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赞比亚是非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是WTO、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的成员国,农业投资条件成熟,潜力巨大。目前,赞比亚全国有4320万hm2土地适宜耕种,大部分地区土地肥沃,适于大面积种植多种农作物。目前在中高产可耕地中已耕种602万hm2,仅占可耕地的14%。赞比亚仅依靠自身发展农业的难度较大,国内农产品短缺,周边8国也存在农产品严重短缺现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和供应水平明显不足,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滞后,农业投资资金缺乏。赞比亚政府非常重视外资的作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国外资本投资其农业。当前,包括欧、美、印、巴在内的许多国家正抓紧推进在赞比亚的农业开发合作,赞比亚是“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重要非洲国家,中国与赞比亚开展农业合作应抓住机遇,尽早部署实施。
2. 赞比亚农业资源基础
2.1 地形地貌
全境按地貌分为五个区:东北部东非大裂谷区,北部加丹加高原区,西南部卡拉哈里盆地区,东南部卢安瓜—马拉维高原区和中部卢安瓜河盆地区。
2.2
气候资源及区划
赞比亚属热带性气候,因位于海拔1000-1300米的台地,湿度低,比起其他热带非洲国家气温较为凉爽。当地分干冷季、干热季、湿热季三个季节,全国年平均雨量为1270毫米,首都卢萨卡为760毫米左右。
2.3 水资源
赞比亚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赞比西河(Zambezi River),河上有著名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Mosi-oa-Tunya Falls),又称维多利亚大瀑布(Victoria Falls),是世界第二大瀑布。另外还有刚果河(Congo River)、卡富埃河(Kafue River)、卢安瓜河(Luangwa River)、卢阿普拉河(Luapula River)等。主要湖泊有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姆韦鲁湖(Lake Mweru)、班韦乌卢湖(Lake Bangwelu)等。
2.4
森林、草地资源
赞比亚森林资源丰富,在75万平方公里国土中,约有65.9%左右(2013年)被森林覆盖。植被类型有3种:郁闭林、稀疏草原林和草地。郁闭林面积很小,仅占国土总面积6.5%;稀疏草原林是赞比亚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占国土面积的71%。近年来,赞比亚的森林资源正急剧减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增长较快,而就业和社会保障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导致很多人毁林种田,以求生存。二是现行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使森林资源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三是赞比亚约97%的人口仍以燃料为主要生活能源,而且木炭等燃料还在炼铜工业中广泛应用,致使每年因燃料及农业需要造成的毁林达30万hm2。四是木材出口政策也导致了毁林的加快。
2.5 渔业资源
赞比亚是内陆国家,渔业资源主要是沿河流分布,以淡水渔业为主。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赞比西河、卡富埃河、卢安普拉河、卢安瓜河,以及坦噶尼喀湖、姆韦鲁湖、班韦乌卢湖、卡里巴湖等周围。
3. 赞比亚农业发展概况
3.1 种植业
赞比亚粮食作物种植主要是谷物和薯类,谷物包括玉米、小麦、高粱、小米、稻谷等,其中以玉米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最高,是赞比亚人的主要作物和主要食品,占总消费食品的40%。薯类主要包括木薯、马铃薯和甘薯,其中又以木薯为重,赞比亚木薯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呈现上升趋势,2000年之后,上升趋势放缓。
赞比亚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烟草、油料作物、甘蔗等。赞比亚大豆种植范围广,质量优良,但产量远不能满足国内食用油加工的需求,造成赞比亚70%左右的食用油依靠进口,同时,花生、向日葵也是赞比亚油料作物的辅助作物。赞比亚棉花品质较高,经济效益明显,近年来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稳步提高。赞比亚蔗糖质量好,享有较好声誉,有较强的竞争力,发展空间较大
[1]
。近年赞比亚扩大了腰果、柑橘、草莓、香蕉、菠萝和芒果等果类种植,并开发大面积花卉和蔬菜种植,用于出口创汇。
3.2 畜牧业
赞比亚畜牧业历史悠久,牲畜种类主要有牛、猪、家禽、绵羊和山羊等。在赞比亚的文化中,牛是地位的象征、财富的标志,较少投入市场,赞比亚试图通过开辟养牛专区来促进养牛业的发展,但仍是生产粗放,管理落后,牛的存栏量2010年以后有所提升,2013年超过400万头,但仍低于非洲平均水平。猪的存栏量增长缓慢,从1995年之后基本保持在年存栏量30万头左右,2007年后缓慢增长,2012年超过100万头,占非洲国家总存量的3%。
