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舞台间陋,但无阻于归侨后代演奏印尼国乐
在英德市英华茶场,足不出国,你就可以全身心体验感受到浓郁的东南亚民族习俗风情:无论是民族服饰、民族语言,还是民族饮食、民族风情,或是民族习俗、民族文化,都洋溢着、散发着、传播着那一段特定的人文历史,以及归侨们夹杂着悲欢离合与酸甜苦辣复杂而又清晰的记忆,令人们心中不由泛起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的强烈愿望。
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英华归侨的工作生活条件逐年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旅游业更是给侨民带来喜人的变化。辛勤劳作之余,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穿上节日盛装,跳起欢快的东南亚歌舞,让游客意外地享受了一番难得一见的异国情调。其精神文化在英华历史进程中熠熠闪光,彰显着英华本身无与伦比的经典传奇———
地理位置
距广州市110公里
英德英华华侨茶场位于英德市东部,辖区面积2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8794人,其中归侨4500多人。茶场内交通纵横交错,京珠高速公路纵贯该场腹地10公里,南北两端出入口距场中心分别为3公里和7公里,距106国道20公里,距广州市110公里,交通便利。
如今茶场依托京珠高速公路,规划设立清远华侨工业园英华片区,随着一个个外资项目的投产,部分归侨进厂当了工人,而茶场的东南亚风情游也搞得有声有色,使茶乡英华呈现出勃勃生机。
英华茶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20.7℃,全年降雨量1880毫米,全年天气暖和,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北江支流翁江河横穿场内,场内坡地连绵,茶园逶迤,绿树成荫,风景秀美。
历史背景
归难侨集中安置单位
广东省现有23个华侨农场,分布在全省14个地级以上市,其中清远市有4个,而仅英德就占3个,分别是英红、英华和黄陂等华侨茶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批爱国华侨纷纷回国,要为新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也有一部分华侨由于政治原因被迫回到了祖国。英德华侨茶场是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安置东南亚各国的华侨而设立的华侨农场之一,是归难侨集中的安置单位,所以又叫做华侨农场。英华华侨茶场建于1957年,至今已有56年历史,曾先后接待和安置过26个国家、地区的归侨。目前仍居住着来自印尼、越南、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柬埔寨等13个国家地区的归侨、侨眷4500人。
饮食习俗 东南亚风情随处可见
在英德英华茶场的南亚侨园,索多鸡汤、巴东牛肉、巴蕉叶烤鱼、黄姜饭、伦巴粽、了拍豆、兴格拉、步吉、冷巴等原汁原味的美食,深度引诱着人们的味蕾,更凸显正宗的东南亚风情。
南亚侨园的过去,是4500多名印尼华侨在当地排华风潮中得到了祖国以茶场方式接纳与安置的一段难忘的历史。南亚侨园里,归侨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茶制茶之余,仍然恪守自己那印尼饮食偏好的归国华侨,他们平时既煮英德农家饭,也烹印尼特色菜,数十年如一日。
十多个印尼菜摆满了桌子,“香、辣、辛、酸、甜”多种印尼味道调混得当。70多岁的家庭主妇郭翠燕婆婆说,她20多岁前还在印尼的班达亚齐市谋生。后来,她呆在英华茶场的家里,一直烹饪自己最熟手的印尼菜,一煮就煮了50年的印尼住家菜。咖喱粉、椰浆、石粟要托亲友从印尼寄过来;指天辣椒、香茅、香兰叶、黄姜,就在田埂里种。有了充裕的印尼香料,印尼菜的口味才能正宗起来。
“SoTo Ajam”,这是索多鸡汤的印尼读音,在印尼称得上招牌汤,里面除了土鸡外,还有咖喱、黄姜、胡椒、芽菜等;印尼黄姜饭,叫“Nasi Kuning”,它是用大米、鸡汤、椰浆、黄姜汁、香茅、香兰叶等煮出来的。
印尼华侨对椰浆煮菜的正宗做法也颇有考究,他们说:“印尼人用椰浆煮菜,是分两次下浆的,第一次放椰浆令菜肴吸收椰味,但椰浆见火时间长了,会分离出椰油与椰水;第二次在菜肴装碟前下椰浆,增加了椰香味,又使到菜肴的口感更加稠滑。”
2001年1月,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罗豪才就率领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代表中央到茶场视察慰问;2001年和2002年,联合国难民署驻华官员多次到茶场视察慰问,其中驻华印度籍官员在该场品尝了正宗的印度风味小吃,称赞有加。
各个国家的风味小吃,真是各有各的特色。有不少老华侨都在街上开了小食店,在展示自己手艺的同时也增加了家庭收入。而且他们的生意都很好,经常脱销。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善,而且也为更多的归侨探索出一条发挥所长,改善生活的路子。
文化传统 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几十年来,归侨们把曾经生活过的异国视为第二故乡,与异国朋友紧密联系,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在英华这片土地上,他们保留了东南亚国家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能说一口流利的异国方言,能做一桌别具风味的特色小食,能跳风情万种的民族舞蹈,他们归国时带回的这些精神财富,是广东省境内少有的不可替代的潜力优势,因此吸引了各级领导和国内外友人。
