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温铁军?为什么他并不是很火呢?

买了他的八次危机!震撼
关注者
11,398
被浏览
8,781,487

633 个回答

温铁军之所以不怎么火,是因为 他研究的核心是农业问题啊

城里人除了关心超市里的粮食、猪肉、蔬菜价格之外,谁会关心农村一亩小麦需要多少袋二铵,谁会关心山区承包一百亩荒山需要多少贷款?

拿知乎来说,70%的活跃人群都是本硕博学历,40%的人月薪在5k以上。如果,温铁军研究的是知乎er熟知的住房、股票、教育这种热门问题,且还能取得类似的成就,那么温的一言一行都会是热门话题。但是,温的研究对象是三农啊各位。农村有多少本硕博,有多少月薪5k?他们玩知乎吗?


有人说,其实温铁军很火的,只不过是在小圈子里面。

这话最多说对了一半。因为 温铁军小圈子里面真正火的,根本不是农业问题,而是殖民地的原始积累、全球金融危机的未来预测、以及建国之后的工业化,这种热门问题 。大家去看这个问题下的最上面几个回答,难道不是我说的这些吗?让温铁军的粉丝们来说说,你们大部分人之所关注温铁军,是不是也因为这三个问题?

说到底,城里人关心的还是城市人的事情。城里人把控着网络舆论的话语权,会有人关注三农问题吗?


温铁军真正的价值难道是在于三农吗?是,也不是。

温铁军是三农问题的最早提出者,是因为他在高层上的呼吁,使得三农问题成为了大政方针。因为国家及时调整了政策,使得我们能够度过08-09年的国际危机。这种人物,一定会载入史册,历史必定要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但温铁军的价值远不仅此而已。 温的真正价值在于看问题的视角,他能够敏锐的看到经济政策背后的政策后果 。只要把握住这个视角,基本上就可以读懂温铁军了。


比如,温在《八次危机》中,运用成本转嫁论,成功解释了我们很多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背后,是什么样的经济活动、是什么样的战略目的等。如,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所需要的原始积累以及城市发生危机所造成的代价,转嫁给农业所造成的后果,造成了50年代末的危机,60年代的纷乱,以及数次城市青年下乡等事件。这让我们这些从小学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人来说,温的解释,在本能上就是正确的。

比如,温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三农问题的《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一文中说:

因为人地关系紧张导致的劳动力过剩,以及城乡分割二元结构导致城市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如果国家不采取有效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减轻土地上的人口压力,小农有可能破产,农业会随之衰落。

衰落以后呢?用温铁军的话说就是,农民起来打扁担,也就是Revolution。当时他在2001年给最高层汇报农业情况时,真正触动江老人家的,就是这点。

再比如,他在很多视频演讲中提到“经济繁荣→生产过剩→利润下降→产业空心化”的经济规律时,都会提到这种规律造成的社会后果就是:资本流出实体产业造成工人失业,穷人变穷,资本追逐利润流入金融行业,富人越来越富,两极分化的结果一定是社会的不安定。

不仅如此,他对危机所提出的对策,也是从社会稳定这种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很实在,很直接,切实可行。而不是象牙塔里那种,为了证明某些学者在学术上的正确,不顾人民的生活,对国家政策提出的荒诞提议。于是就有了《我们到底要什么》这本书,于是就有了温铁军对活在象牙塔里的人的嘲笑。

温铁军先生是我最尊敬的经济学者之一。

第一次听说温铁军,是听了他在经济学人50人论坛上的演讲。

演讲中,他谈到了经济学家的责任感,提到了当时如日中天的郎咸平。

他说:“像郎咸平这样的人都能混进大陆学术圈了。”

听了这话,我心想:这温先生得有多大本事呀,可以如此鄙夷郎咸平?而众所周知,当时的郎咸平由于和顾雏军的事情,而成为了民间英雄,加上郎咸平在大陆高校四处演讲,讲公司治理的历史故事,又深得大量学子喜爱。