3.3 渔业
赞比亚全国共有6000多小规模养殖渔民和13000多个池塘,主要分布在东部、西北部、北部和卢阿普拉省。在铜带、卢萨卡和南部省的铁路沿线还活跃着15个大型商业化养殖场,政府和私营部门在推广方面的共同努力使水产养殖在全国九个省份均得到发展,使赞比亚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水产养殖主要生产国,主要养殖品种平均总产量在8000-10000t/年之间波动。
3.4 农产品市场、贸易及制度
赞比亚大部分粮食可以自由贸易。农场、农民生产的粮食可以自由到市场交易,价格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浮动。白玉米是赞比亚的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受国家调控,农户的粮食可以通过贸易商人收购卖给工厂进行加工或者出口。赞比亚粮食署每年也收购一部分粮食。
作为内陆国,赞比亚农产品出口成本高、规模小;而且国内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低、市场容量小,缺乏有效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同时,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也使得农业投资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赞比亚的主要国际贸易伙伴是欧盟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具有比较优势、出口竞争力强的农产品有:棉花、食糖、烟草、蔬菜、花卉等。
4. 赞比亚农业规划的重点领域、执行现状与问题
4.1 现行主要规划农业领域发展重点
4.1.1 《2030年远景规划》
赞比亚政府到2030年的农业发展愿景为:形成一个有效的、完全竞争的、可持续并以出口为导向的农业市场,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增加农业领域收入。具体目标为:(1)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耕种土地面积;(2)增加农副产品出口;(3)保护农业资源;(4)耕种土地面积增加至90万hm2;(5)灌溉土地面积增加至40万hm2;(6)增加并利用农业机械、拖拉机等机械设备;(7)增加牲畜头数至60万头;(8)增加鱼类产量至30万公t。
4.1.2
《
2004-2015
年赞比亚农业发展政策》
赞比亚政府到2015年的农业发展愿景为:(1)通过增加农业产出,改善农业管理及相关资源利用水平,为赞比亚提供食物安全保障;(2)促进农业商业化进程;(3)利用赞比亚农业比较优势,形成一个有竞争力及完全有效的农产品市场;(4)发展与农业工业化及农产品加工有关的多样化农业经济;(5)推动对高竞争性及商业化农业合作组织的准入;(6)在合理、可持续使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促进农业收入增长及就业率的提高。
拟重点提高以下农产品产量及生产率:(1)粮食方面:玉米、木薯、高粱、小米、西红柿、豆类、落花生等;(2)当地特色蔬菜和水果;(3)高附加值的农作物:棉花、烟草、花生、辣椒、腰果、大豆、芝麻、万寿菊、香草、咖啡、茶、糖产品等;(4)大型的花艺及园林农产品出口也将得到鼓励。
具体措施包括:(1)扩大耕地面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到2015年,计划耕地面积将达到90万hm2,同时通过各种技术研发支持提高农产品生产率;(2)更好的保护耕地,2015年,政府计划将耕作粮食损失率将从目前30%降低至10%左右;(3)在畜牧领域,通过疫苗接种及建立动物疾病免疫区等方式控制牲畜疾病;增加牲畜头数、生产力以及加强对畜牧产品市场的管理;(4)渔业方面,协调促进以社区为基础的对自然渔业资源捕捞进行管理;加强渔业养殖场的发展,增加鱼苗;引进更好的加工处理设备并改善渔产品分销网络。
4.1.3
《
2011-2015
第六个五年国家发展规划》
到2015年农业发展愿景为: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率,力争使其农业占GDP比重达到20%。在粮食领域,规划期内主要目标包括:(1)实现国家粮食安全;(2)加强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管理,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及生产率的同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促进一个竞争、有效、透明的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在畜牧及渔业方面,主要目标包括:(1)增加牲畜产量;(2)拓展畜牧产品国内及国际市场的准入;(3)合理捕捞,增加鱼类产量,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4)促进渔业产品贸易并加强市场建设;(5)为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及产量的提高提供相应的技术、信息支持。
