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古诗四帖
- 作 者
- 张旭
- 创作年代
- 唐代
- 书法类型
- 狂草
- 材 质
- 纸本
- 规 格
- 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
- 字 数
- 40行,188字
- 现收藏地
- 辽宁省博物馆
法帖内容
谢灵运王子晋赞
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溜,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枣花。上元应送酒,来向蔡经家。
北阙临玄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策,大火炼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歌吹分。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4]
谢灵运王子晋赞
淑质非不丽,难以之百年。储宫非不贵,岂若登云天。王子爱清净,区中实骅嚣。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翻。
岩下见一老翁四五少年赞
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可别。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5-6]
书法赏析
《古诗四帖》是否为张旭所作,尚有争议,但它是张旭
笔法
系统中一件重要的作品。它大部分线条不强调
提按
,而重视粗细均匀的线条中
使转
与速度的变化。中侧锋并用,笔锋常落在线条端部的一侧,但立即转为中锋;同时流畅中又往往生出
圭角
,如“年”、“别”等字,有不可端倪之感。左右部分衔接时,有时用粗重的线条。这一点在
颜真卿
《
刘中使帖
》中“期”、“将”的笔触也可看到,通过此点能看到颜、张的关系。
狂草
中的点画与其他书体中的点画不同。其一,狂草点画在连续运动中完成,而且较为快速,对控制用笔的敏捷、准确有很高要求;其二,其他书体字体中留驻、按顿等常用的方法在狂草中无法使用,只能更多地依靠手腕及其他关节的控制,因此在临习中一定要找到与点画形状相配合的运动方式。一种点画,
书家
可以用不同的
笔法
临写出大体相似的形状,但对狂草来说,只有自然而流畅地书写出这一形状才是可取的,其它操作方法不是把学习者和欣赏者引向另一种风格,而是引人离开草书。
[7]
特点
《古诗四帖》属
狂草
。特点是较过去更为狂放,整体气势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急风骤雨,所以在草书发展史上是新突破。它打破了
魏晋
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把草书在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连,所谓“连绵还绕”,有时两个字看起来象一个字,有时一个字看起来却象两个字。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悬殊很大。在书写上,也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
张旭草书的章法大致可以分为单字界限清晰和单字界限不清晰这样两类。前者如《晚复帖》,后者如《古诗四帖》。两类作品书写时的心态有所不同。前一类作品书写时注意力可以主要放在字结构上,同时关注各字的连缀即可;后一类作品书写时以线条疏密及连续性的控制为首要目标。狂草中空间的疏密有时出现强烈的变化,但张旭的作品中,疏密变化都是逐渐发生的。换言之,由疏到密,或由密到疏,都有个过渡阶段,《肚痛贴》中从“肚痛”到“不可”这样
突兀
的变化只是个特例。
[7]
《古诗四帖》通篇气势奔放,运笔无往不收,如
锥划沙
,无纤巧浮华之笔。
盛唐
时期,以张旭为代表的一派草书风靡一时,它打破了
魏晋
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把草书在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连,所谓“连绵还绕”,有时两个字看起来象一个字,有时一个字看起来却象两个字。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悬殊很大。在书写上,也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正如唐代文学家
韩愈
《
送高闲上人序
》中所云:“张旭善草书,不冶它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从草书焉发之。”
[8]
作者争议
《古诗四帖》早在北宋
宋仁宗
嘉佑年间已有刻本流传,墨迹进入北宋内府。“
靖康之乱
”散入民间,南宋后期为
贾似道
收藏。后转入南宋收藏家赵与勤家。明代归著名收藏家
华夏
的真赏斋,后又归
项元汴
,清时入内府。
宋《
宣和书谱
》定为南北朝
谢灵运
书,元明时《
云烟过眼录
》、《珊瑚网书跋》、《
平生壮观
》均有记载,传至明朝中期,对作者产生怀疑,直到董其昌,才从诗韵变化揭示原说破绽并据草书肯定为张旭之作。《
石渠宝笈
初编》将此帖误断为赝品。
关于是否是张旭真迹,明清均有争议,仍有学者有不同意见。
作者简介
张旭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陆柬之
的外孙,自幼得其传,工书法,精通
楷书
,最善草书。他把当时流行的“今草”书体,发展为笔法放纵、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书体,是书坛“狂草”的奠基人。自言“观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
孙大娘
舞剑器而得其神”。他那变化万千、奇状莫测的草书,达到了“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境地,被后人称为“草圣”。
据史书记载,张旭嗜好饮酒,每当喝得
酩酊大醉
时,他便呼叫狂跑,然后挥毫下笔,其字逸势奇状,潇洒豪放,有时则用头发蘸墨写字,待到酒醒,观之如神来之笔,不可复得,被人称为“张颠”。他是当时长安城里的“八仙”之一,
杜甫
曾在《
饮中八仙
歌》中赞道:“张旭三怀草圣书”。
韩愈
曾说:“旭善草收,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揭示了张旭用充满激情的书法语言抒写心头奔腾澎湃的情感。其传世作品有《古诗四帖》、《千字文》、《
郎官石柱记
》等。其书法开启了中唐的浪漫主义写意书风,展示了唐代书法全盛时期风采,唐文宗
李昂
曾下诏,将李白的诗歌、
裴曼
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定为“三绝”。
相关阅读
志号:2011-6
图序
|
图名
|
面值
|
(4-1)T
|
平复帖
|
1.20元
|
(4-2)T
|
初月帖
|
1.20元
|
(4-3)T
|
古诗四帖
|
1.20元
|
(4-4)T
|
自叙帖
|
1.20元
|
邮票规格:38×50毫米
齿孔度数
:13×13.5度
整张枚数:版式一12枚
整张规格:版式一180×190毫米,版式二210×145毫米
版别:影写
设计者:
王虎鸣
资料提供: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
印制厂:北京邮票厂
[9]
《古诗四帖》,无款,明董其昌定为张旭书。通篇笔画丰满,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乃草书巅峰之篇。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现藏
辽宁省博物馆
。张旭(675年~750年),字伯高,又字季明,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张旭的书法,始化于
张芝
、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
发行地邮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邮政局,江苏省苏州邮政局。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