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帝国为什么输掉了日俄战争?

俄国国力和日本相比占优,又经营满洲多年,西伯利亚铁路可从大后方运送兵员物资,旅大军港进可攻退可守。海战有一定偶然性,为什么拼消耗的陆战也败了?
关注者
692
被浏览
943,288

87 个回答

推荐看【坂上之云】哦O(∩_∩)O~

也是因为看了没多久看到这个问题才想总结一下啦,很多摘自豆瓣评论,文库与俄罗斯国情网等。

大背景:

西方主流社会对于发生巨大变革的日本社会产生了多种不同看法。欧美负责对日关系的官员对于明治维新的态度总的来说是积极的,但是西方大众,无论是贵族富豪或是平民百姓,则更多的是持歧视的看法。当时在西方社会首次出现了日本猴子之歧视称呼,这一方面是取笑日本人身为黄种人所拥有的面部特征,另一方面则是戏虐日本人像猴子一样学习“人类”(即西方人)的一举一动。但日本人并未动摇,反而更加卖力的去模仿,因为这关乎了他们民族之存亡。

这些大众舆论虽然不足以造成俄国失败的事实,但反观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果,二者之间就为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跨度,并且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人。

日本方面:

1、战略眼光:俄国屯兵中国东北不肯撤军,立刻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警觉,当日本政府察觉到俄国有控制朝鲜半岛的企图时,便有武力解决的倾向并且是正确的。(首相伊藤博文还有与俄国交好的倾向的,但首相实际并不控制着军权)

2、强化外交:着重点便是日英同盟的建立,那时英国毕竟还是真正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的言行举止,舆论造势足可以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变化。

3、武士道精神与优秀指挥官:像乃木,儿玉,东乡平八郎,秋山真之等,例如东乡平八郎深谙国际法,这在甲午中日海战里有体现。

4、明治维新的成果。

5、先天地理条件:前线相对于日本仅仅是日本海环渤海一带,而俄国则穿越长长的西西伯利亚平原。

6、犹太人(犹太银行家)的支持,由于沙俄对犹太人的迫害导致犹太人对日本的支持,

俄国方面:

1、碍于俄法同盟的约定,法国并不希望俄国把主要军事力量投入远东,以免削弱俄法同盟在欧洲对付德国的实力,因此对俄国远东政策的支持有一定程度的保留。

2、在俄国内部,以沙皇为首的统治集团,在对日战争问题上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存在两派主张。且政府腐败,小人得势。过于自信导致战前准备不足。

3、补给线太长,将帅无能,军队腐败非常,士兵大多是西伯利亚的猎人和农夫,虽然很勇猛,但没经过系统的训练,上层机构包括沙皇都过于轻视日本,觉悟上没有日本高。

4、指挥上有问题,在旅顺争夺战中福克师在狼山处阻击日军,半天后,他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下令侧退,俄军开始撤进要塞。甚至连日本人也没有估计到俄军如此之快就放弃旅顺外围最后一道天然屏障——狼山。

5、麻痹大意,轻敌,上层机构包括沙皇都过于轻视日本,在日军偷袭旅顺前,俄军情报机构通过破译日军外交密电已得知日本即将采取军事行动,但俄政府并未立即采取措施,俄远东军未接到战备命令。

6、情报工作的重视度不够,俄军的电码破译等方面占据上风,但是因为战前轻视东方人,所以并未对日本进行有效的情报采集工作。日本却向满洲的俄军后方派遣了大量间谍和破坏人员。后来俄军招募的劳工中,竟有3%是日本的特务。

7、中国的立场,甲午中日战争后,俄国曾想拉拢中国一起对付日本,但是俄国在1900年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屠杀惨案和强占满洲等事件。这使国人恨俄国甚于他国,社会上兴起了仇俄思想,并影响了很多人。 1902年初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学习日本模式,推行新政。日本便向中国派遣大量教官,争取中国人的民心。战前,日本向袁世凯做了意向性报告,要求中方不要参战。(袁世凯很敬佩秋山好古的为人)因此,软弱的清政府持中立态度,1904年2月12日,清政府无耻宣布“局外中立”,划辽河以东地区为日俄两军“交战区”,并严令地方军政长官对人民群众“加意严防”,“切实弹压”。

8、封建的君主专制。

国际方面:

各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问题上形成两大集团:一个是英日同盟,以美国为后盾;另一个是法俄同盟。德国在欧洲反对法国,在远东则支持俄国。至此,日俄战争的国际条件形成。


因此日俄战争俄国的失利也就不足为奇了,当年明月说“后悔和如果这两个词在历史中从来就没有市场。”我们再怎么评说也改变不了事实,一如甲午海战。。

历史也有它自身的规律,或是必然,或是巧合,但你相信的,便是命中注定的,这是命数,只是出现在悄无声息中的一念之间,已错失良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