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的长度50cm,肌腹宽2cm,厚度5mm。
神经支配:股神经的分支2-3支。
血供:股动脉、股深动脉、旋股外侧动脉及其降支、旋髂前动脉、膝最上动脉及腘动脉。阶段性分布约8支,约距离7cm就有一支动脉,在肌肉内缘进入。伴行静脉1-2支。
比邻关系:在阔筋膜的深面,股外侧皮神经在髂前上棘内下方7mm处又内向外越过缝匠肌,缝匠肌至点注意与髌骨尖平面行于缝匠肌与股薄肌之间的隐神经。
股外侧皮神经在髂前上棘内下方7mm处又内向外越过缝匠肌,缝匠肌至点注意与髌骨尖平面行于缝匠肌与股薄肌之间的隐神经。
缝匠肌的动脉具有不同的起源。它们分别起于旋髂浅动脉(0.66%±0.46)、股动脉(58.36%±2.82)、股深动脉(3.93%±1.11)、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13.44%±1.95)、膝最上动脉(20.98%±2.33)和腘动脉(2.62%±0.91)。因此,可分别以上述血管为蒂,作成缝匠肌上、下转移瓣或游离移植用肌瓣与肌皮瓣。由于隐神经与膝最上动脉伴行,故肌的下部又可作成肌皮感觉瓣。每一缝匠肌可有动脉5~13支,平均为7.6支,它们大致均匀地分布于肌的全长,约每隔7厘米即有一支动脉,呈节段性分布。缝匠肌动脉的伴行静脉,多数只有一支,少数有2支,皆等于或大干动脉。缝匠肌的神经来自股神经。每一缝匠肌从股神经接受1~5支神经,以1~2支的最多。每支神经在入肌前又可分为1~7小支,以分为3~4小支的最多。
1.肌内神经主干与肌内腱板的位置关系缝匠肌是由长肌纤维平行状排列构成的带状肌,有2支一级神经支支配,均由肌的上部内侧缘入肌,发出长神经支与肌长轴平行走行,神经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但支配似有重叠性。缝匠肌内有肌内腱板存在,缝匠肌神经的中间支和内侧支在下行途中,未直接洞穿肌内腱板,而是绕过肌内腱板于浅、深面下行。在已研究的肌,如腓骨短肌等也有类似的形态学特征。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进行缝匠肌手术提供更详细的形态学依据。
2. 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缝匠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较丰富,在外上部肌神经分支之间均有较多吻合支,尤以缝匠肌的神经人肌点处更为明显。这提示这些区域有一个密集的神经支配,这是否是归因于一个大的感觉神经支配或非常小的运动单位,还不能在标本上辨别。Sanders认为这种极为丰富的神经支配区域,与精细调节有关。并可见交通支存在。国内的张潜和国外的Liu等研究家兔小腿三头肌也观察到这种现象,这种交通支的作用尚不清楚,Liu假设是一种侧支循环,可能与神经再生和再支配有关,也可能是肌内不同运动单位或亚部之间的一个反馈通路HJ。
3.肌梭密度分布大量研究表明,不同形态的肌或同一块肌内,肌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接近神经入肌点的部位和神经分支支配密集的区域均分布有大量的肌梭,说明肌梭在肌内的分布与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的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即肌梭在肌内神经有大量细小分支处密度较高,而在神经分支稀少部位较低。本结果与Sa—hinen等观察人第1骨间背侧肌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提示,缝匠肌在受到肌牵张时,上部能更敏感地监测肌运动的微小变化,可能参与更精细的神经调控。
4.神经入肌点和亚部化移植的探讨于大志等已对人缝匠肌神经入肌点进行了测量,但所采用的测量标志不同。本研究以髂前上棘为骨性标志,量取髂前上棘至缝匠肌神经人肌点距离。经观察,缝匠肌有2支神经支且都有动脉伴行,两者入肌处可认为是缝匠肌的“肌门”。缝匠肌两支神经入肌点集中于髂前上棘至髌骨上缘平面距离的第Z/5区内。临床外科根据缝匠肌肌内血管的分支分布,将缝匠肌作单肌骨瓣移植瓣移植。还未见将缝匠肌做半肌移植之应用。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缝匠肌有两支一级神经支支配,因而有进一步划分肌亚部的可能。因此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临床外科进行缝匠肌移植或亚部化移植提供形态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