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也该给实体唱片的坟头除除草了

2017年,也该给实体唱片的坟头除除草了

原答: 现在购买歌手正版专辑CD有什么意义? - 邹小樱的回答 - 知乎

2016年是中国数字音乐付费下载里程碑式的一年。上至鹿晗、李宇春、华晨宇、周杰伦等人气偶像,下至李宗盛、方大同、李志等“乐迷向”歌手,他们的数位音乐销售都有很好的成绩。下图为国内某流媒体平台今年上半年的一份内部统计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不详,名字也马赛克掉,大家看个意思:


在数位音乐有偿下载鼓吹了这么多年后,终于在2016年,初步实现。

因此,这两年多前提的问题,或许现在可以盖棺定论了。

或许,我是知乎上,最有“资格”来谈论此部分内容的。2010年,我进入星外星唱片工作——那时,星外星占据了国内正版实体唱片高达70%的销售,全盛时期代理有环球、金牌(后合并至环球)、滚石、华纳(部分)、天娱(卖货担当)、华研等几乎所有主流唱片公司。我进入星外星时,实体唱片仍算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2011年全年销量情况:

“比例”一栏,指的是该唱片当年所占星外星销售总额的百分比。好吧,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大大方方地告诉大家,到底卖了多少?没关系,我来公布下:第一位的李宇春《会跳舞的文艺青年》,约售出10万张,其他的,大家以此类推。如林宥嘉《美妙生活》,卖到3万张,就已经可以进入榜单的前十了。

两年之后,唱片销量进一步萎缩,我的前司连百分比都不敢公布……如下:

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快男陈翔和超女刘忻都是8万多张;曲婉婷《我的歌声里》卖到3万多张;五月天《第二人生》有5万多;陈奕迅约7、8千;林宥嘉的爵士专辑为4千多。

全线颓靡。

这还是台面上的。还有许多独立音乐人的唱片,原本勉强可按照1000起做,基本消耗完,到了2014年,能卖500已经很厉害了——但对于发行公司来说,一个品相只卖出500张,这是折本的。

至于其他古典唱片之类的,在2010年时,公司每月都有20万元左右的销售额,2014年时,一个月均摊下来能有2万?

实体唱片业,就如九斤老太过年。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世纪初,如流星划过的达达乐队,他们在2001年时所推出的首张专辑《天使》,就卖了20万张;比他们出道早两年的五月天,第一张创作专辑,在1999年时,光在台湾便卖了15万张。

如果我们再往前推一推,1993年,张学友的《吻别》,台湾售出130万张,全球售出400万张。

所以,我在2014年底,离开了唱片业,加入了当时还被大家认为无比低俗的直播行业,赢得了道德沦丧、low到爆之类的名声。

而今,2016年已经过去了。据说,星外星唱片也从最鼎盛时的近120人,削减成约30人的规模。我常说,人民币是商业社会里检验真理的唯一法则。如果一件事是有意义的,那意味着它肯定有价值,值得大家为它掏钱。而“购买正版CD”这件事,先说“正版”,过去我们老用“盗版”作为挡箭牌,各发行商常会用醒目的“正版授权”大标签贴在封面上,并在宣传时极尽道德绑架,可实际上,“正版”这一属性原本就不应存在,就像我们现在玩PS4,根本不存在盗版游戏光盘一说,包括MP3在版权上法律真空也已被填满。至于“CD”,唱片行的消亡已经说明一切,连摇滚唱片之打口市场也几近消亡,连新一代文青、可用书和音乐抵御贫穷的,也不再为CD着迷——其实根本用不上程度如此高的词汇,95后的年轻人对CD根本毫无认同感,这种又笨重、又麻烦的东西,一点都不酷。在过去,哪位歌手的专辑只发数位版,不发实体CD,还可作为新闻炒作下,现在根本不会有人在乎。无论是QQ、酷狗、酷我、虾米,他们已经取代了音像店,成为音乐的发行渠道。CD这一音乐载体,正在快步地退出历史舞台。

至于尚且抱着“支持偶像”的想法购买实体CD的人——现在支持偶像的方式太多了。数位音乐照样可以买,还有偶像地铁专列、写字楼亮灯、户外LED广告投放等,哪怕是在偶像的直播间里刷一组1314,这些应援的行为都要比买所谓“正版CD”强多了。

至于音乐消费本身,随着数位音乐版权模型的建立,所有介质都可以在同一个语境下进行讨论了。就算你是最顽固的保守派,你也不敢拍着胸口说:我只听CD,绝对不会听什么垃圾数位音乐!没有人敢说这样的妄语。我们只是寻找一纵平衡,音乐和任何一种产品一样,不过是货比三家,在价格、渠道、品质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平衡。

不妨用多维面积图来体现这种平衡:

大家各取所需,应时而异。

关于无损音乐的部分,此前我在

专栏

中介绍了酷我音乐推出的母带音频站点,现酷我的新发版中,已把专题页的内容封装至客户端里,还增加了大量CD资源,如下:

尝试下载Radiohead的There There,2003年时的单曲:

下载后检查,为Flac文件,码率充足。

其实,我们可发现,相比于传统的实体介质唱片,以文件格式进行传播,无论是流媒体还是无损下载,都在朝着更平衡的方向在补足。流媒体在线试听的音质也越来越好,无损下载可提供的资源也越来越多。和当年在VeryCD等一众站点里寻觅,得靠着坛友极大的分享精神才可获得想听的高码率音乐,现在我们获得哪怕无损音乐的方式更为便捷。如在酷我中,无论是唱片公司提供的24bit母带音频,还是从原CD里抓轨的无损音源,都可通过最简单、最往常的方式下载获得。

我常想,以酷我为代表的、以下载(获取)音乐、作为本地音乐进行播放为主要功能的应用,是否会进一步加速实体CD的消亡?你在出街时,通过流媒体的点播,稍作缓冲,即点即播,当然称得上便捷。可如上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使用诉求,就像华晨宇的粉丝们愿意为花花的专辑冲榜、创造了人均购买数字音乐专辑拷贝高达7份以上的令人瞠目结舌的纪录,也自然有人愿意就这么真诚点,就简简单单地听自己喜欢的歌便好。因此,酷我在PC版才会做了这么个精巧的设计:当你在HI FI专区进行播放时,呈现的播放页面,不是明星桌面背景,而是一台老式Discman拟物状,拉丝的质地、圆环设计和背光线控,都像极了当年松下经典的CT系列,这也暗示了这是对纯粹乐迷的呈现。

总之,每个人都有谨慎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用怎么样的姿势去打开音乐,也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你是更喜欢Old School传统CD的质感,还是随时会从兜里拿出一根耳机线、插在手机上,再或是愿意为了更优质的音乐多花一点点等待下载的时间,这都是你选择的自由,甚至各者之间也可并行不悖。对于把音乐当做是空气的人来说,每一个选择都代表了另一种的可能,这,好像也没什么不好。

至于正版CD到底有没有意义什么的,时间早已默默写下答案了。

编辑于 2017-01-14 17:27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