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法国向来标榜自由、平等、博爱,但其贫富悬殊的现象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仍然普遍 存在。这种社会的不平等渗透到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各个层面,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 均表现出不同社会阶层子女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经济和文化家庭背景的特点;同时,社会 不平等影响着学校内部不同主体的社会心理、人生观念及成长历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不平等的形式也相应发生着变化。据调查和媒体的报道,法国的主流观念认为,法国的教育 平等比许多发达国家都做得好,为消除社会不平等和创造机会均等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校园内的不平等及其对社会不平等的折射
社会不平等贯穿于法国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在校学习不仅不能缩小学生间的社会差别,相反,其影响会日益明显,进而造成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在入学年龄、专业选择、学习成绩、 受教育程度和就业导向上的差异。另一方面,学校对不同收入家庭的学生,在收费标准和录 取条件上实行区别对待,这也激化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
(一)学校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学习差异的态度
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少年儿童,由于成长条件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在学习成绩上表现 出较明显的差异。不少学校的领导或教师认为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因 而一般对此采取默认的态度,而不会认真思考或寻求解决的措施。
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在学习方面的差异,从4、5岁的儿童身上已有所反映。小学5年期间, 约有5%的教师或行政官员的子女因成绩不佳而留级,非技术工人的子女留级的比例则超过 一半。据法国教育部历年的统计,小学生对法语和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其所处的社会阶层 关系紧密。小学三年级(Classe elementaire 2,CE2)的学生中,“高层社会”(官员和 自由职业)子弟的数学和法语普遍好于下层社会子弟,“高层社会”子弟与职员子弟的法语 分数相差8分,与工人子弟的分数相差13分法国教育、科研、青年部主编《教育与培训》( Education et formation)杂志第66期第178页。学生进入中学后,社会阶层间的差异更加 明显地反映在学习成绩上,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升学率,致使各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愈来愈深 。
(二)不同社会阶层对学习专业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认识
家庭背景对学生选择何种学习专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对受教育程度 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们对待社会不平等的态度,反映出不同社会阶层 子女间的不平等。
高中毕业时,非技术工人子女选择职业教育文凭的比例大大高于教师子女。以1989年为例, 前者为40%,后者仅为6.5%。80%以上的官员和教师子女获得普通类或理工类文凭,而非 技术工人子女不足其总数的三分之一。官员子女多选择普通类文凭,教师子女获得理工类文 凭的人数比下层社会子女高7倍,职员或自由职业者的子女多选择理工类,农业工作者和工 人子女多选择职业类。从高中毕业考试的合格率来看,工人子女为51%,教师和官员子女为 90%。从获得文凭的比例来看,全法每年约有6万青少年在没有获得文凭和资格证书的情况 下终止学业,占当届学生人数的8%,其中教师和干部子女仅占2%,非技术工人子女占16 ,无业人员子女占30%(法国教育、科研、青年部主编《教育与培训》杂志第66期第178页)。
(三)不同的收费及消费造成对“社会不平等”的不同看法
学校对不同收入家庭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学生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的花销取决于家 庭经济水平的高低,由此体现出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事实上的不平等及其对社会不平等的两 种观念。
