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节

中国传统节日
收藏
0 有用+1
0
下元节 [1] ,中国民间传统节之一,为 农历十月 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等。 [6 ] [8 ]
正月十五中国称 上元佳节 ,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国称 中元节 [2] ,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中国称下元节,祭祀祖先。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 三官 :天官、 地官 水官 ,谓上元九炁赐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 天官赐福 、七月十五 地官赦罪 、十月十五 水官解厄 ,这三天被称为“ 上元节 ”、“ 中元节 ”、“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下元日。 [3] 同样都是传统节日,上元节仍然是非常热闹的元宵节,而下元节已经成了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下元节衰落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的原因还是道教本身的衰落,以及下元节的文化诉求比较单一。 [9 ]
下元节这天,道教会有 修斋 设醮 的习俗; [10-11 ] 民间有多备丰盛菜肴,享 祭祖先 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习俗;此外,也有赏灯、祭炉神、祈愿神灵等活动。 [10 ] [13 ] [18 ] 饮食风俗是节日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4 ] 下元节,人们会做豆泥骨朵、 [12 ] 麻腐包子、 [11 ] 糍粑 等食物。 [13 ]
中文名
下元节
别    名
下元诞 [16 ] 下元水官节 [16 ] 完冬节 [16 ]
节日时间
农历十月十五 [8 ]
节日类型
中国传统节日 [6 ]
流行地区
福建莆田、福建莆仙、山东邹县、湖南宁远等 [9 ]
节日起源
水官解厄之辰 [6 ]
节日活动
修斋设醮、祭祀祖先 [10-11 ]
节日意义
祈福、禳灾、拔苦、谢罪等 [10 ]

目录

  1. 1 节日名称
  2. 发展
  3. 衰落
  4. 衰落原因
  5. 2 节日别称
  6. 3 相关作品
  1. 诗词文章
  2. 书画
  3. 4 相关传说
  4. 三官传说
  5. 炉神传说
  6. 5 民俗活动
  7. 修斋设醮
  1. 享祭祖先
  2. 祈愿神灵
  3. 禹庙祭禹
  4. 走马灯
  5. 祭炉神
  6. 莆仙民间
  7. 6 节令食品
  1. 豆泥骨朵
  2. 麻腐包子
  3. 糍粑
  4. 7 节日意义
  5. 8 节日复兴

节日名称

播报
编辑
农历十月 十五,是中国古老的“下元节”。 [8 ] 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在民间有做糍粑等食俗,人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 武进 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 糯米粉 做小团子,包 素菜馅 心,蒸熟后在大门外“ 斋天 ”。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 三官 ”。原来道教谓 是日 是“三官”(天官、 地官 、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 黄旗 。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晚上,杆顶挂三盏 天灯 ,做团子斋三官。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 民国 以后,此俗渐废,唯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 七月十五 中元节 ”时举行。 [6 ]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 传统节日 [6 ]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 [8 ] 这一日严格来说是一个道教节日,来源于道教所谓上元、中元、下元“三元”的说法。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 [6 ] 三官为天官、地官、水官,谓 天官赐福 地官赦罪 水官解厄 [8 ] 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17 ] 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 [6 ]
三官图
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人生在世,难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说,虽不信仰却对其文化内涵有一定程度认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 [6 ]

发展

道教虽然在东汉末年就有天地水三官的说法,但在魏晋南北朝之后才出现三官与三元结合的附会说法。 [7 ] 北魏时期的道士寇谦之,提出了三元的概念,把三官祭祀的时间固定下来。 [9 ] 东晋·干宝撰的《搜神记》曾载:“下元三品五炁水官,洞阴大帝,总主九江四渎三河四海神君”。《三官应感妙经》也载:“下元水官,为旸谷洞元三品、居青华宫中,部四十二曹。主官江河淮海,水域万灵,掌死魂鬼神之籍,录众生功德之条,号日下元五炁,解厄水官,金灵洞阳大帝旸谷帝君。”《三元灭罪水忏经》还载:“下元三品,解厄水官,处青华寒夜之宫,居旸谷洞源之府,掌据普天万有网维、四海五湖,德重功高,普开救度,大设慈悲,垂大法云,散大法雨,消除热恼,洗涤愆非,顿尔清凉,了然云净,见存获庆,已往超升。” [12 ]
三元本来是道士们的节日,后来逐渐扩展到一般信众,再后来到唐玄宗时期,玄宗笃信道教,遂下令在三元节都内禁屠三日,并展开大规模的斋醮活动。 [9 ]
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道教都是官方认可的重要本土宗教,下元节也是官方认定的法定节日,像宋代还有三天的假期,以及都内禁屠等规定。 [9 ]

