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帝国为什么输掉了日俄战争?
87 个回答


泻药,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日俄战争中的日本在某些条件上同抗美援朝时的TG是有一定相似之处的,所以具体到日俄战争的主战场东北地区南部,国力明显弱势的日本可以对俄国形成一定程度的优势。
家门口作战与万里远征
在日俄战争时,虽然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已经割占远东地区(即“外东北”)近半个世纪,看上去里旅顺、辽阳、奉天一类地方已经很近,但这一地区在沙俄时期仍然是人口稀少,开发极为有限的。在1897年沙俄的人口统计当中,乌拉尔山以东只有5758822人,其中大部分也集中在贝加尔湖以西,所以俄属远东此时根本不具备作为后勤出发基地的能力。即使以贝加尔湖沿岸的伊尔库茨克为出发点,距离日俄战争主战场仍有2000公里的距离,且俄国只能依靠比较低效的陆运维持后勤。虽然西伯利亚大铁路在1891年就开始动工,但由于西伯利亚环境恶劣一直进度缓慢,到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时贝加尔湖路段仍然没有修成,则俄国此时的后期投送能力是很不利的。此外,俄国海军主力集中在黑海和波罗的海,若投送到远东无论是走苏伊士还是好望角都耗时甚久,使得海上对比对俄国更不利。
与此相反,虽然日本离中国东北也有一定距离,不像抗美援朝时中国跨过鸭绿江就能进入朝鲜半岛北部、工业中心也位于离鸭绿江不远的沈阳一带,但这一距离远比俄国为短。以日本陆军的重要集结地点,也是日俄战争之前的甲午战争时大本营驻地广岛为例,其距沈阳只有1100多公里,一路上还可以通过海运高效抵达(日本在大部分时候有制海权),即使从东京算起也只有1500多公里,再加上朝鲜也在战争初期被日本很快控制,对于日本来讲日俄战争仍然是在离本土不远的地方作战。
这样一来,虽然战前俄国有着105万人陆军和超过60万吨的海军,看起来比35万人陆军和和26万吨海军的日本有明显优势,但具体到可用到远东的实力对比就是日本25万陆军加几乎全部海军对俄国区区10万陆军和18万吨海军而已,双方最终动员的总兵力也都是100万出头,同俄国4倍于日本的人口并不相称。总之,在远东这一特定地区,日本比起俄国反而有着局部优势。
强大盟友的坚实支持
中国在抗美援朝时和苏联缔结了同盟,苏联向志愿军提供大量武器。苏联不但向中国提供了相当于60个师的步兵装备,还有IS-2坦克、米格15喷气式飞机等先进装备,同时苏联空军和高炮部队更是进入朝鲜北部亲自参与防空,这些对中国的帮助都是不可或缺的。而日本在日俄战争当中也有盟友英国和准盟友美国的积极支持,这是日本取胜的重要因素。
1902年英国和日本正式缔结同盟条约,当时英国虽然工业规模被美国反超,但由于世界最强的皇家海军和英镑的重要金融地位,英国仍然可谓是世界头号强国。日俄战争中英国对日本的各种支持完全不在抗美援朝时苏联对中国的支持之下。英国向日本出售了6艘新式战列舰和4艘装甲巡洋舰,甚至应用了不少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英国的支持使得当时工业极为薄弱的日本获得了一支有相当实力的舰队,得以在海战中一直占据优势。
美国在日俄战争时由于对俄国在太平洋方向上扩张的担忧,也支持日本。美国同英国的大资本一同向日本提供贷款,一共5次总额1.07亿英镑(或9.27亿日元)。而日本在战争中的总花费不过18.6亿日元,从美英借的外债就占了一半,而战前日本年财政收入不过2.5亿日元而已。没有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两大国英美的支持,日本是难以承担如此巨大的战争成本的。
而1904年时虽然俄国和法国已经缔结军事同盟12年,但同盟义务也是针对德奥意三国同盟的,同日本无涉。法国也只是对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的远征提供了一定的协助而已。德国因为对英国借助日本在远东扩大影响的做法感到不安,也以反对“黄祸”为借口向俄国提供一定的协助。但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法德两国对俄国的支持都不可能达到英国支持日本的程度。
哀兵与骄兵
必须强调的是,日俄战争本质上只是新老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非正义争霸战,不但俄国,日本在日俄战争中也对中国和朝鲜人民一路烧杀抢掠,带来深重灾难,这同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有本质区别。但正如朝鲜战争双方一样,日俄战争双方也是哀兵和骄兵的战争。
由于20世纪初俄国国力比日本有明显优势,而且日本又身为亚洲人,所以战前日本备受俄国轻视,沙皇尼古拉二世就轻蔑地评价日本人为“不堪一击的猴子”。虽然俄军在日俄战争中表现也可谓“英勇”,但这终究只是战术上的“勤奋”,无法弥补俄国战略上的“懒惰”。反观日本在战争中从头到尾都态度谨慎,把对俄战争当成毫无退路的生死之战全力以赴。在对马海战前夕的口号也仍然是“皇国兴废在此一战,望各位奋勇努力!”。这也正如抗美援朝时志愿军以“保家卫国”的心态去迎战只想“回家过圣诞节”的美军一样,双方完全不同的心态也使得俄国最终输掉了日俄战争。
