部书又由克兰茨修订,成为我们研究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的主要材料。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著作基本完整保留下来。西方学界对他们著作的编纂从古至今一直延续。
希腊化时期一些主要哲学家的著作保存得都不完整。伊壁鸠鲁现存《书信》3封,均由第欧根尼?拉尔修在其《著名哲学家的生活与著述》中全文引述而得以保存。斯多亚学派的创始人芝诺的著作只留有残篇,希腊怀疑主义的创始皮浪则没有写过任何著作。斐洛,作为犹太-希腊哲学的主要代表,他的著作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下来。罗马共和国晚期的伊壁鸠鲁主义者卢克莱修留有哲学长诗《物性论》。拉丁哲学家西塞罗撰写过大量哲学著作,基本完整保留至今。
罗马帝国时期斯多亚学派哲学家塞涅卡的著作基本保留至今。同期另一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思想由其学生阿利安记录,编成《爱比克泰德论说集》和《手册》。罗马帝国时期斯多亚学派哲学家马可?奥勒留著有《沉思录》,保留至今。罗马帝国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著有哲学论文54篇。他的弟子波菲利将这些论文编成《九章集》,并撰写《普罗提诺生平及著作编定》一文作为前言,存留至今。罗马帝国时期的基督教哲学家留有大量著作。西方学者从16世纪开始系统整理出版。法国学者米恩编纂的《教父著作全集》(Patrologiae Cursus Completus)内容最为丰富,分为希腊文系列(Patrologia Graeca,简称PG)和拉丁文系列(Patrologia Latina,简称PL)。
面对如此众多的哲学典籍,我们不仅需要从这些用希腊语和拉丁语撰写的哲学文本中采集和整理希腊哲学术语,还要采集中国研究者所使用的汉译名。古希腊哲学诞生之初,各种知识浑然一体,到亚里士多德之后才逐渐分科分类。在进行采集工作时,我们的对象不限于“形上学”或“本体论”范围,而是包括哲学本体论、知识论、方法论方面的内容,并涵盖自然学、伦理学、逻辑学、宗教学、政治学等领域。基于中国学者在古希腊哲学研究方面的进展,我们把采集重点放在希腊晚期。这项工作至今仍在持续进行中。
第二子课题组负责人李志华副教授。子课题二着重使用发生学的方法,研究希腊哲学基本概念本身的内涵、外延、阐明该概念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生的意义嬗变,揭示该概念对于后世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这部分研究是整个课题的核心内容。
人类对发生问题的思考其实很早就已开始。最早的希腊自然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猜测说,“人是从另一种动物产生的,实际上就是从鱼产生的,人在最初的时候很像鱼。”(残篇,D11)亚里士多德撰有“动物四篇”,其中一篇是《论动物的生殖》(generation)。此外还撰有《论生成和消灭》一篇,(On Generation and Corruption)。他们说的“产生”或“生成”,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发生”。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精选他以前的哲学家使用最多的30个哲学概念,对它们作了系统的研究。他们是当代发生学的思想源头。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发生学的方法兴起于自然科学研究,然后被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采用。在哲学发展中,旧概念的消亡和新概念的产生反映为术语的变化,既可以通过创造产生新的哲学概念,也可以通过转义使原有哲学概念发生意义嬗变。“古代希腊哲学史是西方哲学开始产生和早期发展的历史。”“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修订版前言,第1页)“范畴是人认识现象及其关系的纽结,因此当人的认识不断前进和深化的时候,原来的范畴也要随之改变,或者是在原来的范畴上添加新的含义,或者是提出新的范畴来代替原来的范畴。”(同上,第7页)在具体的历史文化场景中,描述希腊哲学基本概念的生成和演变,是发生学在微观层面的运用。
调动中国研究希腊哲学的学者的集体力量,撰写和出版一部《希腊哲学概念史辞典》(Greek Philosophical Conceptions: A Historical Lexicon)是本课题预定的中期代表性成果。课题启动以后,我们多次召开小型会议,选择古希腊哲学基本概念,物色辞条作者,撰写相关词条,拟于2018年完成辞典的编纂工作。
目前已选定希腊哲学基本概念250余个,由下列学者参加辞条的撰写:他们是陈玮(浙江大学)、陈越骅(浙江大学)、詹文杰(中国社会科学院)、何博超(中国社会科学院)、刘玮(中国人民大学)、梁中和(四川大学)、谢伊霖(清华大学)、曹青云(云南大学)、常旭�(华侨大学)、陈斯一(北京大学)、程炜(北京大学)、樊黎(同济大学)、葛天勤(都柏林大学)、花威(华侨大学)、江璐(中山大学)、林丽娟(德国慕尼黑大学)、刘未沫(中国科学院大学)、吕纯山(天津外国语大学)、盛传捷(吉林大学)、苏峻(都柏林大学)、孙帅(同济大学)、田洁(山东大学)、王纬(普林斯顿大学)、王文华(国际关系学院)、魏梁钰(北京大学)、吴飞(北京大学)、吴功青(中国人民大学)、吴天岳(北京大学)、先刚(北京大学)、熊林(四川大学)、于江霞(浙江财经大学)曾怡(四川大学)、张新刚(北京大学)。 计划于2017年底完成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研究,撰写相关论文和词条,2018年完成《希腊哲学概念史辞典》的编纂,联系出版。首席专家王晓朝担任该辞典主编,詹文杰、陈越骅担任副主编。
