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àng]
汉语文字
展开 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字源演变

播报
编辑
“匠”字形演变 [2]
会意字。“匠”这个字可以分析为两部分:“匚”和“斤”,“ ”表示一个有口的可以盛器具的箱子,而里面装着一个“斤”,“ ”就是木工用的斧头。《说文解字》里说:“匠,木工也。”意思是说“匠”的本义是“木工”,因为“斤”是木工最具代表性的工作工具,所以“匠”最早指的是木匠。篆文、楷体的形体结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都是从战国文字的形体演变过来的。 [15 ]
“匠”字的本义是“木工”,古书上凡说匠、匠人的,多指木匠。《庄子·徐无鬼》中记载过一个“匠石运斤成风”的故事,是说一位姓石的木匠技艺十分高超,抡起“斤”来能将落在鼻尖上的粉尘削掉。这里的“斤”就是“匠”字里面放的木工工具——斧头。后来就由“木匠”引申出了凡具有专门技术的人都可以称为“匠”,如“铁匠”“小炉匠”,等等。《韩非子·定法》中说:“夫匠者,手巧也。”大意是说凡是称之为“匠”者,都是手巧的人。今人还经常用的一个成语叫“独具匠心”,就是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就像一个木匠面对一堆原始木料,如果没有一个估量和巧妙的构思,就不会用这些木料做成精美的家具。 [15-16 ]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原指木工,后泛指有专门手艺的人
carpenter;artisan;craftsman
孟子 ·告子上》:“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汉·王充《 论衡 ·量知》:“能斫削柱梁,谓之木匠。能穿凿穴坎,谓之土匠。”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制者,裁也。上行于下,如匠之制器。”
匠人;铁匠;木匠;瓦匠;石匠;能工巧匠
指在某一方面造诣高深的人
master
南朝梁·慧皎《 高僧传 ·义解竺道潜》:“往在京邑,维持法纲,内外俱瞻,宏道之匠也。”
五代·齐己《寄郑谷郎中》诗:“人间近遇风骚匠,鸟外曾逢心印师。”
宗匠;文坛巨匠
形容词
灵巧;巧妙
skilful
匠心
动词
制作;创造
make
唐·元稹《赠郑余庆太保》:“焚书逸礼,尽所口传;古史旧章,如因心匠。”
宋·林逋《西湖》诗:“混元神巧本无形,匠出西湖作画屏。”
元·王祯《 农书 》卷十三:“窃谓镈,锄属,农所通用,故人多匠之,不必国工。”
educate
汉·东方朔《七谏·哀命》:“念私门之正匠兮,遥涉江而远去。”
汉武帝内传 》:“夫人既已告彻篇目十二事毕,必当匠而成之,缘何令人主稽首请乞,叩头流血耶?”
北史 ·齐咸阳王禧传》:“文明太后令皇子皇孙于静所别置学,选忠信博闻之士为之师傅,以匠成之。”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12 ] 《汉语大字典》 [11 ]

古籍训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十二】【匚部】疾亮切(jiàng)
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 [5]

说文解字注

“木工也”注: 工者,巧饬也。百工皆称工,称匠,独举木工者,其字从斤也。以木工之偁,引申为凡工之偁也。
“从匚斤”注: 会意。疾亮切,十部。
“斤,所㠯作器也”注: 说从斤之意。匚者,榘也。 [9]

广韵

疾亮切,去漾从 ‖ 匚声阳部(jiàng)
匠,工匠。《汉书》曰:“将作少府,秦官,掌理宫室。”又姓,《风俗通》云:“凡氏于事,巫、卜、陶、匠是也。”疾亮切。三。
【校释】《汉书·百官公𠨞表》:“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依《广韵》体例当补齐后面内容。 [10]

康熙字典

【子集下】【匚部】 匠;部外笔画:4
《唐韵》《 集韵 》《韵会》《正韵》并疾亮切。墙去声。《说文》: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作器也。《广韵》:工匠。《孟子》:梓匠轮舆。
又姓。《风俗通》:凡氏于事,巫卜陶匠是也。 [6]
古籍书影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3]

书写提示

“匠”书写笔顺
【规范提示】“匚”2画,㇗(竖折)一笔写成。
【写法】“匚”从上、左、下包围“斤”。“斤”,第二笔竖撇从竖中线左侧撇出,短横在横中线。“匚”,上横短于㇗(竖折)的横段。 [13 ]

书法欣赏

篆书 (1张)
[7]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dzʰ
i̯aŋ
先秦
王力系统
dz
ǐaŋ
先秦
董同龢系统
dzʰ
jaŋ
先秦
周法高系统
dz
jaŋ
先秦
李方桂系统
dz
jangh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阳唐
jɑŋ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阳唐
jɑŋ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阳唐
jɑŋ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dzʰ
i̯aŋ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dz
ǐaŋ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dzʰ
jɑŋ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dz
iɑŋ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dz
jang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dzʰ
ǐɑŋ
(参考资料:汉典 [8]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去声
四十一漾
开口呼
全浊
疾亮切
dzʰjɑŋ
集韵
去声
四十一漾
开口呼
全浊
疾亮切
dziɑŋ
礼部韵略
去声
疾亮切
增韵
去声
疾亮切
中原音韵
去声
江阳
齐齿呼
全清
tsiaŋ
中州音韵
去声
江阳
齐相切
洪武正韵
去声
十七漾
全浊
疾亮切
dz‘iaŋ
分韵撮要
阳去
第九张掌帐着
(参考资料:汉典 [8]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tɕiaŋ
51
去声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tɕiaŋ
21
去声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tɕiaŋ
55
去声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tɕiaŋ
35
去声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tɕiaŋ
1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tɕiɑ̃
5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tɕiaŋ
55
去声
晋语
太原
tɕiɒ̃
45
去声
吴语
苏州
ziaŋ
31
阳去
吴语
温州
ji
22
阳去
湘语
长沙
tɕian
45
阴去
文读
tɕian
21
阳去
白读
湘语
双峰
dʑiɒŋ
33
阳去
赣语
南昌
tɕʰiɔŋ
21
阳去
客家话
梅县
siɔŋ
52
去声
粤语
广州
tʃœŋ
22
阳去
粤语
阳江
tʃiɛŋ
54
阳去
闽语
厦门
tsʰiɔŋ
33
阳去
文读
tsʰĩũ
33
阳去
白读
闽语
潮州
tsiaŋ
11
阳去
文读
tsʰĩẽ
35
阳上
白读
闽语
福州
tsʰuɔŋ
213
阴去
闽语
建瓯
tʰiɔŋ
44
阳去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4 ] 、汉典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