衰落

近代以来,随着道教本身的式微,以及现代科技对这种原始的自然崇拜的消解,三元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上元节、中元节除了对天、地这些自然神灵的崇拜之外,还有儒家、佛家信仰的加持,同时也有一些传统社会伦理方面的内涵,比如上元节的团圆、中元节的孝顺等等。相比较而言,下元节除了道教的水官信仰之外,其他内涵就比较薄弱,所以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现代,还能偶然在乡间得见的下元节习俗,如福建的莆田、福建莆仙、山东邹县、湖南宁远等地方。 [9 ]
下元节 下元节
下元节

衰落原因

同样都是传统节日,上元节仍然是非常热闹的元宵节,而下元节已经成了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下元节衰落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的原因还是道教本身的衰落,以及下元节的文化诉求比较单一。 [9 ]

节日别称

播报
编辑
古老的“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诞”“下元水官节”“完冬节” [16 ] 。下元节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 月亮节 ,下元祭祖常以民族为单位。 [8 ]

相关作品

播报
编辑

诗词文章

朝代
作者
作品名
作品内容
唐代
韦应物
《郑户曹骊山感怀》节选
苍山何郁盘,飞阁凌上清
先帝昔好道,下元朝百灵
事往世如寄,感深迹所经
申章报兰藻,一望双涕零 [22]
宋代
苏轼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下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 [11 ]
杨万里
琳宫朝谒早追趋,漏尽 铜壶 杀点初
半缕碧云横界月,一规 银镜 裂成梳
自拈沉水祈天寿,散作非烟满王虚
已被新寒欺病骨,柳阴偏隔日光疏 [4]
陆游
朝罢琳宫谒宝坊,强扶衰疾具簪裳
拥裘假寐 篮舆 稳,夹道吹烟桦炬香
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鸣驺应有高人笑,五斗驱君早夜忙 [11 ]
李复
《下元日朝谒回与李秉文冒雪过承天寺因题二诗》
北风吹空天欲破,急雪如簁塞空堕
焚香初自蕊宫归,投鞭来就僧庐坐
乾坤一色飞鸟绝,市井无声百买饿
贫粟未给贫民啼,空屋漏穿不可过 [23]
吴自牧
《梦粱录》
(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 [24]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二
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庚辰,诏自今下元节宜如上元,并赐休假三日,着于令 [25]
——
《宋史》卷一一三
太平兴国二年七月中元节,御东角楼观灯,赐从官宴饮。五年十月下元节,依中元例,张灯三夜 [25]
——
《沁园春》
冰壑平生,如伯伦狂,似希乐豪。喜欢书不用、菊茶明眼,登山不倩、藜杖扶腰。豆粥萍虀,鱠羹鳞脯, 湖海 人常折简招。谁云老,有满怀风月,藏在诗瓢。凌晨向鹄冲霄。道昴宿于今又应萧。记垂弧令节,恰当后日,下元好景,正属前朝。冷胆如天,刚肠如剑,须把千杯 寿酒 浇。那堪更,是梅花时月,烂熳溪桥。 [30 ]
——
——
《中华风俗志》
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 [26]
——
——
《仪礼》
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 [27]
——
——
《太上三官经》
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28]
——
——
河北《 宣化县新志
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 [6 ]
清代
郑孝胥
《十月十五夜落月》
凄清月色无今古,寂寞人间有死生
雾阁云窗忽今夕,祇将涕泪送西倾 [29]

书画

朝代
作者
作品
宋代
马麟绘 [19]
《三官出巡图》局部(水官) [19]
元代
何澄 [20]
《下元水官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20]
清代
张为邦 [21]
《下元灵佑图》 [21]

