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背景
课程体系
-
基础理论模块:动物学、动物生态学、生物统计学
-
技术应用模块:野生动物管理、自然保护管理、栖息地修复技术
-
疾病防治模块:野生动物病理学、救护技术、检疫防疫实务 [1-2] 同步开设动物学、动物生态学、野生动物管理、自然保护管理等核心课程,强化现代技术应用能力 [2] 。
实践教学
-
野外认知实训:开展东北虎豹、川金丝猴等旗舰物种的野外识别训练
-
监测技术实训:掌握红外相机布设、样线调查等监测技术
-
保护区管理模拟:进行巡护路线规划、社区共管方案设计等场景演练 [1-2]
就业方向
-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承担巡护监测、科普宣教等工作
-
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参与伤病动物救护、野化放归等项目
-
生态保护企业:从事栖息地评估、生态修复工程等技术服务 据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行业就业对口率达78%,岗位需求年均增长12% [1] 。
培养特色
-
第一学年开展认知实习,深入自然保护区
-
第二学年进行专项技能实训,重点掌握GIS在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
-
第三学年安排顶岗实习,参与生态工程实践 [2] 同步推行"1+X"证书制度,学生可考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1] 。
©2025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