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系列谈之三:坚持理论创新

作者:薛晴(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北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想光芒,为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指明了行动方向。为此,我们需从认识论高度把握理论创新实质、结合新的实践把握理论创新源泉、在知行合一中实现理论创新价值,进而展现马克思主义强大真理力量。

理论创新的实质是什么?要真正做到对理论创新的深刻理解,或者说达到理论创新的自觉,必须掌握理论创新的实质指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理论创新作为一种理性认识活动,其实质不仅限于反映事物的现象,更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因此,能动反映的创造性对理论创新极为重要。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域里,理论创新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质所决定的。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求我们既要具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精神,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在探索科学真理、变革世界的实践中形成新的规律性认识;又要具有自我革新、自我否定的博大胸怀,勇于承认和修正认识中的缺陷与不足,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更要具有接受实践检验和磨砺的勇气与魄力。正如马克思所说:“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既是党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也是党坚持理论创新所遵循的一贯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需要说明的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者虽然分属于实践和理论两个不同基础,但并不矛盾,而且是完全统一的,统一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照亮着人们求索真理之路。

理论创新从哪儿来?在马克思的墓碑上,镌刻着他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深刻表明,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解释世界的理论品格,而且具有改变世界的实践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所以,理论创新根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内在源泉,马克思主义的活力与魅力来自实践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

新的实践要求有三个维度,一是直面中国具体实际的实践。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造性运用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实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利益追求新趋势,“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不断发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性。二是顺应世界大势的实践。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历史性交汇,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彻底战胜,乌克兰危机又接踵而来,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动荡,这本身就是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领域发生的全球历史性革命性变化的一个表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虽已成为时代潮流,但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交织蔓延。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三是面向未来的实践。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在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中,澄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和基本走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就在于其立足21世纪全球最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其实践成效深刻改变了中国和世界,使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振兴的中流砥柱和旗帜引领。

理论创新往哪儿去?“从哪儿来,往哪儿去”,既是共产党人叩问初心使命的哲学命题,也是实现理论创新价值的现实命题。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可见,理论的全部意义在于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理论创新成果只有回到新的实践中去、服务于新的实践,才能发挥重大先导作用。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对于理论创新而言,知行合一是解决“往哪儿去”的最好方法,关键在于做到“真知”“真行”。

把准“变”与“不变”两种情况,对新的实践做到“真知”。所谓“变”,就是已经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世界历史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正在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机遇与挑战并存,梦想与未来齐驱。所谓“不变”,就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对新的实践做到“真知”,就要研究和适应新变化新要求,使主观认识真正符合客观实际,使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更加适应新的实践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保障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立足解决实际问题,抓住化解“知”与“行”矛盾的着力点,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才能“真行”。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对一个时代来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事物内在矛盾运动的外在呈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提升运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能力,重点应落到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新的实践中解决改革发展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推进改革发展实践,才是化解“知”与“行”矛盾的正确选择,也是善于运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真谛。

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新时代,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17日 06版)

胡英 汪应洛 凌永顺 钟训正 刘守仁 陆元九 关兴亚 万哲先 毛江森 张友尚 卢强 李文华 龙驭球 顾真安 邱兆祥 张国成 赵伊君 汤鸿霄 赵梓森 黄克智 沈其韩 杨叔子 解思深 彭一刚 王琳芳 顾健人 朱英浩 王威琪 张兴钤 孟兆祯 徐叙瑢,院士 范海福 梁骏吾 於崇文 邹竞 周勤之 王哲荣 黄文虎 潘际銮 李三立; 余国琮 张子仪 陈敬熊 毛用泽 朱兆良 戴永年 潘自强 文圣常 徐性初 陈念念 追思 沈福存 郭汉城 陈文新 叶可明 李正名 张涵信 黄宏嘉 许厚泽 黄宗毅 郑哲敏 郭景坤 李前宽 刘秀荣 薛禹群 姜景山 黄熙龄 陈清如 吴孟超 刘兴土 闵桂荣 杜近芳 李京文 谢毓元 沈善炯 费振刚 彭士禄 追思 周又元 李济仁 冷成金 周毓麟 程镕时 沈忠厚 王绶琯 蔡美彪 他们,与星空同在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冯端 王玉普 李冠兴 潘鹤 侯锋 陈灏珠 汪应洛 凌永顺 钟训正 刘守仁 陆元九 关兴亚 万哲先 毛江森 卢强 张友尚 李文华 龙驭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