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装甲掷弹兵:台湾军队空防能力如何?20年前就看出来了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装甲掷弹兵]
从“绕台”再到穿越“海峡中线”,在近期不断升温的台海局势中,台湾军队的空防战力无疑是世人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那么,在20余年前的台海导弹危机中,台空军以及陆军防空部队的真实状态又是如何呢?本文将略作梳理。
一。尚能一战的飞行部队
在1996年3月为高峰时期的台海导弹危机中,台空军飞行部队无疑是两岸对峙的第一线部队。在这一时期,主管全部飞行部队台空军作战司令部总计拥有7个联队,1个地区指挥部,9个大队,16支战斗机中队,3支空运中队,5支独立中队的实力。
虽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半页,台湾空军陆续以引进技术和外购的方式,先后获得了60架“幻影2000”,130架F-CK-1“经国号”和150架F-16A/B“战隼”,但在1996年台海导弹危机高峰时期,这些先进战机却大多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第一个换装F-CK-1“经国号”的第3大队此时只有第8、28中队完成战备,第7中队尚未接收完定额中的飞机总数。
第一支预定换装F-16A/B“战隼”的第455联队已于1995年6月将手中的F-5E/F转交桃园第401联队使用,此时前者骨干尚在美国训练,远不能解嘉义基地的“空城计”危局。预定换装“幻影2000”的第11大队则进度更为迟缓,此时连第一批种子教官都尚未赴法国培训!
由于第三代战机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在台海导弹危机时期,台空军的“扛把子”主力只能落在了使用旧式战机的第1、5、7、8、11大队肩上。在这些大队中,使用F-104G的第11大队(以及第12侦察中队)状况最差。由于“星战士”系列战斗机事故率居高不下且零部件供应不足,此时第11大队只有20架F-104G能执行日常战备,另有约30架F-104G作为预备机,编制为两个中队(原第48中队此时已经解散)。
使用RF-104G的第12中队更惨,因为早先购入的2部PC-201“始安”相机维护困难,已经于1995年全部退役,该中队只有1架搭载老式KS-125照相侦察系统的RF-104G能执行任务。为了填补侦察机的数量不足,第12中队不得不以4架搭载从退役RF-104G上拆下来的KS-67相机之R-CH-1“中兴号”教练机作为接收新加坡宇航RF-5E“虎眼”侦察机之前的替代,用于承担海上侦察任务。原有的1架RF-104G(4375号)则只在绝对必要的时候才会出动。
显而易见,对于战斗机来不及拦截的高空高速目标和战术弹道导弹类目标,此时的台军方将处于束手无策的窘境。唯一能让台军方稍感宽慰的是,“天弓一”系统的“长白”雷达表现还算可以,成功地追踪并探测了命中台湾外海的多枚解放军“东风-15”导弹,证明了全系统的反弹道导弹潜力。
相比之下,台军方更倚重的是具备机动部署能力的18套改进型“霍克”导弹系统,以及部署于各机场的高射炮部队所构成的末端“鸡蛋、鸡蛋、泡泡冰”防空体系(指台军由高空战机—远程防空导弹—中低空战机——中程防空导弹—中口径高炮—小口径高炮/高射机枪—单兵武器多层次火力配置)。“霍克”导弹系统经过升级以后,具备了不错的反电子干扰和射击低空目标能力,与4个营12连双35毫米“厄利孔”高炮相搭配,能对解放军攻击机造成相当大的威胁。此外,为数不少的空军与陆军“博福斯”高炮和高射机枪虽然性能老旧,但仍能对缺乏夜间突击能力解放军战机和直升机造成一定的麻烦。
“昼夜路吹口哨——虚张声势”,在1996年的台海导弹危机中,台军尚未完成换装,问题与软肋多多的空防系统对解放军显然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成为一颗“台独”分子口中不靠谱的“定心丸”。
其他
资
料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