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居师那迦(KUSHINAGAR),把四大佛迹看过一遍,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能够完整游历四大佛迹的人凤毛麟角。另外三个佛迹,是佛陀诞生之地蓝毗尼(尼泊尔),觉道成佛之地菩提迦耶,以及初转法轮之地鹿野宛。这四大佛迹,我是分三次去的。虽然都是蜻蜓点水,但还是有不少感悟,长了些“佛性”。
访问前三个佛迹的时候,游客和朝圣者不少,香火蛮旺,感觉挺热闹的。居师那迦是佛陀的圆寂之地,佛陀是在两株娑罗树间入灭的,“佛既灭度,人天雨泪,双树变白”。早先读过此类情景描绘,对居师那迦就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一种清凉、遥远的感觉。造成这种感觉,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从新德里看,居师那迦地处偏远,到这个地方颇费周折。
从新德里乘飞机,要经停北方邦首府勒克瑙,再飞到北方邦另一城市戈拉浦尔(GORAKPUR),然后行车一个多小时,才到居师那迦。居师那迦地方很小,因为黄昏才抵达,当晚即离去,竟没看出到底是一座小镇,还是一个村落。从戈拉浦尔到居师那迦,一路平坦,视野宽阔,园地广袤,成片地长着甘蔗林。印度境内的三大佛迹都地处恒河流域平原地区。这个地区一马平川,无遮无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村庄错落,炊烟袅袅。想当初佛陀从蓝毗尼选择南下(而非北上),甚是英明,因为这片土地之平坦、广袤和富庶,一定给他的修行、游化和传教带来不少好处和便利。
释迦牟尼晚年主要居住在王舍城,现在比哈尔邦境内。居师那迦位于王舍城西北方面,在地图上目测,二城之间起码有300公里之远。释迦牟尼离开王舍城,进行最后的游化。他向北走,渡过恒河,再向西北巡游讲说,最后落脚居师那迦,在这里取涅槃,时年80岁。佛陀为何选择这么一个小地方入灭,成就永恒?
到了居师那迦,自然急于解开这个疑问。导游是一个佛僧,身着黄色袈裟,头发基本剃光了,但显然没有燃顶(燃顶本非佛教的仪制,是传入中国以后发明的),头顶覆盖着一层短短、黑黑的发根,看起来蛮精神的。他才21岁,供于居师那迦一家缅甸人建的佛寺。他自我介绍说,9岁就入寺,父母都是虔诚的佛教徒。缅甸佛寺供养他上学,他现在是戈拉浦尔大学二年级硕士生,学植物学专业。平时在城里上学,放学就回寺里居住修行,明年毕业后想考医学博士。问他为何出家,他说这是父母的意思,不过他自己当时也觉得出家好玩。问今后是否还俗,是否想结婚,他马上露出腼腆的笑容,说还没想好呢。这个问题一出口,就后悔了,一种亵渎佛门的罪恶感油然而生,不敢再深刨下去了。
有这么一个既是佛门中人、又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当导游,我等自然庆幸。据导游说,佛陀选择在居师那迦入灭,原因有三:一是佛陀此前六个化身都生于此,灭于此,对这个地方亲切有加,所以选择在此地灭度。二是有一位120岁的异学老者在居师那迦等候求渡,佛陀慈悲为怀,亲自到这里为他说法示教,了却最后一桩心愿,再圆满辞世。三是佛陀预知,他死后各方信徒必将求分舍利,如分配不平,势必干戈相见。而居师那迦的未罗族人(MALLAH)有一位英明之士,可胜任分配舍利的重任。
根据当地的说法,佛有十四个化身,释迦牟尼是第七个化身,此前六个化身都生灭于居师那迦,佛陀因此与居师那迦结缘至深。在印度其他地方,也曾听过这种“佛有量应化身”的说法。这种说法认为,至今佛已经有十三个化身现世,最后一个化身也翘首可待了。所以,人们喜欢谈论谁有佛相,譬如手长过膝、面如满月等,期待亲眼见到佛的最后一个化身。不过,汉地佛教认为,佛有三种身,即法身、报身和应身。法身、报身是不生不灭的,也是世间凡人不可见的。应身即应化身,佛有无量的应化身,恒在世间,随缘而兴,化毕而灭。照此一说,佛的化身应该是无量的,此灭彼生。这两种说法之玄奥和迥异,一时难以参透。
居师那迦佛迹主要有三处:圣者殿(MATHA KUAR SHRINE)、涅槃寺(MAHANIRVANA TEMPLE)和安加罗塔(ANGARA CHAITYA)。三处佛迹之间距离不过千米,信步可抵。到了三处佛迹,可以径直往里走,不收门票。里面访客稀少,清静安详。想一想,这是有好处的,少了些商业的嘈杂气氛,多了些宗教的圣洁感。