为弥合社会不平等对教育造成的不平等,法国政府采取了一些经济措施,但却引发了中小学 内外的诸多争议,有人抱怨公共教育经费过多地用于家庭补贴。而事实上,即便享受了政府 补贴,不少学生仍然可能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一些贫穷村镇镇长,因政府对其所辖地区的 教育补贴过少、教师分配名额不足而辞职。客观地说,从享受公共教育津贴的学校来看,针 对弱势群体后代的教育补偿或转移支付机制,对直接消除校内不平等和间接消除社会不平等 起到了推动作用。
1.托儿所
婴幼儿的入托年限为3个月到3岁,入托费为父母月工资总额的15%,该费用包括入托的全部费用:伙食费、床位费、尿布费等。领取法国各行业最低保证工资者可向当地市政府申请减免费用。
不管父母的交费多寡,入托婴幼儿在法律上和形式上均享受同等待遇。然而实际上,一些托 儿所在考虑是否接受某婴幼儿入托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优先考虑高薪家庭或高社会地位家 庭子女的情况。
私立托儿所由当地市政府提供房屋,其他费用由入托幼儿的父母资助。因此,一般贫穷家庭 不太愿或无力将子女送入私立托儿所。
2.幼儿园
表面上,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的家庭,其子女在进幼儿园的问题上不存在社会阶层方面的 机会不均等。
幼儿园的收费包括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幼儿园实行免学费制;学生一年交10欧元左右 的杂费,作为幼儿园购买学生所需书籍的折旧费、复印资料等。幼儿园不实行住宿制,学生 在幼儿园午餐,一般每餐3欧元。经济收入低的家庭可凭夫妻双方的工资单向幼儿园申请减 免费用,再由幼儿园报当地市政府审批。申请补贴需提供有关证明,履行烦琐的手续,甚至 可能受到刁难。
一些幼儿园免费提供车辆接送学生上、放学,经费为当地市政府或地区政府为市民提供的福 利。学生出行,如幼儿园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等;一般由当地市政府免费提 供车辆,学生自带食品和饮料。家长可自由选择是否参加这类活动,经济条件非常差的家庭 可向幼儿园申请出行补贴或免费。
3.中小学
法国中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可免学费入学,一年交纳15~20欧元的学杂费。学生可在学校午餐,每餐3欧元左右。收入低的家长可向学校申请部分减免上述两项费用。多数学 生在学校的食堂用餐,一些收入不丰的家长仍然让孩子回家吃饭,或自带食品,或就近购买 简单的食品,以减少家庭支出。
学校一般无校车。放学后,一些小学有专人负责照看不能按时被接回家的学生,多数为一天 0.3欧元左右。学生出游,由学校派车,车辆由市政府租借,学生一般不需交纳交通费,但 需自备食品和饮料,一般为当天返回。学校偶尔也组织周末去国外旅行,费用自理。家长有 权决定子女是否参加。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极少参加周末旅行。
即使享受了上述种种福利,部分下层社会家庭的子女在心理上和社交活动中,也像他们中大 多数人的父母一样,表现出明显的自卑或缺乏自豪感,只有少数学生能正确对待。
(四)中小学中其他一些常见的不平等现象和观念
注重生活环境、学校的生源、交友等无疑都是形成社会不平等和产生“文化遗产遗传”的因素,是影响学校的社会构成和教学计划的重要指标。
学校之间教学质量或社会声望的差异造成教师首选到位于富人区的学校任教。主要是这些街 区的居民社会层次较高,而家庭收入的高低并不太为教师所看重。同样,社会地位较高的家 庭也往往把子女送到好区的学校、“好”班就学。据统计,约有10%的初一学生就读于其居 住区以外的公立学校(Marie Duru-Bella:Les causessociales des inegalites al'ecol e,《L’actualite du livre》, Ed.Puf,2002,250p.),以教师和官员的子女居多。学校的社会构成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和教学秩序,好学校对纪律的要求更严格、课程更密集、升学率更高等。
教师一般不会按父母的收入高低对学生进行分类,但对待学生的态度有所不同。教师普遍对 成绩好的学生较和蔼,对成绩不佳、但家庭地位较高的学生有所顾忌。成绩差、家庭社会地 位又低的学生最不讨老师喜欢,老师对待这类学生的态度往往较生硬,如讽刺、谩骂等,偶 有老师殴打学生的情况发生。老师的态度首先取决于学生的成绩,其次才是家庭的地位,而 与经济没有必然的联系。
校内社会不平等的现象极少成为教师们探讨的话题,他们一般认为社会不平等是由来已 久的社会现象,教师只能给予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帮助,而不论其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 。一些教师用不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来防止学生得到父母的帮助,造成同学间的不平等。也 有些教师重视与社会地位低下的家庭加强联系、对话。相反,一些学校认为这些做法会导致 宿命论,因而主张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
同学之间存在一定的攀比现象,例如比出国旅行次数、名牌服装、高级玩具等。攀比多出现 在高年级学生中,也有部分学生在低年级时就有这方面的倾向,并且以家庭文化层次较低的 子女较为严重。