第三子课题负责人陈越骅副教授。陈越骅现任职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主要从事希腊哲学、文明经典阐释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能使用希腊语、拉丁语从事相关研究,在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希腊哲学文本和术语数据库使用与管理、网络信息哲学方面有较多实践。
该子课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设计适合处理希腊哲学术语的数据库的总体架构并在技术上予以实现。该问题又可以分解为五个相关的具体问题:(1)输入:数字资源的录入系统;(2)存储:术语库的数据结构设计;(3)输出:术语条目的输出与人机交互系统;(4)人员管理:区分用户、编辑者、校对者、副主编、主编等级别和权限;(5)硬件:存储介质与计算机网络的设置。其中1-4问题是软件问题,我们将开发一套集“录入-编辑-存储-管理-展示”于一身的完整采编系统。第5个问题是硬件问题,将通过器材采购与安装、网络架设和分布式存储解决。
术语数据库的软件,应该完整、配套,形成系统(包括系统软件、汉字支持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通信控制软件和其他应用软件);应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移植性,对运行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具有较好的人机对话功能;应具有较强的数据库管理功能,能方便地存取、检索、补充、修改、删除数据。为了提升数据库的智能化程度,我们还将咨询和研究以知识单元和知识结构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工程、人机交互设计、自然语言信息处理、办公自动化软件等方面的问题,努力融入最新的软件技术。
术语数据库的建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规划验证阶段、需求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审查验收阶段。我们拟与软件公司合作,组成技术团队,在成熟的数据库技术上,采用标准通用置标语言SGML,对于特殊的希腊语资源采取可扩展的基于TEI标准的XML格式记录,搭建自主产权的数据库软件系统。
依据《希腊哲学概念史词典》先行,数据库建设随后的原则,本课题组到目前为止已初步组建技术团队,正在搭建硬件环境、输入系统、用户管理和存储系统。并对子课题组成员使用该系统进行培训,为2018年全面建设数据库做准备。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本课题自开题以来,课题组骨干成员十分注意国内外科研动态变化,注重对外合作交流。课题首席专家王晓朝于2016年底参加希腊Aikaterini Laskarides 基金会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取得多项合作研究成果。2017年4月25日至2017年5月24日,王晓朝赴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合作研究,拜访同行,吸取国外数据库建设的经验教训,寻找今后可能的学术合作者。
陈越骅副教授自2016年12月起赴美国耶鲁大学访问一年,展开学术交流,由国家留学基金支持。他联系国外同行,集中主要精力,从事数据库项目的建设,进展顺利。
刘伟副教授自2016年2月开始,到希腊雅典大学进修学习古希腊哲学和希腊语半年,为《古希腊哲学术语数据库建设》的子课题《希腊哲学术语的采集和整理》做前期文献准备和铺垫工作。在此期间,他还翻译了希腊学者K.Sp.Staikos的专著《柏拉图传统的证词》。
清华大学博士生谢伊霖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他自去年十月起赴美国耶鲁大学访学一年。在此期间他承担《希腊哲学概念史辞典》部分辞条的写作,并做了其他一些辅助工作。
2016年5月14-15日,王晓朝教授参加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宗教经典诠释研讨会”,发表论文“斐洛全集的翻译与综合研究”,并介绍了本课题的进展情况。
2016年9月25日,王晓朝教授参加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和希腊拉斯卡瑞德斯基金会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全面介绍本课题的进展情况和初步研究成果。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2016年4月24日,课题组召开启动会议,听取专家咨询意见。首席专家王晓朝教授主持会议。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刘石教授、清华大学文科处段江飞副处长出席会议。参加专家咨询会的知名学者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姚介厚研究员;北京大学李真教授、赵敦华教授、张志刚教授、吴飞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姚新中教授、李秋零教授、聂敏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新华文摘、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的领导和编辑;以及课题组成员等20余人。课题组核心成员、子课题负责人浙江大学的陈越骅副教授代表课题组汇报了项目启动筹备情况,包括选题背景、学术价值、总体思路、子课题系统分析、研究方法与实现路径、成果设想等方面。