当然,日本虽然在海上因为种种原因打出了世界闻名的大胜,在陆地上进展就差得多。在俄军撤离奉天,后退到四平防御的时候,前来追击的日军也只是勉强追击到铁岭一带就因为后勤不济而无法往前推进。最终虽然俄国因为革命选择退出战争,但国力透支的日本也无法扩大战争成果了,最终的《朴茨茅斯和约》当中日本只是获得了在南满地区的势力范围,也没有得到甲午战争一般的巨额赔款,整场日俄战争终归只是在强大盟友支持下以举国之力打出的有限胜利(当然抗美援朝某种程度上也是)。
推荐看【坂上之云】哦O(∩_∩)O~
也是因为看了没多久看到这个问题才想总结一下啦,很多摘自豆瓣评论,文库与俄罗斯国情网等。
大背景:
西方主流社会对于发生巨大变革的日本社会产生了多种不同看法。欧美负责对日关系的官员对于明治维新的态度总的来说是积极的,但是西方大众,无论是贵族富豪或是平民百姓,则更多的是持歧视的看法。当时在西方社会首次出现了日本猴子之歧视称呼,这一方面是取笑日本人身为黄种人所拥有的面部特征,另一方面则是戏虐日本人像猴子一样学习“人类”(即西方人)的一举一动。但日本人并未动摇,反而更加卖力的去模仿,因为这关乎了他们民族之存亡。
这些大众舆论虽然不足以造成俄国失败的事实,但反观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果,二者之间就为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跨度,并且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人。
日本方面:
1、战略眼光:俄国屯兵中国东北不肯撤军,立刻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警觉,当日本政府察觉到俄国有控制朝鲜半岛的企图时,便有武力解决的倾向并且是正确的。(首相伊藤博文还有与俄国交好的倾向的,但首相实际并不控制着军权)
2、强化外交:着重点便是日英同盟的建立,那时英国毕竟还是真正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的言行举止,舆论造势足可以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变化。
3、武士道精神与优秀指挥官:像乃木,儿玉,东乡平八郎,秋山真之等,例如东乡平八郎深谙国际法,这在甲午中日海战里有体现。
4、明治维新的成果。
5、先天地理条件:前线相对于日本仅仅是日本海环渤海一带,而俄国则穿越长长的西西伯利亚平原。
6、犹太人(犹太银行家)的支持,由于沙俄对犹太人的迫害导致犹太人对日本的支持,
俄国方面:
1、碍于俄法同盟的约定,法国并不希望俄国把主要军事力量投入远东,以免削弱俄法同盟在欧洲对付德国的实力,因此对俄国远东政策的支持有一定程度的保留。
2、在俄国内部,以沙皇为首的统治集团,在对日战争问题上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存在两派主张。且政府腐败,小人得势。过于自信导致战前准备不足。
3、补给线太长,将帅无能,军队腐败非常,士兵大多是西伯利亚的猎人和农夫,虽然很勇猛,但没经过系统的训练,上层机构包括沙皇都过于轻视日本,觉悟上没有日本高。
4、指挥上有问题,在旅顺争夺战中福克师在狼山处阻击日军,半天后,他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下令侧退,俄军开始撤进要塞。甚至连日本人也没有估计到俄军如此之快就放弃旅顺外围最后一道天然屏障——狼山。
5、麻痹大意,轻敌,上层机构包括沙皇都过于轻视日本,在日军偷袭旅顺前,俄军情报机构通过破译日军外交密电已得知日本即将采取军事行动,但俄政府并未立即采取措施,俄远东军未接到战备命令。
6、情报工作的重视度不够,俄军的电码破译等方面占据上风,但是因为战前轻视东方人,所以并未对日本进行有效的情报采集工作。日本却向满洲的俄军后方派遣了大量间谍和破坏人员。后来俄军招募的劳工中,竟有3%是日本的特务。
7、中国的立场,甲午中日战争后,俄国曾想拉拢中国一起对付日本,但是俄国在1900年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屠杀惨案和强占满洲等事件。这使国人恨俄国甚于他国,社会上兴起了仇俄思想,并影响了很多人。 1902年初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学习日本模式,推行新政。日本便向中国派遣大量教官,争取中国人的民心。战前,日本向袁世凯做了意向性报告,要求中方不要参战。(袁世凯很敬佩秋山好古的为人)因此,软弱的清政府持中立态度,1904年2月12日,清政府无耻宣布“局外中立”,划辽河以东地区为日俄两军“交战区”,并严令地方军政长官对人民群众“加意严防”,“切实弹压”。
8、封建的君主专制。
国际方面:
各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问题上形成两大集团:一个是英日同盟,以美国为后盾;另一个是法俄同盟。德国在欧洲反对法国,在远东则支持俄国。至此,日俄战争的国际条件形成。
因此日俄战争俄国的失利也就不足为奇了,当年明月说“后悔和如果这两个词在历史中从来就没有市场。”我们再怎么评说也改变不了事实,一如甲午海战。。
历史也有它自身的规律,或是必然,或是巧合,但你相信的,便是命中注定的,这是命数,只是出现在悄无声息中的一念之间,已错失良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