温先生显然是看不上郎咸平的,这也让当时的我很不解。后来,看到了温先生上了郎咸平的一档节目,访谈中,郎咸平满嘴“跑火车”,嘴巴上尽是大众喜欢听到的词汇,诸如“贫民窟”“城乡二元结构”等,而且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温先生,以他中国台湾的农村经验来看大陆的三农问题。而温先生的发言,更多的是基于多年在基层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发言。于是,我对三农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跑到学校图书馆专门找温铁军的书看,其中就有《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

后来一个暑假,为了完成学校暑假“三下乡”任务,我自己回老家农村做了一次农村调查,还洋洋洒洒写了一个几万字的调查报告。对于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小孩来说,我对农村的一切都会感到新奇,因此当时写的调查报告,倒不如说是一次自己对农村的生活体验。我甚至在调查报告里面提出,要借鉴美国,建成像美国大农场那样的现代化农业。

而我又是很不安分的人,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官网上找到了温铁军先生的电子邮箱,把自己的调研报告照着地址发了过去。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期盼着温先生能够给予热情洋溢的鼓励。然而,结果并没有。一连一个星期,温先生都没有回复邮件。

直到一周后的一天,我打开邮箱,突然发现温铁军先生的回复。不过,虽然等来了回复,但是回复更像一盆冷水——回复写着:“当你见怪不怪的时候,也许你就真的搞懂了。”

这句回复,其实让我很久都不畅快。直到我参加工作后,遇到第一位领导某处长。刚参加工作,他就安排我写一个材料,关于支农方面的。我凭着学校时读的一本书讲到的观点,拟了一个稿子,提了诸如要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作用。刚交上去,就被这位处长狠狠批评一顿了——作风不实。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工作所在地区,早已经没有了农信社了,早已经改造为农村商业银行了,应该说金融生态更为进步了。而我还讲着多年前的陈词滥调。其实,那时起,我就明白没有扎实的调研作风,不了解国情,书生只能是误国!

后来,我走了很多地方:在冬天的下雪天,踩着没过脚踝的泥巴路,探访高山上一位围在一盏昏黄的白炽灯泡下的火炉前的留守老人;在炎热的夏天,和养鸡的老乡同吃同住,帮他们喂鸡、扛鸡粪;也曾经下过几百米深的煤矿矿底,在闷热的矿底,见证了那些满脸黑煤灰的矿工艰辛作业……

中国还有很多农民,过得着实不易,我辈不应那样虚浮。

而令我终身受益的是,我辈同仁都是有情怀的志士。那几年,农村探索了许多种模式,比如“农户+龙头企业”的产业开发模式,比如“合作社+农户”的共享模式,比如支农贷款、支农再贷款…………我辈同仁的探索创新,已经远远走在了许多学者的前头!而所有的探索,都没有提到要“建成像美国大农场那样的现代化农业模式”,因为温铁军先生已经通过实验、通过调研,早已下过结论“东亚农业模式就应该是小农模式”。这是当下的国情。

回想起温先生当年的那句带有讽刺意味的回话,我那时感到了羞愧。后来,看到郎咸平的种种新闻,更加觉得温先生是一个真正做实事的人。

不过,有几年,舆论对温先生不是很友好,他也很少在公共舆论中出现,网上甚至有人称他为“犬儒主义”。“犬儒主义”本意是个褒义词,指的是一种生活简朴的学派。后来,就变成对人类真诚的不信任,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态度和行为。

如果非要说温先生是犬儒主义,那么就让这种“犬儒主义”恢复到原教义吧——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

而温先生的一生,从履历来讲不显赫,从名气来讲不很火,你要问为什么?

我想是他在做学问的问题上,一直以苛刻冰冷的标准要求自己和他人,不为讨好任何人,只去为9亿农民的温暖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美好。

特以此回答致敬温铁军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