学生家长之间存在对某些学生的歧视现象。家长在请子女的同学来家里做客时,成绩优良、 家庭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同学成为众多家庭的座上宾。此外,城乡教育不平等不明显,农村的 条件在改善。尽管城乡教育不平等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多数农村地区对政府的社会趋同政 策较为满意。乡村学校对社会差别的敏感度不及城市。
二、校内社会不平等对学生、学校及社会的影响
(一) 校内社会不平等对少年儿童心理的消极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身体和思想观念尚未成熟,观察社会非常直观,校内的社会不平等会对其产生各种负面影响。各阶层的学生对社会不平等都较敏感。由此形成 不同的学生朋友圈。
校内社会不平等对不同阶层少年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下层社会子弟多表现 为压抑、不善言表、缺乏自信心、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等,不愿公开谈论平等问题。一些学生 把社会不平等造成的郁闷不快和受到的社会歧视藏在心里,少数学生会向家长倾诉,或以变 相的方式向家长发泄不满,个别受影响较大的学生会因此而心情烦躁、叛逆、经常缺勤,甚 至针对不同阶层的学生施行暴力。成绩优良、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希望能一直受到老师和同 学的喜爱,保持在班级里受尊重的地位,不做假事,因而也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一 些孩子会回家悄悄地哭泣,一些孩子会在父母面前抱怨。
针对少年儿童的各种心理状态,素质高的家长会积极与有关老师沟通,配合学校对学生做思 想工作。也有的家长不太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社会不公对子女的影响,致使子女辍学或做 出反叛社会之事。
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年年根据升学率对本地中小学进行排名,供学生和家长择校时参考。资料 显示,如果大众阶层的子弟在“优秀学校”就读,会比在大众学校学习表现出更高的愿望、 更多的憧憬。而学校环境和师资的好坏,对差生的影响要比对中等生的影响大2~3倍。
(二) 校内社会不平等对学校的影响
社会上对待不平等的观念影响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一些学校认为,学生的社会来源差异过大会增加管理难度,不易于因材施教。因而主张区分生源,建立优秀学 校或不同等级的学校。
多数教师发现学生对社会不平等表现出反感或抵触情绪时,会主动与家长联系,个别教师可能会与家长发生冲突,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正面看法。
某些社会学家认为,高层次家庭子女的最大优势是成长环境好,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强,这 些能力主要是由社会物质、文化差异造成的,其次是父母的遗传。能力差别决定了不同社会 阶层子女的成功率。出生于下层社会的学生要摆脱社会不平等和教育不平等的束缚,取得学业和事业的成功,比家庭条件优越的子弟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不过,家庭条件好也可能成为 人生成长的包袱。如果社会普遍重视这种优越感,就可能造成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停滞不前。
(三) 学校教育不平等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子女未来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是由家庭今天的地位和子女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的。不同社会层次家庭的价值观使其对自身的社会定位不同,因而对子女受教育程度和最高学历的要求也 不同,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不等,对投资风险和回报的敏感度不一,由此影响着家庭对子女就 读学校和未来职业的选择标准,这也是造成社会分化的原因之一,有碍于缩小社会等级差别 。
许多社会人士认为,社会不平等是社会竞争的必然产物,是刺激竞争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法 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在鼓励竞争的同时,主张遏制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竟争机会不均等。所以,社会不平等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两方面的。
三、政府防范校内社会不平等的措施
在长期与社会不平等作斗争的实践中,法国各界逐步认识到消灭社会不平等对法国社会的重 大现实和长远意义。消灭校内社会不平等是完善教育体制的必要条件,是希望人类进步的人 们对教育的最终目的、结构和内容应加以思考的问题,是师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结构调整 的要求。为此,法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及研究和行动计划,采取了若干措施, 以减少源于社会层面的不平等。