相关传说

播报
编辑

三官传说

道教诸神中有三官大帝三位神仙,分别是天官职责是赐福,地官职责是赦罪、水官职责是解厄。关于三官的来历在民间有这样的有一种说法是,道教最高天神元始天尊“飞身到太虚极处,取始阳九气,在九土洞阴,取清虚七气,更于洞阴风泽中,取晨浩五气,总吸入口中,与三焦合于一处。九九之期,觉其中融会贯通,结成灵胎圣体”。后分别于农历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从中吐出三子。三子“皆长为昂藏丈夫,元始语以玄微至道,悉能通彻”。三子降临人间为三位传说中的帝王尧、舜、禹,“皆天地莫大之功,为万世君师之法”。其中禹治理洪水,使家家户户安全,因此被任命为水官。 [6 ] 每逢下元节,水官会下降到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同时,水官会将考察结果录奏天廷,惩恶扬善,解厄除困。 [11 ]

炉神传说

关于在下元节祭炉神,有一种传说认为是《西游记》中描述了老君用八卦炉烧炼孙悟空的故事。久而久之,故事变成了“史实”,老君就成了“炉神”,成了金属制作匠人的行业神。还有一种传说认为,道教盛行炼丹术。炼丹离不开炉子,老君为道教之祖,自然就是炉神了。所以,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以至补锅匠、矿工、煤窑工等金属制作匠人及其相关人员,在追溯始祖的时候就把道教始祖老君奉为自己的祖师爷了。 [18 ]

民俗活动

播报
编辑

修斋设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 斋法 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即设坛供斋醮神,借以求福免灾。 [10 ] 修斋的方法大致分两类,一类略有三种: [11 ]
一、设供斋。即设坛供斋醮神,借以求福免灾。古代结坛方法有九种:上三坛为国家设之,中三坛为臣僚设之,下三坛为士庶设之。后世设坛渐弛。供斋可“积德解愈”; [11 ]
二、节食斋。古人于祭祀之前,应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以求外者不染尘垢,内则五脏清虚,洁身清心,以示诚敬,称为斋戒。斋戒可“和神保寿”; [11 ]
三、 心斋 。心斋可“夷心静然”。 [11 ]
另一类大略有九:一粗食、二 蔬食 、三节食、四服精、五服牙、六服光、七服气、八服元气、九胎食。
除此之外,如持诵、忏法、祭炼等一切法事,也都包括在修斋范围之内。 [11 ]
修斋设醮

享祭祖先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 祭祖先 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享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 祖先崇拜 的产生与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原始人认为万物均有灵魂,人的灵魂是独立于肉体的存在。由于人类在 原始信仰 中把自己看作双重构造,即肉体构造和灵魂构造,因此认为肉体可以死亡,灵魂永远活着,这就是“灵魂不死”的观念。 [10 ]
正是这种人的 灵魂观 导致享祭祖先习俗的盛行,为了祈求先辈的灵魂在冥冥之中保佑其子孙后代,使他们免于灾难和不幸,人们为祖先亡灵举行祭祀活动。一般来讲,对祖先的祭祀方法是宗庙,国家有宗庙,民间各有祖先堂、 家庙 ,通过祭祀,祈求福禄祯祥。全国各地在具体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习俗. 山东 邹县 民间,在下元节这天,要专门建醛设宴,祭祀祖先。 湖南 宁远县 民间,在下元节前后,还要普遍进行迎神赛会。 [31]
享祭祖先

祈愿神灵

从祭祀内容与对象的演变来看,下元节又溶进了许多 农业生产 中的祭祀风俗,使其又成为一个祭祀神灵、祈禳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 福建 莆田 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 祭水神 ,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 根插 在田埂上,以示虔诚。 [10 ]

禹庙祭禹

古人认为,水官大帝就是治水的大禹,十月十五正是禹的诞辰日,各地禹庙等大禹纪念场所常有祭祀活动。 [11 ]

走马灯

在古代,上、中、下三元节都是重要的大节,城市里每逢这些节日都会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下元节盛行于宋代。《月令粹编》引《搜采异闻录》载:“太平兴国五年十月下元,京城始张灯,如上元之日。”可见下元节也是灯节,赏灯活动是节日的大主题。清代的皇家也热衷于庆祝下元节。《帝京岁时纪胜》载:“太液池之阳,有白塔为永安寺。岁之十月廿十五日(疑为十五日之误),自山下燃灯至塔顶,灯光罗列,恍如星斗。诸内侍、黄衣喇嘛执经梵呗,吹大法螺,余者左持有柄圆鼓,右执弯槌齐击之,缓急疏密,各有节奏,更余乃休,以祚福也。”赏灯活动中,走马灯是最有特色又最惹人喜爱的灯。走马灯的外形多类似宫灯,内有转轮,将已绘好的图案贴在转轮上。燃灯之后,热气上熏,纸轮辐转,灯屏上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 [13 ]
走马灯

