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刘易斯拐点之谜

第一财经日报 2010-03-26 09:14:00

责编:群硕系统

“刘易斯拐点”映照了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后,在中国大陆找到了21世纪的新剧本。

在近来的热点词汇中,“民工荒”占据了显要位置。从一些数据和煽情描写的新闻来看,情况确实严重。人们从民工荒出发作思想游历,很快就到达了另一个带有学术色彩的名词——“刘易斯拐点(Lewis turning-point,1968)”,这位发展经济学大师的预言映照了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后,在中国大陆找到了21世纪的新剧本。

拐点到了吗?

对于民工荒,樊纲在一次会议上不无调侃地说,媒体不妨在正月十五之后再认真研究和报道这个话题。如果很难跟上变化的现实,还可以回头看看过去——2009年第四季度的数据显示,103个主要城市岗位空缺/求职人数的比率从金融危机期间的0.85,大幅回升至0.97,上升惊人,不过在绝对值上只是逼近2007~2008年的历史最高点,并未超过。但珠三角的这一比率达到1.26,提示这里若不提高工资,将很难招到可用的工人。

不涨工资就招不到人,这让人想到所谓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说的是一个低收入经济体现代部门(例如工业)的持续扩张,将最终耗尽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当拐点到来之时,除了涨工资,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招到工人。

在我看来,珠三角的民工荒可能无法直接和刘易斯拐点画等号,但提出了两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首先,这里的真实可比工资水平(扣除广义生活成本和迁徙成本后)是否已经低于农民工在其他地方可获得的收入水平?其次,目前的工资水平能否覆盖城乡壁垒所造成的迁徙高成本?当然,8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占比已达60%)可能不像自己的父辈那样任劳任怨,但这个变化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

如果仅从农村劳动力可供迁徙的存量来看,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尚未到达。综合各种数据分析,中国目前农村劳动力大约5亿,其中2亿左右务农,另外2亿左右转移到非农产业,余下1亿左右为可供转移的“劳动力池”,其中一半年纪较大,不适合迁徙外出,只余5000万存量。但是,中国目前农业劳动力占比高达25%,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情况下,若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到10%,就有1亿以上剩余劳动力会被解放出来,而可供转移的“劳动力池”总量就能达到1亿以上的水平,按照目前每年新转移600万~700万农民工的速度,至少还能转移15年。

不过,以上简单推算完全基于静态,并假定劳动力结构不变,现实却是,在未来若干年,中国人口结构将发生致命的变化,“劳动力池”并不像静态测算这样丰沛,这是后话。

中国人口经济学的重要人物蔡昉在2007年提出,刘易斯拐点已经来临,不过,他对拐点的理解是“一个区间”,可能长达数年。而在另外一些经济学家(黄益平,2010)看来,中国到达刘易斯拐点的确切时间还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