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六校是指在炮火中诞生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哈军工 ),分裂后形成的六所 军工院校 ,分别是: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防化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因校址在哈尔滨,所以又简称哈军工。陈赓大将首任院长兼政委。1966年被迫转业改制,改名为 哈尔滨工程学院 。1969年根据林彪关于战备的“ 一号命令 ”,学院被要求内迁,1970年正式分迁。
1970年分迁之后诞生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以及1960年按照常规分散原则,主动分建的南京 炮兵 工程学院(现 南京理工大学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防化学院 。六所学校称为“军工六校”,继承和发扬了哈军工精神。一个军工不幸倒下去,六个军工奋勇站起来。不仅如此,哈军工的血脉(部分专业和教师)还流入了 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哈军工精神也渗透于这些高校之中 [1-2]
哈军工于1952年开始筹建,1953年4月25日基建破土动工,9月1日举行第一期 开学典礼 ,1955年初具规模,设有五个系和一个预科:一系空军工程系、二系炮兵工程系、三系 海军工程 系,四系 装甲兵 工程系、五系工兵工程系和预科(1960年又增设防化系)。1959年中央军委决定将学院培养目标改为研究、设计、制造方面的军事工程师,实施尖端专业集中,常规专业分散的方针。
1959年军委决定改变军工培养目标,由维护、使用改为研究设计。学院从1960年开始分建与扩建:将炮兵、装甲兵、工兵的常规专业和刚刚新建的防化兵工程系调出,交给有关兵种,扩建为单独的兵种 工程技术学院 ,形成今天的 南京理工大学 陆军 工程大学、陆军 装甲兵学院 陆军防化学院 ;将空军工程系中的机场建筑、 航空气象 2专业和海军工程系中的 舰炮 、舰炮 指挥仪 、鱼雷、水雷、舰船消磁5专业与空军、海军已经建立起来的 技术学校 合并,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高一级的军种工程 技术院校 (形成后来的 空军工程大学 海军工程大学 的一部分);保留空军、海军工程系中的尖端专业和1959年2月新建的导弹工程系;将附属于海军工程系的 核动力装置 科扩大为原子工程系;将空军、海军、炮兵3个工程系中的雷达、无线电专业集中,扩建为电子工程系。
1966年哈军工被迫转业改制,改名为 哈尔滨工程学院 ,院系进行调整,改建和新建火箭工程系、计算机系。
1970年,学校再次分建,导弹工程系(1966年改建为火箭工程系)、电子工程系、1966年新建的电子 计算机 系以及 基础课 部和院机关内迁长沙,改名 长沙工学院 ,归 广州军区 领导。197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撤销 重庆工业大学 ,原军工二系(原子工程系)调归长沙工学院建制。 1978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发《关于成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的通知》〔国发(1978)110号文件〕,将长沙工学院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重回军队序列。
海军工程系划归第六机械工业部,拟迁武汉,后留原址组建了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原子工程系划归 第二机械工业部 ,迁往重庆与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有关专业合并组建 重庆工业大学 ,办学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办成,双方教师均回到哈尔滨各自学校,自此,原子系与海军系及导弹系 战术导弹 分部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并形成了学校“ 三海一核 ”(即 船舶工业 、海军装备、 海洋开发 、核能应用)的 办学特色
空军工程系划归 第三机械工业部 ,迁往西安,并入 西北工业大学
风洞 实验室改为第三机械工业部( 航空工业部 )的一个研究所,现为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
国防工程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引用日期2015-06-18]
  • 哈军工:培养中国国防高科人才的摇篮 .红网 [引用日期2013-04-22]
  • 大学和学院概况 .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原工程兵工程学院)成人教育网 [引用日期2015-06-18]
  • .国防科技大学 [引用日期2019-02-11]
  • .国防科技大学 [引用日期2019-0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