规划措施包括:(1)在农产品方面,重点发展农田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及应用,促进粮食种子多样化。政府将通过对话交流活动、农林间作等方式,控制粮食作物疾病;(2)在畜牧业领域,增加牲畜头数,进行疫苗接种并积极建立疾病免疫区,控制牲畜疾病,发展畜牧产品加工处理能力,并通过公私合营等方式,促进畜牧产品加工领域发展并加强相应的市场建设;(3)在渔业方面,重点鼓励并发展水产养殖,加强渔业技术研究及市场建设,吸引外来投资;(4)发展农产业加工处理技术、促进赞比亚农产品打入国内、地区及国际市场。
4.2
规划执行情况
在2006-2010年第五个五年国家发展规划期间,赞比亚农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尤其在2009年、2010年取得了粮食大丰收。但赞比亚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且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赞比亚2008、2009年及2010年,农业领域分别增长了1.9%、7.1%及7.6%,近年来农业产值及占GDP的比重如表1所示。
表1 赞比亚农业产值(单位:十亿美元)
在2006-2010五年规划期内,赞比亚主要粮食作物均取得了较大的增长,木薯、玉米从2005年的105.6万t、83.5万t分别增长至2010年118万t及279.5万t。这主要得益于粮食种植面积及单位面积粮食产出的增长。此外,政府设立了包括农民支持计划(Famer Input Support Program)在内的各种惠农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
赞比亚政府在2006-2010年五年规划期内对主要牲畜进行了免疫接种,设立了牲畜疾病防疫区、定点圈养牲畜以及飞机消毒等方式,有效控制了大规模牲畜疾病扩撒。疾病发生率从2007年的43.1%大幅下降到了2009年的2.8%。为了促进畜牧产品的产业化,赞比亚专门设立了涵盖铜带省、中央省及卢萨卡地区的大型牲畜疾病防疫区。此外,规划期内赞比亚小型奶牛场也得到了大规模发展。
赞比亚自然鱼类(非养殖)产量从2005年的65927t大幅增长至2009年的84716t,卡彭塔鱼类也从2005年6251t增长到2009年的8554t,增长了25.7%。水产养殖鱼产量同样也取得了大幅增长。2010年后,进入赞比亚第六个五年规划期,但受到领导人更换、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许多内容目前进展缓慢。
4.3
存在的问题
尽管赞比亚农业在2006-2010五年规划期内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离规划目标仍存在相当差距。主要问题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领导人更替过渡期影响了规划实施的进度。新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变化对原有规划实施的思路、计划、行动安排及进度都有一定影响,对一些投资计划安排造成了延迟;二是2011年赞比亚政府落实规划投入不足。2011年,虽然预算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全年财政收入高于预算数,但财政支出压力较大,大选经费支出较高,玉米和化肥采购增加等因素造成总赤字高于预算。三是吸引外资缺乏激励政策措施。赞比亚政府十分重视私营资本和外资的作用,但在投资优惠政策方面相对于大选前并没有明显改观。四是行政效率低下和腐败问题仍然严重。
农业产业来看,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依然在制约着赞比亚新时期规划的实施:
一是缺乏足够的农业生产资料。赞比亚国内农药、化肥等农资企业较少,绝大部分依赖进口,价格高昂,小型农户基本上不使用肥料和农药,制约着赞比亚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匮乏。缺少大规模发展农业的水利、灌溉、仓储、物流、电力供应等农业基础设施,农业领域投资严重不足。三是赞比亚农产品流通体系发育不全。赞比亚属于内陆国家,交通运输业发展不足,赞比亚农产品物流支持系统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缺陷严重制约了其农业发展。四是缺乏有效的农产品市场。赞比亚人口约1300万,大多数居住在偏远农村地区,国内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低、市场容量小,而作为内陆国,赞比亚农产品出口又受到物流渠道的限制,成本高、规模小,农产品市场缺乏。五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及劳动力素质不足。赞比亚全国农业技术人员太少,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同时农业技术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无法提供高水平的农业技术服务。
5. 中国与赞比亚农业合作必要性、优劣势
5.1
优势
5.1.1
政府支持
