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宫

[tài qīng gōng]
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
展开 7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太清宫,位于河南省 周口 鹿邑县 太清宫镇,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
太清宫从东汉开始,经唐、宋、金、元,都是皇帝赐修或颁旨保护。 [3] 其前身是东汉 延熹 八年(西元165年)创建的老子庙,唐高祖 李渊 将其按祖庭的规制扩建为 太庙 [3] 建起 宫阙 殿宇; 唐玄宗 开元三十年(742年)正式改称“太清宫”。宋真宗 赵恒 重建太清宫和洞霄宫,规模达到历史上的鼎盛。 [3] 自靖康之乱后,太清宫屡遭破坏,后又数度廛修,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所建。
鹿邑县是道教鼻祖老子出生弘道之地,太清宫是世界第一座正史记载官方修建祀老尊道的宫庙,为道教各大宗派共尊的宗主 祖庭 [1]
1986年太清宫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
中文名
太清宫
位    置
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
地    位
老子诞生地、道教圣地
景区级别
AAAA级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河南周口
门票价格
60.00元
开放时间
08:00~17:00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建制沿革

播报
编辑

宫名考义

太清,道家谓天道,亦谓天空,传为神仙居住,道教常用以名其宫观。太清宫——老子诞生地,自汉代至今,屡毁屡建,延续千年。这个神圣的地方弥漫着古拙之风,散发着浩然之气,闪耀着智慧之光,已成为朝圣之地。 [6]

宫观前身

据《 后汉书 》和《 鹿邑县志 》记载,太清宫的前身是老子庙,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当时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 水经注 》载涡水又北,适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 汉桓帝 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肃是也。
太清宫

唐朝扩建

唐朝时期,唐高祖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 将太清宫按祖庭的规制在汉代、隋代已有的老子庙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即位后,李渊颁诏扩建祖庭,“特起宫阙如帝者居”,以老子庙为太庙,鹿邑老子庙建设比肩皇宫。 [3]
唐太宗李世民两次下诏扩修鹿邑老子庙。 [3]
唐高宗 李治 于乾封元年(666年)幸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称紫极宫。
武后 武则天 于光宅元年(684年)追封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李母庙为洞霄宫,俗称后宫,其规模相当宏大。
唐玄宗 李隆基 曾两度亲谒老子庙,为老子上尊号“大圣祖高上金阙天皇大帝”,改庙名为太清宫,又亲手为五千言《道德经》作注,刻石立于太清宫,该碑犹存,和太清宫及其所余历代碑刻一起。有唐一代,皇室常驻五百军士镇守太清宫。 唐玄宗时期的鹿邑玄元庙屋宇达700余间,规模宏大。 [3]
唐末黄巢起义,太清宫毁于兵事。
太清宫三清殿

后世沿用

宋帝好道,宋真宗 赵恒 ,拨国库银重建太清宫、洞宵二宫,规模比唐时有加。宋 大中祥符 七年(1014年)宋真宗亲率群臣朝拜太清宫,册封 老子 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立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会真桥记等碑刻,保存完好。在这期间,太清宫盛极,来往不绝的不仅有达官贵人,骚人墨客也常来此流连驻足。
靖康之乱 给太清宫带来了灭顶之灾,很多建筑都毁于兵火。
到了金代得以重修,但已元气大伤。
元朝统一后,重视道教,朝廷颁布保护太清宫的令旨,明确规定太清宫、洞霄宫予以保护,规定在太清宫方圆四十里内的土地、树木及一切财产属太清宫所有,碑刻今存。当时规模尚十分可观,然与唐宋盛时相比,仅存“十一于千百也”。
元代末年,太清宫一带屡患水灾,大部分建筑被毁。
直至清康熙年间,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极殿,但规模已远不如昔日。
1986年,太清宫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考古专家在太清宫发掘出一处含 龙山文化遗址 西周墓葬 东周 夯土基址和大型马坑、唐宋建筑基址、碑刻及明清建筑的大型文物古迹群,被评为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2001年,太清宫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胡耀邦、张爱萍、杨得志、朱镕基、国务院温家宝总理、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也先后游览了这块圣地。

文物遗存

播报
编辑
太清宫保存了众多的老子文化遗迹,分为前宫区和后宫区。前宫以太极殿为中心,主要祭祀老子;后宫又叫洞霄宫,是祭祀老子母亲的地方。现存太极殿、圣母殿、娃娃殿、阴阳柏、九龙井、望月井、灵溪池、赶山鞭、唐《道德经》注碑、唐玉真公主碑、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宋先天太后之赞碑、金续修太清宫记碑、元执照碑、元圣旨碑、元海都太子令旨碑、清重修太极殿碑、老子诞生处碑、石棺等。 [6]

太极殿

太极殿作为太清宫的中心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5] 。太极殿建于民国初年,是汉、唐、宋、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材料构筑成的混合性建筑,部分檩条上的“明万历七年”的字样仍清晰可辨,所以整个太极殿可以形象地概括为汉唐础、宋拱、明檩条。一次次战争、灾祸把辉煌盛大的太清宫破坏焚毁,留下了那些搬不走、烧不毁的石雕磉石(柱础石)和豪华沉重的建筑构件。在下一个朝代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时,都会留用一两块上次修建宫殿时的磉石,作为前一朝代的时代精髓保留其中,成为永世不可泯灭的历史见证。 [6]

