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从武汉会战以后,湖南长达七年时间处在了日军炮火之下。从1938年11月到1945年抗战胜利,日军先后在湖南投入兵力45万。在中国抗日战场上,湖南全省对日战争的规模,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在全国首屈一指。
而在湖南全省中,战争造成的损失衡阳更是湖湘之最。日军为了摧毁这座中国抗战之城,进行了狂轰滥炸,造成衡阳十室九空,“要想在这个曾经有过16万人口的城里寻一处未经摧残的东西,实在难乎其难。”
战争在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同时,湖南的农业人口严重缺乏、耕牛损失严重、耕地大量荒废。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到1945年春夏的时候,湖南全省大部分地区连续近两个月没有下雨,造成了土地龟裂,衡阳更是颗粒无数,老百姓只能靠树皮草根泥土充饥。
在当时衡阳周边的乡镇的饥饿百姓,全部涌向衡阳城中。整个衡阳城内到处都是饿得奄奄一息的灾民。根据1946年5月15日,重庆《大公报》的报道“(衡阳)灾民聚集,其中难童六千余人多露宿街头,根本无法讲求卫生,致痢疟流行。小孩病毙路侧者日有数起。时届夏令,目前医药两缺,疫情猖獗,至堪忧虑,急待救济。”
在这样的情况下,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成立了湖南分署,专门针对受灾百姓发放国际救援物资。但就是这些救命的米粮在运输过程中也要遭到经办人的克扣提留。在1946年7月26日《中央日报》的报道中就提到在“发放元贞、亨利两乡的面粉,24吨中,经手人竟得29袋。”而且在运输过程中,小麦和面粉都遭到打湿浸泡,等到了灾民手中,“霉烂得只够喂着畜牲。”在当时衡阳每天都在几十几十的饿死人,但堆积在衡阳仓库中的救济物资却在发霉。
当时衡阳一些家境丰实的人家,每天都会煮几升稀饭,分发跟灾民。不过在当时对于尚能挨上一会的饥民,这些人家大多任由他们叫喊,直到“非赈不生”的时候,才吩咐下人进行分发。
在1946年7月22日上海《时事新报》上有这样一段报道,记者在衡阳江东岸的一个公馆,看到一个刚刚放学的富人子弟,眼看着一名饿得闭目垂头,奄奄一息的小朋友,坐在他家门前。他赶紧让家里的下人给他盛了一碗饭来放在小朋友的面前。但是一转眼的时间,就给另一个身体强壮一些的饥民抢走了。不过这名富人子弟,并没有嫌麻烦和肮脏,又进屋盛了一碗饭出来,亲自喂给小朋友吃。
在饥荒之下的衡阳街头,“物资在等待领取,饥民在等待救济,饥病交加的人在等待死,死在街头的人在等待埋......一切在等待,等待复等待。”
原创
|
2019-06-10 10:53:47
阅读
19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