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添胜,被尊称“添哥”,香港无线电视剧集监制,1969年加入TVB,为无线服务四十多年,作品多且口碑好,只金庸剧就包括90年代版本的《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神雕侠侣》《天龙八部》,而且都能跻身经典行列。

李添胜,被尊称“添哥”,香港无线电视剧集监制,1969年加入TVB,为无线服务四十多年,作品多且口碑好,只金庸剧就包括90年代版本的《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神雕侠侣》《天龙八部》,而且都能跻身经典行列。

先后捧红了周润发、郑裕玲、黄日华、刘德华、梁朝伟、邓萃雯、黎耀祥、古天乐、李若彤、张智霖等众多港星,捧红之道大多靠的就是金庸剧。

拍金庸剧,改编是危险的,因为原著足够优秀,故事足够精彩,乱改是吃力不讨好的。TVB的金庸剧除了《雪山飞狐》(陈锦鸿版)因为版权问题,改动较大,其他作品还是很尊重原著的。

这一版的《天龙八部》在故事上就是严格尊重原著,有改编也很精彩。

如无崖子一节,原著中无崖子是与李秋水在无量山隐居,并生下阿萝(王夫人),但电视剧改成小师妹齐御风(御风这个名字也取得好,《逍遥游》里有“御风而行”之说,符合逍遥派的气质),将书中无崖子最爱的女人年龄提前,让两个人眷属,将李秋水的重要戏份安排给了齐御风,避免了后来画像上不是李秋水的复杂性,符合影像作品的普适易懂。

还有慕容博之死,剧中先期搞好铺垫,令大理护卫误撞进墓地,然后发现棺材是空的,到后来再有段誉推理出来,更具悬疑性和连贯性。

改编的败笔不是没有。

比如,玄悲在大理身戒寺的死,原著中是被慕容博所杀,因为玄悲发现了慕容博企图谋反的迹象,所以被灭口。到了电视剧中改成鸠摩智杀的,但又说的语焉不详,这个从第一集就开始的悬疑案件到少林寺武林大会上也没得到完美解释。

对于鸠摩智的形象塑造也有些小丑化、漫画化,没有原著中得道高僧的稳重和深沉,而且还特意安排鸠摩智和萧峰有一场比武,结果当然是萧峰完胜,鸠摩智败得丑态百出。

演员的选择很成功,尤其是作为灵魂人物的萧峰由黄日华扮演,他创造了自83版《射雕英雄传》郭靖之后又一经典的武侠形象,后来参演的《萧十一郎》(又名《割鹿刀》)也没有超越。

其实,黄日华扮演萧峰,有个缺陷就是个子不算高,扮演西北大汉在身形上不大匹配,所以才用顶帽子作为装饰和弥补。

因为演技爆棚,人角合一,让人忽略了个头,认为他就是萧峰,觉得萧峰就该戴个帽子。后来看胡军版萧峰长发飘然,包括回头看梁家仁的发髻,反倒有些不习惯了。

这一身行头也被黄日华穿到了TVB颁奖典礼上,可惜那一届的竞争对手是《难兄难弟》中的罗嘉良,这一版萧峰没有得到视帝加冕。

不过,20年过去了,记得《难兄难弟》的人恐怕不会有《天龙八部》的人多吧,时间已经给黄日华加冕。

当时二十多岁的樊少皇是武生,文戏还没有参演《叶问》《楚留香新传》时的老道,但虚竹是憨厚懵懂的形象,靠演是容易失真的,正如黄日华也是在二十多岁时演了虚竹。

所以,虚竹这个角色正好契合不太老练的演技发挥,樊少皇的表现可谓可圈可点,尤其在少室山大战中,初次和父母相认就骨肉分离,那种欲哭无泪的状态很到位。

陈浩民的贵气稍显不足,作为贵胄王子,不如后来和佘诗曼演《乾隆下江南》时的贵气显著,这点在对比82年汤镇业扮演的段誉是有所不足,但顽皮可爱真诚的一面塑造得成功,又比汤镇业胜了一筹,后来在和欧阳震华演《施公奇案》时又得到了发挥,再后来他的主打作品多是喜剧,尤其是雷剧《活佛济公》。

陈浩民演喜的部分很好,比如初见王语嫣、枯井定情等,都很传神到位,但到了悲的部分就发挥有限,三位主人公都有面对双亲暴亡的戏码,和黄日华、樊少皇比起来,陈浩民显得张力不足,表演痕迹有点重。

至于李若彤的王语嫣、赵学而的木婉清、何美钿的钟灵等,也都是选角精当。

当然,TVB在80年代将王语嫣和小龙女用同一个人演的传统还是沿用至90年代,李若彤是如此,到了央视版金庸剧时,刘亦菲也是如此。

TVB的绿叶都是演技担当。

雪梨的马夫人、潘志文的段正淳、鲍方的扫地僧、江汉的保定帝、秦煌的岳老三、陈荣俊的全冠清、刘丹的马大元、王伟的耶律洪基、刘玉翠的阿紫等,无论扮相还是演技,都很契合。

稍显失败的是作为主要角色的阿朱和慕容复,刘锦玲和张国强的演技都很在线,不足是扮相,都是年纪偏大,刘锦玲演不出少女气质,张国强演不出贵族气质,和82版中的黄杏秀、石修比起来,差距十分明显。

当然,这些都只是瑕疵,谈不上硬伤,这部剧本来就人物众多,不可能每个人都兼顾得到,何况有演技作为支撑,丝毫不影响整体水平的。

还要提及的是,2017年就有三位剧中演员去世,包括江汉、马菁宜、廖丽丽,加上此前去世的王伟、鲍方、罗国维、何璧坚、黄新、孙季卿、罗君左等,虽然他们多是以配角出现,但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一部部好看的剧集,才有了我们难以磨灭的记忆,在此向他们致敬。

音乐也是此剧的一大特色,除了沿用了《宋家王朝》的经典配乐外,还使用了大量具有日式风格的音乐,悲壮、缠绵、激烈、欢悦等不一而足,与人物气质相当,与剧情发展相配,尤其萧峰使出“降龙十八掌”的那一段,听来就激动人心,大有呼之欲出之势。

主题歌《难念的经》由林夕作词,和《神雕侠侣》的主题曲《神话情话》一样,堪称金庸剧的珠璧之歌,是为原著量身打造,歌词和故事联合的天衣无缝,而这首《难念的经》尤胜一筹,将故事的佛家主题用二十多行词句融合展现出来,配上周华健的曲调和唱腔,也是这部剧一样成为经典之作。

这部剧播出已经二十多年,回头来看,好剧的基底必然是用心,即便特技不如当今先进,但有些东西是特技无法代替的,比如好的故事、好的人物、好的演员,执迷于抠图等所谓“高科技”时,反倒将特技变得不值钱了,一味地追捧流量明星,会将原本就漏洞百出的故事变得更加不可收拾。

在TVB逐步走下电视剧神坛的当下,却没有能重新缔造辉煌的众多重量级作品,作为不差钱的当代人,岂非一种耻辱吗?

2018-02-11 阅读 69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