生活在英德华侨茶场的归难侨,仍保留着东南亚的民俗风情。独特的东南亚风情民歌舞蹈,给茶乡带来不少快乐,也为对外文化交流搭建了良好的桥梁。
劳动之余,能歌善舞的归侨们,经常自发组织开展具有东南亚民族特色的歌舞演出,穿着归难侨们珍藏的东南亚各国服饰在人群中出现,十分抢眼,《泰国舞》、《印尼苏拉维西舞》、《印度天竺少女舞》和歌伴舞《哎呀妈妈》等风情节目令人耳目一新。
成立于1996年的英德市英华归侨侨眷文艺队是由该场归侨第二、第三代子女组成的业余文艺团体,成员都来自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他们排练的颇具东南亚风情的舞蹈,有妩媚的印度舞、欢快的泰国舞、含蓄的印尼舞等,并在节假日进行表演,这些节目都深受大家的喜爱。在农场的困难时期曾经起到稳定侨心的作用。
幸福变化 工作生活完全融入当地
2000年,英华撤场建镇;2004年,并入东华镇,保留英德市英华华侨茶场。
曾几何时,因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产品结构单一,造成茶场不适合改革发展的变化,经济发展缓慢,归难侨的生活比较困难,属全省贫困华侨场之一。时至今日,英华茶场以全省华侨农场改革为契机,利用场内归侨众多、交通便利、信息灵通、以及不可多得的国有土地、基础设施和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场内等众多优势,充分发动农场广大归难侨和职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广泛宣传“侨”的特色,打好“侨”牌,保留场内传统的东南亚生活习俗,以侨联谊,加强与海内外各界的交流,通过联谊活动,使海内外关注英华、了解英华,推动经济发展,如今的英华,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英德市英华华侨茶场归难侨改造安居工程小区,一栋栋高大整齐的“安居房”拔地而起,室外鸟语花香,篮球场等设施齐备。各级政府还给予每户归难侨1.5万元补贴,6栋共96套住房陆续投入使用。从印尼归侨陈想新、越南归侨梁振球的家,我们可以窥见归侨眷的幸福生活。陈想新家,只见室内通风透光,宽敞明亮,家私摆放有序,他说:“在政府的帮助下归侨终于告别了危房时代,住上了新居,再不怕大雨大风,这是为归侨做的最实在的事情。”
越南归侨梁振球是1978年回国的,现在他衣食无忧,生活一帆风顺,他感到既安心又开心。他的家非常干净整洁,冰箱、彩电、洗衣机等电器一应俱全,过上了舒心的日子。梁振球说,在这里已35年了。刚回来时得到国家妥善安排,让他们有房住,有工作,有饭吃。现在,他的几个孩子都长大了,两个儿子在深圳工作,女儿在美国当护士,还有个小孩在读书,生活都很好,很开心。他还有很多兄弟姐妹在国外,彼此的联系都很紧密。他觉得,华侨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论到了哪里都会团结互助,邻里之间多沟通。
因为他们深谙:有一个母亲叫国家,有一个家庭叫集体,有一种关爱叫友谊,有一种力量叫团结!
■请看一看英华文艺队的“威水史”:
2004年“五一”劳动节,印尼驻广州总领事韩达礼先生到英华茶场参观,并观赏了文艺队的表演后,感觉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那么亲切,他想不到离开印尼40多年的归侨及其子女,竟然如此热爱印尼艺术。韩达礼先生称赞他们是中印友好的使者,无形中为中印文化交流搭起了一座桥梁。
后来,韩达礼先生送来了一套印尼的国乐———竹乐器安格隆。接着,先后请来三位专业老师来教授安格隆和舞蹈,使文艺队的歌舞更有印尼特色。安格隆是由几根竹棍和竹筒组成的方形框架,当震动框架时,竹棍和竹筒相互碰撞时,发出格隆格隆的声音。每个乐器只有一个声调。这个乐器看似简单,一摇就响,但要演奏出一首动听的乐曲,则需要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
现在,英华文艺队不仅在当地小有名气,而且还被邀请到全国各地演出,在侨界引起轰动。2004年5月,应印尼驻广州领事馆的邀请,为在广州东方宾馆举行的印尼美食节助兴;2005年8月28日至9月2日,经广东省侨办和印尼驻穗领事馆的推荐,英华茶场的20多名小演员到北京参加印尼投资商业博览会助庆演出,并为来中国访问的印尼副总统尤素·卡拉和夫人及代表团一行演出,当代表团一行看到这群来自广东清远英华茶场的归侨后代还能用安格隆乐器演奏印尼音乐时,感到十分惊讶和高兴,并为小演员们的精彩地道的演奏及浓郁的印尼风情舞表演鼓掌喝彩,演出结束后还与小演员们合影留念。
英华文艺队从刚开始成立时由10几个老归侨组成,发展到今天老中青三代40多人,充满了活力、生机和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华茶场的侨文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种侨文化不仅充当了文化使者的角色,也为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尤其是英华茶场文艺队的歌舞表演已成为英德乃至清远市旅游的一个亮点。他们先后多次应邀到北京、昆明、杭州、深圳、广州、澳门等地演出,得到省内外侨界的肯定。在北京为印尼投资博览会演出期间,不但得到全国侨办、全国侨联主要领导接见并且得到印尼副总理尤淑夫·卡拉伉俪的好评并接见合影。省内多家媒体,印尼《千岛日报》等报刊进行了专访和报道。英德市侨联通过抓英德华侨茶场的文艺队载体对外宣传英德,英德市侨联就接待海外社团共达950多人次,走出去共200多人次。2011年,受印尼驻华大使馆邀请,英华归侨侨眷文艺队赴京参加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招待会。英德市侨联原主席黄慧兰表示:“我们的归侨侨眷很乐意用这种歌舞的形式为推进中印文化艺术事业的交流,起一个桥梁和文化使者的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