历代碑刻

太清宫的碑刻,上至汉魏,中承唐宋,下迄当代,皆有精品。历史记载的太清宫碑刻有很多,但随着时间的变迁,留下来的仅十余通,而且以唐、宋时期的碑刻最为珍贵,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都非常高。 [6]
唐《道德经》注碑立于唐朝天宝元年,是太清宫现存最早的帝王御碑。碑体高3.7米,碑身四体刻字,正反两面为正文,左右两侧为文人的题咏。该碑年代久远,风雨剥蚀严重,但因此碑是唐朝遗物,又是皇帝所立,为文物中的珍品,特别是正文的隶书作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6]
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立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由于年代久远和风雨的剥蚀,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了,但是碑首雕刻工艺精细,艺术水平很高。此碑用盘龙做碑首说明是皇家御制。碑文记载了宋真宗赵恒朝拜并重修太清宫的经过,重点记述了修复后太清宫宏大的规模和壮观的气势。由于这块石碑一直在原址的基础上,所以它下面的地基就是宋朝鹿邑的地基。因为鹿邑属于黄泛区,黄河历次泛滥时,造成地层淤积。最早汉朝的老子祠坍塌后就堆积在土层的最下面,唐朝的太清宫又在新的地层上重新建设。唐朝的基址被淤积后,宋朝又在它的上面新建了太清宫。 [6]
先天太后之赞碑,也叫“三御碑”,是太清宫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通古碑刻。和前宫的宋碑一样,它也是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拜谒太清宫时留下来的。这块石碑由宋真宗亲自撰文、亲自书丹、亲自题写碑名,故名“三御碑”。这块石碑形体高大、气势恢宏,碑文的内容是歌颂老子母亲的功德。该碑石质极坚,虽历经千年,至今保存完好,仅蚀数字。中国考古学会原会长徐苹芳认为此碑“河南第一,全国罕见”。 [6]
金续修碑,该碑立于 金朝 明昌二年,即公元1191年。中,是由前州学正胡筠撰文,陈知常 书丹 ,夏斌、王熙刻石。此碑位于太清宫太极殿前神道西侧,高2.2米,宽1米,厚0.27米,圆首,金续修太清宫记碑首身一石,下为龟蚨,首刻“续修太清宫记”六篆体字,碑文楷书28行,满行70字。全碑约1600余字,详细记载了太清宫的历史兴衰,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非常详细地记载了 老子故居 的规模、太清宫名称的变迁,宫内的建筑、树木等,是研究太清宫沿革的最好教材之一。只可惜因露天存放了八百余年,风吹雨淋,一些字迹已需仔细辨认才能看清,碑身也已裂缝。所幸古 鹿邑县志 对碑文记载清楚。

丹桧古柏

太极殿前的两棵丹桧古柏,堪称鹿邑太清宫最重要的景观之一,历来为游客津津乐道。这两棵古柏西瘦东粗,西面一株枝身扭结上耸,劲瘦盘旋,却又长出新枝,苍古葱郁;东面一株长得笔直挺拔,枝繁叶茂,树围较粗。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它们的纹理其一左旋,其一右转,天左旋地右转,像太极图中的阴阳二气,因此鹿邑百姓把它们称为“阴阳二柏”。 [6]
太清宫太极殿前古柏

殿前铁柱

殿侧立有高约1.5米,直径约25公分的铁柱一根,人称“赶山鞭”,实则是老子“ 柱下史 ”职务的象征 [5] 。太极殿前立有铁柱,是为了纪念老子曾任周“柱下史”一职。老子曾经在周王朝做守藏室之史,由于在上朝时,朝堂内没有座位,老子需要为周王朝写言记事,于是周朝天子就赐老子一根铁柱,让他可以倚在上面书写,所以后人尊称老子为“柱下史”。后世创立的道教尊老子为圣祖,对老子顶礼膜拜,就把这根铁柱缩小为发簪,道士头上的发簪与这个铁柱十分相似。 [6]
铁柱

考古发掘

播报
编辑
为更好地“触摸”太清宫悠久的历史,1997年和1999年,河南省、市、县联合考古队对太清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这两次发掘 [6] ,太清宫考古出土了 龙山时期 商朝 周朝 及汉朝的大批文物,初步确定了太清宫遗址的规模,大有所获。通过发掘调查,发现太清宫周围3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大面积的建筑基址,同时对唐宋时期建筑结构布局有了初步了解。 [6] 考古队发现,从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和建筑特点来看,洞霄宫为唐代所建。在洞霄宫的发掘中,发现了宋代的砖铺甬道,以及道两侧的四组柱洞,每组有七个柱洞。甬道北侧西边,在宋代地层下发现了唐代地层,在唐代地层下发现了汉代遗迹。 [6] 印证了太清宫始于汉、 盛于 唐宋的文献记载。确证自汉至今,尤其是唐、宋,历代帝王和 统治阶级 都把太清宫作为老子故里进行大规模建设和祭祀,从而认定老子故里就在鹿邑 太清宫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