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发表《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集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时代、战争与和平、无产阶级专政、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观点,点名批判南斯拉夫“现代修正主义”,实际上对赫鲁晓夫的某些观点进行不指名的批驳。6月,赫鲁晓夫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激烈攻击,中国共产党未向这种压力屈服。会后,苏联政府突然于7月照会中国,单方面决定立即召回在我国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这一系列蓄意恶化中苏关系的行为,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增加了当时的严重经济困难,也极大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给两国关系造成难以弥合的创伤。
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后,两党之间意识形态的争论愈演愈烈。苏共领导人、苏联报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和公开信,攻击中国共产党和其他一些党。中共中央从1963年9月到1964年7月,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的名义,相继发表总称为《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的论战》的九篇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通常简称“九评”),全面批评苏共的对外对内政策。“九评”的基本结论是:“在伟大的十月革命的故乡,在具有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历史的苏联,也发生了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篡夺党和国家领导的事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复辟的严重危险”,这是帝国主义推行“和平演变”政策的结果。“九评”指名批判了“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全面批评苏共“全民党”“全民国家”及各种内政外交政策。与此同时,苏联方面也发表了一系列论战文章。中苏论战达到高潮。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中共抱着改善关系的愿望,派周恩来赴苏参加十月革命庆祝活动。但勃列日涅夫继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声称苏联将继续坚持原来的立场。其后,还向中苏边境不断增兵,并且向邻近中国的蒙古派驻苏军。
1966年3月苏共召开二十三大,中国共产党决定不派代表出席,中苏两党关系基本中断。
赫鲁晓夫、毛泽东签订中苏友好协定
1970年代初,虽然中国继续批判苏联“
社会帝国主义
”,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的陈兵达到了1969年时的两倍,但两国关系逐渐缓和下来。在毛泽东去世后,中苏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国际上
国家利益
之间的冲突。
在美国和越南之间的战争停止后,
中南半岛
上的越南、
老挝
站在苏联一边,而中国支持
柬埔寨
。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中国和越南之间爆发中越战争。苏联谴责中国,但没有使用武力。
1979年,苏联入侵
阿富汗
,中国和美国、
巴基斯坦
联盟支持阿富汗的
伊斯兰
抵抗运动。中国和一些西方国家抵制了在
莫斯科
举办的198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1982年,
勃列日涅夫
去世前不久,在
塔什干
发表演说“
塔什干讲话
”,对中国语气友好,被认为是中苏解冻的早期讯号。在勃列日涅夫及两位继任
安德罗波夫
、
契尔年科
的葬礼上,中国都派出官方代表团与苏方接触。当时以
邓小平
为首的中共认为中苏关系正常化要苏联解决“三大障碍”:从中苏、中蒙边境撤军;从阿富汗撤军;劝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戈尔巴乔夫访华
1985年10月9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
罗马尼亚
领导人
齐奥塞斯库
,要他向新近掌权的
戈尔巴乔夫
传话,1986年邓小平在接受美国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采访时再次表明态度。随着苏军在中苏、中蒙边境的驻扎大幅减少,苏联和中国的关系大为改善。
1993年,双方基本解决边境问题,1996年中国、俄国、以及几个其他的
前苏联
共和国组成
上海合作组织
。
2008年10月14日,俄罗斯将半个
黑瞎子岛
归还中国,官方宣布两国边境问题“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