报告指出:古希腊哲学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源头,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学界历来重视古希腊哲学的研究,近二十年来核心术语的辨析与阐释逐渐成为学术热点。以古希腊语全文数据库(TLG)、珀尔修斯数字图书馆(PDL)和《柏拉图词典》等为代表的国际古典学电子化成果表明文献和术语数据库成为了古典研究的新常态。我们有《柏拉图全集》、《亚里士多德全集》、《希腊哲学史》等属于中国学者的基础性研究成果,然而中国学界尚未涉足希腊哲学文本层面的电子化工作,缺乏本专业思想创造、积累、分享、普及的网络平台。本课题以古希腊哲学术语为研究对象,以古希腊哲学基本概念的发生学研究为核心内容,以相关数据库的设计与技术实现为最终目标。本课题定位为哲学学科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和“互联网+经典文本研究”的创新尝试。
与会学者认为,古希腊哲学术语数据库的建设符合时代潮流和学术发展趋势,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课题组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对难点与问题估计预计充分,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学者们对这个新技术与传统研究相结合的项目表现了强烈的兴趣,并进一步就数据库术语的遴选标准、译名争议处理方式、术语阐释的体例、词条核心内涵的发生学研究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学者们建议,项目要注重核心概念史的梳理;所选语料不可能只限于哲学文本,还要研究从《荷马史诗》日常用法到哲学用法的演变;每个术语的多种词义要有关键文本示例,包括希腊文和中译文;可深入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特别是国内外已有的学术数据库、术语词典、经典作家的古希腊研究;本课题是让古希腊哲学说汉语,要带入我们中国学者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发生学研究方法使得本课题不仅仅是翻译,也包含中国人接受希腊哲学的学术史。
学者们还建议:古希腊哲学术语词语变化丰富,电子化存在难度;数据库建成后的维护和更新以及团队人员的继承也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在“权威性”与“大众化”之间要取得平衡,对于有争议而尚无定论的术语,要把本领域代表性的专家观点包含进去;撰写词条时要考虑面向的用户是谁,要体现引导性,不仅给出答案,而且能帮助读者进一步深入研究。课题从收录术语的英汉译词逐步扩展到德、法、拉丁等语言,及方便用户多语言入口检索;语料范围从希腊语写作的古典哲学家逐步扩展到用希腊语写作的晚期希腊哲学家甚至中世纪哲学家;发生学方法要放到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中,推动术语在晚期希腊、犹太教、基督教等思想中的发展研究;提前考虑纸质词典编撰与电子词典编程的成果应用;在古典研究进一步推广成熟的技术,使之不仅成为一种参考工具,而且成为一种新的研究和工作方式;数据库实现从编辑团队到面向所有浏览用户的开放,要及早考虑开放和互动的学术社区建设,利用“众筹、众创、众享”等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吸引学术力量持续参与,推动课题后续成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许多学者建议本课题可以分阶段完成、逐步产出,核心研究要抓紧实现,成熟之后再作进一步扩展。更有学者赞赏并祝愿本课题可以成为一项汇集中国希腊哲学研究成果、便利后学、薪火相传的学术事业。
课题组拟每年向基金办报送《工作简报》,第二期《工作简报》将于八月底报送。
二、 研究成果情况
本课题阶段性成果主要是首席专家王晓朝近期发表的一些与课题相关的研究作品,内容简介如下:
1、论文:《论希腊哲学概念阿莱赛亚的历史生成》,《学术月刊》,2015年,第12期。
[内容提要]“阿莱赛亚”(真、真理)是希腊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个词在希腊文中出现的很早,荷马史诗中就已经有了这个词。哲学词汇源于日常用语,讨论哲学概念的生成要注意区分“真”的观念及其语言表达方式。“阿莱赛亚”不是希腊文中表达真的日常观念的最典型的方式,而是希腊文中表达真的哲学概念的最典型方式。荷马是他所处那个时代的思想者,但还不是一位能够进行理性思维的哲学家。使用“阿莱赛亚”这个词来表达“真”观念并将其形而上学的内涵揭示出来的希腊哲学家是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理解这个词要具备跨文化的视野,要用发生学的方法揭示这个术语的哲学内涵,要在跨文化的具体语境中理解和翻译阿莱赛亚。