(一)政府消灭社会不平等的教育政策规定
1 绝对尊重人格平等
法律确立了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尊严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决不宽容校园内的社会不平等。有关行政条例规定,教师不得因家庭的社会阶层属性而对学生实行区别对待。学校领 导一旦得知某教师对某学生有歧视言行,即会进行干预,对于有严重歧视行为的教师,学校 会勒令其辞职。
2. 确立机会均等的原则
给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事实上均等的就学和竞争机会,实行量才取用的体制。学校根据学 生的个人才能和特点进行录取,学生按其成绩的优劣升学。这种政策对平衡招生人数和提高 学习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宏观上遏制了校内社会等级差别。
3. 实施就近入学的政策
从1963年起,法国就提倡按区域招生的社会混合学校,中小学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家长无 权择校,避免了因社会、经济和文化封隔而造成的不平等。1984年以后,社会混合的原则变 得较为灵活,家庭有了一定的择校自由。近年来,当局越来越倾向于采取地域划分的方式, 力图使教育更加适应法国的现实情况。
4. 划分享有优先教育权阶层
1981年7月,法国提出了享有优先教育权阶层(zone d’educationprioritaire,ZEP)的概 念,实行弱势群体教育补助政策,意欲“给拥有最少的人以更多”,以缩小社会差距。1990 年以后,教育部门加大了实施这一政策的力度。2002年,享有优先教育权阶层的数量,从35 5个增加到708个。国家对享有优先教育权阶层子女的投入平均高出一般学生的10%到15%, 因而被视为区别对待的积极措施。
从1998年开始,法国建立了“平民教育网”(reseaux d'educatlon prioritaire,REP), 但一些民众对此举持怀疑态度。
此外,政府还以助学金,尤其是奖学金和社会基金的方式,对长期没有固定收入的家庭和其 上中小学的子女实行物质和财政补贴。一些地区对高中生的书籍费实行全部或部分免费。
(二)加强学校在消除社会不平等方面的作用
学校在消除社会不平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不仅是向少年儿童传授知识的机构, 也是传播社会准则的场所,因而也应该是与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社会偏见作斗争的主体。
1. 调整教材和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内容,教材注重学生的共性,教学活动考虑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如组织学生参加 科技活动等,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中JL‘地位作用,以增强学生对社会 的适应能力。
2. 承认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
承认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别,接受学习上的竞争。太多数教师要求学校限制招生人数和班级人 数,为不同能力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成功之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实用的劳动技能或学习 文凭,从而得以就业,逐步踏入“知识阶层”。
3.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循循善诱,善于发现其长处,引导其正确对待和处理社会不平等问题, 从小树立平等待人和自强自立的思想。
(四) 发挥家庭和社会在社会平等方面的教育作用
社会层次低下的家庭可能时常面临失业、贫困、生活不稳定、文化素质低等问题,家庭和社 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每个少年儿童在受教育方面免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家庭利用家庭的第一课堂功能,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平等观和竞争观的教育。
鼓励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对中小学的弱势家庭子女提供经济资助,建立企业助学金、奖学 金或各种基金。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成功人士利用各种机会和方式减少校内不平等。
教育学家对不同的教学机制、理念、内容和做法进行研究,这对教学民主化和平等化大有裨 益。
加大媒体和舆论界对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导向和宣传作用。
没有教育平等,何谈其他平等?在不可能绝对平等的现实中,倘若能给经济、文化或社会地 位低下家庭的少年儿童创造均等的机会、相同的竞争起点,他们就能通过接受教育而自我发 展、获得成功。
驻法国使馆教育处 撰稿:杨玲审稿:白章德
2004年8月5日
日期:2006-05-25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