赞比亚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将之作为与采矿业、旅游业并列的重点发展行业,政府对农业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同时也十分重视外资的作用,欢迎和鼓励外资投资农业领域。赞比亚政府致力于寻求融资和加快仓储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外国投资创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赞比亚政府2011年1月签署非洲农业发展综合计划协议,决定今后每年至少将国家预算的10%用于投资农业。赞比亚成为自2003年该计划在非洲联盟首脑会议上制订以来,做出该承诺的第二十四个非洲国家。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支持赞比亚农业的发展,近年来,中赞之间签有双边贸易、鼓励和保护投资以及多个经济技术合作协定,政治互信度不断增强,高层往来密切,推动了中赞在各个领域合作上的进一步发展
[2]
。
5.1.2
适宜的生产条件
赞比亚有大量的可开发耕地,土壤类型多样,地区差异明显,为多种农业作物的种植及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赞比亚气温条件较好,水利资源丰富,地表水占南部非洲地表水储量的25%,地下水则占南部非洲储量的45%,在灌溉设施的辅助下,一年的复种指数都能达到2.5以上。劳动力充裕、成本较低,适合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
5.1.3
国内外广阔的市场
赞比亚农产品主要的出口国以周边的马拉维、南非、肯尼亚等为主,同时对其原宗主国英国的出口占的比重也很多。由于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无价格管制,无外汇管制,绝大部分产品进出口无管制,赞比亚拥有国内外广阔的市场。
5.2
劣势
5.2.1 目标国
国内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赞比亚政府行政审批仍显繁琐,行政效率较低。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较小,但社会经济发展对公路、铁路、机场、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农业、住房、医疗等民生工程的建设要求十分迫切。
5.2.2 目标国
金融外汇制度
风险
赞比亚于1993年1月取消外汇管制,资本项目和现金项目项下的货币都可自由兑换,赞比亚银行不干预,汇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赞比亚本国货币克瓦查汇率主要受市场的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当地货币汇率波动较大,汇兑风险较高。
5.2.3 目标国
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赞比亚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道路交通、电力、通讯设施发展落后,综合生产力较低。农业基础设施缺乏,部分地区在旱季缺水较为严重,需要依靠地下水灌溉。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运输成本很高。
5.2.4 目标国
劳工素质有待提高
赞比亚劳工素质不高,绝大部分的工人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和技能培训。除少数城市的劳工外,绝大部分工人不会讲英语,存在语言沟通障碍。
6. 中国与赞比亚农业合作现状及经验教训
6.1 中国对赞比亚的农业援助现状
1967年以来,中国承担了坦赞铁路、公路、玉米面厂、纺织厂、打井供水、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60多个项目的援建,其中,坦赞铁路是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为赞比亚农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002年,中国政府向赞比亚无偿提供4500t玉米紧急援助,帮助赞比亚缓解粮食危机。2009年1月10日,中赞双方签署了5个中国援助赞比亚的协议,涉及粮仓等援助项目,中国还将提供160万人民币用于向赞方提供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援助。
2006年,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援非8项举措,帮助赞比亚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目前示范中心已完成技术合作期工作,在宣传展示、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人员培训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为促进赞比亚粮食增产、改进农业技术、提升粮食安全水平,推动中赞两国在农业、教育及贸易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6.2 中国对赞比亚的农业投资现状