2、论文:《柏拉图著作中的阿莱赛亚》,《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内容提要]“阿莱赛亚”是希腊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要理解这个哲学术语,中国学者需要具备跨文化的视野,要用发生学的方法揭示这个术语的哲学内涵。作者在文中指出,柏拉图的现存著作大量使用阿莱赛亚这个词,对之进行系统检索,可以明了这个词的基本用法和含义。柏拉图著作中的阿莱赛亚可分为判断之真和本体之真。判断之真一般用阿莱赛亚的形容词形式表达,一般译为“对”、“正确”,这种“真”的意思与希腊词“爱米”(是)的断真含义相同。本体之真一般用阿莱赛亚的名词形式表达,一般译为真理或真相,也可译为“本真”。在柏拉图的先驱者巴门尼德那里已经有两种真:一种是断真,一种是本真。前者是一个日常概念,后者是一个哲学概念。与巴门尼德相似,柏拉图在探讨了阿莱赛亚的词源和词义以后,把真理与神圣的存在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柏拉图在“阿莱赛亚”的哲学化历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3、教材:《西方哲学精神探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
[内容提要]本书虽为“西方哲学精神探源”课程教材,但其内容和体系与“古希腊哲学术语数据库建设”课题关系十分密切。在书中,作者通过讲述古希腊罗马哲学家丰富的思想和观点,探讨西方哲学精神的起源,揭示西方民族的精神取向,阐明西方民族思维方式的特征,帮助读者把握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养成理论思维的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全面提高人文素质。
课程共分15讲。第1讲,“导论一”,对哲学、宗教与文化进行界定,揭示三者之间关系,提供课程的理论框架;第2讲,“导论二”,简介古希腊哲学发生、发展、繁荣、衰亡的历史过程,为探索希腊哲学精神提供预备性知识;第3讲,“求是”,结合判断希腊哲学诞生的标准问题,分析早期希腊哲人的思维方式特征,揭示希腊理性精神的萌发;第4讲,“求本”,结合希腊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揭示希腊哲学发展从追求本原,到追求本质,再到追求本体的过程;第5讲,“求知”,介绍希腊哲学主流知识论的三位主要哲学家(柏拉图、西塞罗、奥古斯丁)的相关思想,揭示古希腊罗马民族的求知精神;第6讲,“求真”,阐明希腊语言中的两种“真”,揭示古希腊民族的求真精神,讲述希腊哲学方法论与逻辑学的相互关系;第7讲,“求实”,介绍与分析古希腊希腊罗马民族从事科学研究的特点和所取得的成就,揭示其科学精神;第8讲,“求美”,古希腊人没有创立美学这门学问,但有丰富的美学思想,本讲通过解读柏拉图《会饮篇》的基本思想,讲解柏拉图的爱情哲学,由此领略希腊人的求美精神;第9讲,“求善”,善的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重大问题,本讲介绍古希腊罗马伦理思想发展的概况,掌握哲学家们对善的思考,领略希腊民族的求善精神;第10讲,“求仁”,通过介绍古希腊罗马的古代人文主义思想,来领略希腊人的求仁精神;第11讲,“求义”,通过介绍柏拉图、西塞罗、奥古斯丁有关正义的思想,领略希腊罗马民族的求义精神;第12讲,“求礼”,介绍与分析柏拉图和西塞罗有关国家和法制的相关思想,领略希腊罗马民族的求礼精神;第13讲,“求福”,介绍希腊罗马传统宗教的衰亡和基督教的诞生,讲述各种幸福论思想,反映希腊罗马民族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第14讲,“求圣”,希腊罗马古代思想家都在求福(追求幸福),也在求圣(追求成为圣人),通过分析各种希腊神秘主义的起源,领略希腊罗马民族的求圣精神;第15讲,“总结”,介绍与分析古希腊哲学的地方性特征和世界化历程,掌握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
4、另应《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邀请,作者以“古希腊哲学精神探源”为题,以报刊连载的方式(共18篇,每篇约1500字),发表专栏文章(2017年5月2日-8月10日)。
5、译著:《柏拉图全集》(增订版)第1-7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200余万字。
拙译中文版《柏拉图全集》自2003年开始出版以来应社会大众的阅读需要,在出版界朋友的帮助下,全集多次重印,而在此期间,译者也在不断地听取和收集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并在教学和科研间隙对全集进行修订,遂有这个全集增订版的问世。译者除了对原版译文进行逐字逐句的修订外,还增补了柏拉图伪作拾余篇,并重新撰写了各篇提要,重做了索引。柏拉图是古希腊大哲学家,其著作基本流传至今。柏拉图全集中译版的出版,为古希腊哲学术语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语料。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