圣者殿一目了然,所谓的“殿”,其实只是一座矮小建筑,内供奉一尊高3米的佛像,据考为公元1-2世纪时期的作品。殿前是一片砖结构的遗址,看似佛塔地基,所建年代不详。此处是佛陀最后一次说法布教的场所。佛陀在这里向众弟子说遗教经,告诫弟子们要依法精进修行。此后,佛陀入附近河中沐浴,最后进河边娑罗林里入灭。上面讲到最后一名年老弟子向佛陀求渡,理应在此处。据史书记载,此君名叫须跋陀罗,是一个婆罗门修行者。他听了佛陀最后的开示后醍醐灌顶,大彻大悟,马上皈依佛法僧。据传,佛陀涅槃后,此君努力修炼,最后成了一位阿罗汉。
涅槃寺内有一座大佛殿和一座佛塔,有几颗高大的娑罗树,挺立在大佛殿前。据传,佛陀在两株娑罗树间安铺绳床,头北面西,憩息其中,夜半时分,在禅定中安详入灭。在汉传佛教中,佛陀涅槃日取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一个重要节日。这一日期如何记传下来,如何换入中国农历,无从考证。大佛殿里有一尊巨大的镀金卧佛,用黄绸袈裟覆盖。这尊大卧佛原本地反映了佛陀入灭时“右胁著席,叠足安卧”的情景。从不同角度看,佛陀表情各异。从正面看,是宁静思索;从脚的方向看是,是安详而卧;从头顶的方向看,是面带微笑。这是最标准的佛陀涅槃像。在国内和缅甸见过几尊大卧佛,都取了这种姿式,分不出差异。佛殿旁边的佛塔称大涅槃塔,是阿育王为纪念佛陀而建,《大唐西域记》里面有记载。该塔建造于印度佛教兴盛之时,亦随着印度佛教衰败而毁,上个世纪才得以重新修复。
安加罗塔是一座佛塔,还算高大,但比起鹿野宛里的那座佛塔,显然矮小了不少。此塔建塔时间不可考,但七世纪唐僧玄奘到这里时,此塔已经存在。印度佛塔很早以前就是馒头状的半圆形坟丘,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持这一基本建筑形态。佛塔随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去印度化,演变成为美仑美奂的中国式楼阁亭台。安加罗塔的基座还算圆得规整,而上面的半圆已经变形,但不似自然坍塌过的样子。问了导游,才知道是一个名叫科利尔(CORLYL)的英国人所为。此人1876年发掘此塔,取了一些物品,重建之,草草了事,未恢复原貌。
安加罗塔是佛陀遗体荼毗 (即火化)的地方。相传,佛入灭后,遗体被供养七日,抬至城东焚化,得光辉晶莹的舍利“八斛四斗”。摩揭陀国王听说佛陀入居师那迦取涅槃,遂同周边六个位统治者前来向居师那迦王索取佛舍利。起初居师那迦王不肯,几乎大动干戈。后经大家一致同意,居师那迦一位德高望重的婆罗门德罗纳(DRONA)出面,将佛陀的残余骨烬平均分为八份,各自带回建佛塔供奉。根据一种传说,公元前3世纪初,阿育王将摩揭陀国王所造的舍利塔(即现在的菩提伽耶佛塔)掘开,取出那份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供各方建塔,每份建一塔。曾询过印度专家,他认为“佛舍利八万四千份之说”无证可考,恐系讹传。
国内主要流传“佛舍利八份之说”,而在印度“佛舍利九份之说”流传似乎更广些。据说,被推举分配佛舍利的德罗纳耍了个花招,把佛舍利放在一个瓦罐里,而瓦罐底部事先涂上了蜂蜜。居师那加王和其他七位统治者各分得一份佛舍利,他则被允许留下瓦罐作纪念。后来,他用瓦罐底粘上的佛舍利,修建了一座佛塔,叫“德罗纳佛塔”,位于现在的北方邦西湾区(SIWAN),塔下的佛舍利至今尚待发掘。
根据佛陀的遗愿,弟子们曾在居师那迦对其教法进行了四次结集,以适传承。此后,居师那迦成了佛门弟子朝拜的圣地。据史载,5世纪东晋高僧法显和7世纪唐僧玄奘都曾到此礼佛。佛陀涅槃后,佛教在印度兴盛几世纪后,逐渐走向衰落。但与此同时,佛法东渐,广为传播,自此恒在世间。涅槃之意,即不生不灭、灭迹归真,亦即永恒。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释迦牟尼消陨了,在居师那迦,这个清静、遥远的小地方;作为佛教始祖,他却永生了,传承千年不衰,蔚为大观。而居师那迦虽小,却承载着佛祖以戒为师、坚定精勤的遗教,化为永恒的圣地,千百年来为全世界广大佛教徒所向往。
在居师那迦总共逗留不到五个小时。离开的时候是晚上九点多,再回望那夜色朦胧、万籁俱静的居师那迦,回味那厚重密实的历史积淀,那传承千年、广博宏大的佛祖遗教,顿觉面对世间时空,自己如此渺小,更须努力精进。
(驻印度使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