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音师》(L'accordeur)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法国的故事,男主角Adrien原本是一位年轻的钢琴家,但在一次重要的比赛失利后,他改行成了调音师,还伪装成了一位盲人。原以为“成为”盲人的自己可以在社会中获得许多便利,没曾想这个扮演盲人的行为却令自己身处险境。
《调音师》最初于2010年2月的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电影节上播出,在一年后它获得了卢纹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2012年它又拿走了凯撒奖的最佳短片奖,足见它的精巧与成熟。导演Olivier Treiner在获得了此般殊荣之后反倒是变得低调无比,近十年来鲜有作品。与其说导演灵光乍现,不如说这部《调音师》如同“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般完美无瑕。
它把减法做到了极致。
(以下会涉及到原版的剧透,当然我认为一部好短片在知道剧情的情况下也有非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众所周知,做减法是最难的一件事,和写短篇一样,微电影也是。整部《调音师》的片长只有11分钟,却展现了教科书般的减法。没有长时间做叙事铺垫,短片需要在第一时间就抓住观众的心,《调音师》的一开始就以钢琴声代入Adrien的独白完成了悬念制造和信息铺垫。
简单的几句自白饱含信息量,“我是盲人”、“那个男人我不认识”、“我是为我身后的人演奏的”,搭配上快速剪辑的几个特写镜头让观众在第一时间就意识到“这不对劲”,就在大家期待影片进一步给出说明的时候,一声奇异的音效同时出标题,一定程度上打断了观众的思绪。
撇去歌舞之类的传统艺能,《调音师》是近些年来我看得最不印度的印度电影。本身男主角阿卡什的演员阿尤斯曼·库拉纳在经过化妆后给人的感觉还挺接近原版的,故事的发展似乎更加“国际化”了。不像前几部口碑不错的印度片还有展现印度的某些不发达和落后,并多少含有一些教育和启示意义,《调音师》的教育意义远不如短小精悍的原版,指望从长片里看出点什么的原作吹会忍不住给它一个中庸的评价。然而有一说一,作为爽片和对第一次接触伪装盲人这个概念的人来说,印度版《调音师》真的值得看一看。
无论是短片还是长片,片子的形式只是一个载体,影片的中文名字都叫《调音师》,但它们说的已经完全不是同一回事了。如果在走进电影院之前您还没有看过《调音师》的短片,那我会安利您这部“史上最强微电影”。看看扎实的基本功和灵光乍现是如何浓缩在这十一分钟里的。
I
NJBK

4189 人关注

安利大帝
安利大帝

18454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