中国对赞比亚投资最近几年呈现较大幅度增长,中国在赞比亚投资存量位列中国对非洲投资的第二位。目前,中国在赞比亚农业投资主要领域是粮食、棉花收购加工、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特点如下:一是规模不大,数量逐年增加。占地规模最大的不过4000hm2,最小的只有十几公顷。二是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但投资明显不足。除个别采用现代化灌溉设备和饲喂设施外,大多还是传统设备,不能完全做到旱涝保收。三是总体经营情况良好,前景乐观。多数企业可以盈利,利润率在30%左右。四是民营资本进入较快,经营向多样化发展。近几年新增中资农业企业主要是民营资本投资。中国农垦企业进入赞比亚投资农业开发较早,已有近20年历史。农垦企业绝大部分能实现盈利,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也为当地农民示范了较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多次受到当地政府和中国驻赞比亚使馆好评
[3]
。
6.3中国对赞比亚农业援助经验与不足
6.3.1 经验
中国的对包括赞比亚在内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援助一直坚持不干涉受援国的内政的原则,实际上探索了通过尊重国家主权的形式从而使受援国既能获得他们发展所需要的援助又能在不受干扰的条件下发展自己的道路。这种不仅授人以“鱼”,更重视授人以“渔”的援助方式,为中国和非洲构建平等的伙伴关系提供了经验。
6.3.2 不足
中国对外援助的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改善。发达国家负责援外工作有国家级的专门机构,但中国的对外援助是由各部门分工负责,在外主要靠我驻外使馆经商处。对援外项目的专业管理力不从心,援助项目的实际效果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来进行评估,更缺乏专业的评估机构进行综合监测评估,这直接降低了援助本身应有的社会经济综合效应。
发达国家对非的援助一般都以促进投资贸易为目的。比如,日本对赞比亚的公路建设援助,有效促进了日本二手汽车进入赞比亚市场。中国的对外援助受到历史的影响,还主要是为了促进双边的政治融洽和外交关系。巩固和强化经贸投资关系有时能够更加有效促进政治外交关系的稳定。此外,中国每年对非援助数额巨大,如能探索出有效的“援助促开发”模式,预期将会对中国对外投资合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7. 中赞农业合作的政策建议
7.1 围绕赞比亚本国主要需求开展农业合作
一是要围绕赞比亚政府实施《第六个国家发展规划》的发展重点。实现与赞比亚农业发展规划和赞比亚政府落实规划的基础投资相结合,防范过渡偏离赞比亚已有发展规划而降低对方合作兴趣,以及不注重充分利用赞比亚政府便利条件而增加项目前提投入成本。二是要针对能提升赞比亚粮食安全、农业发展、农产品出口创汇水平,且能体现中国农业企业优势、对保障中国及区域农产品供给安全有较强促进作用的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三是要选择能形成产业链条,且能与非洲其他国家农产品市场对接联动的合作领域。
7.2 延伸中赞农业投资合作产业链
中赞农业投资合作重点产品包括以玉米、大豆、小麦为主的粮食作物和以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等。赞比亚农产品加工、物流基础设施较差,可考虑在大城市和主产区以新建、收购或参股的方式建立粮油加工厂,推进赞比亚粮食加工业发展,主要加工领域为大豆榨油、玉米小麦面粉加工、生物能源、饲料加工等;在棉花主产区东方省通过新建、收购或参股纺纱厂、榨油厂等方式延伸棉花产业链条,努力将赞比亚建设成为中国棉花的重要来源地。同时,考虑在重点种植区开展集包装、装卸、搬运、仓储为一体的设施体系。
7.3 鼓励农业项目组成联合体抱团“走出去”
从国际上综合实力非常雄厚的国外农业企业进行境外资源开发的经验来看,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配合是非常关键的。中国进行对外农业投资合作业务形成竞争优势也必须借助产业联合体来实现,注重产业链的整合。联合体的形式可以是国有企业之间的,也可以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还可以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政府可以通过信用平台、投资平台对有关的对外农业投资合作项目进行支持,联合体中的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走出去”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才能保证项目的可持续运行。
7.4 强化政府宏观指导和公共服务
强化政府宏观指导和服务功能,结合中国政治、经济和外交需要,统筹国家利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中赞农业投资合作项目纳入双边合作协议及合作框架,针对中赞农业合作制定科学的宏观发展指导意见
[4]
。建立政府、金融机构、驻外机构、企业间的境外农业投资合作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驻赞比亚使领馆作用,增派专门负责对外农业投资合作人员,全面收集并及时发布国家资源条件信息、投资政策与环境信息、市场需求信息。组织力量深入开展境外农业投资合作相关研究,积极探索境外农业投资合作发展新模式,及时制定公布国别产业指导目录。
姜 晔 陈瑞剑 祝自冬 发表于《世界农业》
-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