祭炉神

祭祀炉神也是下元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金属制作匠人把下元节看作是自己的节日,因为他们认为道教始祖老君是自己的祖师爷、行业神、保护神,他们要祭祀老君。匠人、矿工在祭祀炉神老君时可以休息,吃较好的食品。他们会在老君灵位面前顶礼膜拜,祈求老君保佑平安。 [18 ]

莆仙民间

每逢农历十月十五,莆仙民间许多人家会在房前空地上排案供食品,烧香 贡银 ,并让小孩子用烧着的香枝均匀地插成一片小方块,叫“ 布田 ”。这种习俗据说是祭“亡灵”,俗称“普孤”,就是普渡孤魂。 [11 ]
“下元节”正值农村收获季节,莆仙民间一些人家做豆腐、再油炸,也用新谷磨糯米粉做 薄饼 ,包素菜馅心,油炸成“影糕”、“ 葱饼 ”、或香润可口的 油炸食品 团子 ,然后当作 供品 在大门外“斋天”。同时又焚“金银包”等祭拜祖先亡灵等活动,就是折红绿纸为仙衣,折 锡箔 银锭 ,装入白纸糊的袋中,叩拜后焚化。 [32]
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以前道教徒在这一日还在家门外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 水府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 降福 ”等字样。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这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下元这一天,村民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也是以前农村孩子最高兴的日子,可以吃到很多祭祀之后称为“福余”果品食品。 [5]

节令食品

播报
编辑
饮食风俗是节日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长期的、众多的节日活动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立的、特殊的节令食品,诸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 粽子 ,中秋节 吃月饼 等等,它同其它风俗习惯一样,作为民族的一种共同情感、共同心态统一着人们的节日行为,对节日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4 ]

豆泥骨朵

下元节也有其独特的节令食品,以北京为例,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 豆泥 骨朵”。“豆泥”就是 红小豆 做的“ 豆沙馅儿 ”。是北京小吃“ 豆沙包子 ”。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 孟冬 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12 ]

麻腐包子

麻腐包子是河西大部分地区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下元节这天,村民大多要在家中蒸麻腐包子作为祭祀用品,祭祀完后分给孩子吃。 [11 ]

糍粑

客家人在下元节要吃红。所谓红就是用糯米做成的糕一类的食品,也称之为糍粑。红有两种做法:一是用石磨磨出糯米浆,再挤去多余的水分。二是将糯米用饭甑蒸好后,再放入“春臼”里打,且不断地翻转,直至将糯米打成米面,这称为“齐粑”(也就是糍粑)。 [13 ]

节日意义

播报
编辑
人们在下元节有解厄的诉求。解厄,也就是祈求神灵解除灾厄、厄运等生活中不好的事情。传统的下元节主要是祈求水官来解厄,对于现代的人来说,不管是不是信奉道教,水官的信仰可以先放在一边,解厄的文化诉求可以演化为一种祈福或祝愿。生活当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幸,不管是自己还是身边的亲朋,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上,送上一份祝福,表达一份祝愿和善意,也是一份美德。 [9 ]
中国传统上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悼亡的节日,包括清明节、中元节、下元节等等。有些人会把祭祀祖先、亡人当作是一种封建迷信。对于死亡的态度,其实也是一种宝贵的生命体验,人们可以通过这种祭祀仪式,在特定的时刻表达对亡者的思念。 [9 ]
下元节是传统的道教节日。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其理念、理论还是有值得今人继承和学习的地方的。道教的思想、仪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9 ]

节日复兴

播报
编辑
复兴下元节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复兴,并不是说一定要全民大张旗鼓都来过下元节。其实,让下元节的合理文化内容能够在时代中得以延续,有关的节日民俗能够有选择地继承下来, [15] 让有心过这个节的国民同胞有一种选择的余地,应该说就已经很好了。 [34]
下元节
下元节有一个很宝贵的东西,基于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对生命历程中持久的困境与苦厄的消除、化解。这种生命的体验,并不能只用“愚昧无知”“宗教盲从”来概括甚至打压。下元节在当今时代,若能被塑造为中国人的“解厄日”、“祈福日”,那么它就有望得到复兴。 [33]
下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