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之战》
Battle of the Sexes
豆瓣评分
6.9
,
两千多
人评价。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的是1973年女子网球选手比利·简·金与前温网男子单打冠军鲍比·里格斯展开跨性别网球大战的故事。
一个女孩的身影出现在赛场上,她挥动球拍,身姿摇曳。
之后,镜头开始随着她一起摇晃,随之而来的是她打中球后的撞击声。
在一阵欢呼声过后,解说员声情并茂地称赞“真是赢得冠军的完美方式,巧妙有力的一击”。
没错,这个女孩就是
比利·简·金
。
1972年,获得美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
但就在她志得意满,准备庆祝胜利的时候,却突然得知举办方拒绝向女性选手支付和男性选手同等的奖金。
而他们给出的“不平等条约”还相当离谱,男性选手的奖金是一万二,而女性却成了一千五。
整整相差了8倍!
理由仅仅是因为,他们认为男子比赛更刺激,能够吸引更多人观看。
这当然激怒了比利·简·金。
她愤而离开,与其他运动员一道,在《世界网球杂志》发行人
格拉迪斯·海德曼
的支持下成立了女子网球协会。
这是影片中第一场建立人物弧光的重要戏份,我们也由此感受到这位独立女性,在追求妇女平权运动中所迸发出的强大魅力。
在美国历史上,至今一共有过三次女权运动。
第一次女权运动
以1848年为开端。
在美国纽约州召开的第一次女权大会上,通过了
《权力和意见宣言》
,宣称女子和男子生而平等,反对一切对女性专制的制度。
从这里开始,美国妇女的平权运动正式开启。
第二次女权运动
发生在1960年代末,美国妇女更多的开始要求获得社会和经济上的平等,如参政、就业、晋升、教育等等。
第三次女权运动
开始于1991年美国黑人女作家丽贝卡·沃克在《女士》期刊上发表
《成为第三次浪潮》
一文。
此次运动旨在跳出原有女权主义思维框架,以达到消除社会性别角色和偏见的目的。
《性别之战》的故事就发生在第二次女权运动最如火如荼的年代。
你可能难以想象,当时的社会常常将女权主义人士妖魔化,认为她们烧胸罩、呼吁平权完全是荒诞不经的行为。
影片中,也多少能够感受到某些男士对女性的嘲讽与不屑。
尤其是
鲍比·里格斯
。
这位55岁的退役选手,曾经是40年代中期世界上最好的男子网球运动员。
他毫不避讳地宣扬大男子主义,声称女子比赛与男子比赛有着云泥之别,像自己这样一位已经退役的男子选手也能轻易击败现役的顶级女子选手。
他向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女子网球运动员玛格丽特·考特发起挑战。
并且,以6-2和6-1的成绩击败了她。
这场比赛被媒体称为
“母亲节大屠杀”
,鲍比还因此上了
《体育画报》
的封面。
之后,他的气焰更加嚣张,冷嘲热讽之词更为猛烈。
“我并不是说女人不应该上网球场,不然捡球的事情该交给谁呢。”
其实,之前鲍比·里格斯曾向比利·简·金发出过约战邀请,不过被她拒绝了。
然而事到如今,作为女权主义人士的比利·简·金已经忍无可忍。
她决定接受挑战,并表示
“我觉得如果我赢不了,我们就会退后 50 年。这会损害女人们的进程,影响所有女性的自尊”。
影片选择了去年的奥斯卡影后“石头姐”
艾玛·斯通
,来饰演比利·简·金这位伟大的女性。
而男主角鲍比·里格斯则由美国国民喜剧明星
史蒂夫·卡瑞尔
出演。
整体来看,两人的表演都十分精彩。
首先,在造型上,男女主角都尽量还原出1970年代美国人的神态举止。
艾玛·斯通为了角色晒黑自己,露出雀斑,一改《爱乐之城》中甜美女孩的形象。
为了达成运动员的体态,她还
增重15磅
,天天在健身房做力量练习,
于是,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她,外表朴实,性格坚毅,在网球场上游刃有余。
俨然就是比利·简·金本尊。
而相较于“石头姐”,史蒂夫·卡瑞尔的表演则似乎更胜一筹。
在片中,鲍比·里格斯的身上既有
嗜赌成性
的一面。
又有
滑稽搞笑
的一面,还有
争强好胜
的一面。
史蒂夫·卡瑞尔的演技精湛之处在于,能够适时地将人物身上最独特的一面恰如其分的展现出来。
当面对记者采访时,他可以用最毒舌的话语调侃和攻击女权主义,引起众人的哄笑。
也会在妻子面前温柔细语,流露出脆弱的情感。
通过他的表演,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丰满而立体的人物。
然而,说句歹毒点的话,演员的表演可能是本片的唯一亮点。
作为一部运动题材的传记电影,《性别之战》拍得过于
中规中矩,缺乏新意
。
尤其是影片的前半部分,冗长的戏份,拖沓的节奏,都很容易让观众“失焦”,如入云里雾里。
直到最后那一场震惊世界的“性别大战”,才将观众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屏幕当中。
1973年9月20日,这场后来为女权人士称道的比赛正式拉开帷幕。
据统计,当时有
3万名
观众争相来到休斯顿天文馆球场。
同时,还有来自全球
37个
国家,大约
5000万观众
通过电视收看此次比赛。
而最终比赛的结果,也是让无数人出乎意料。
比利·简·金直落三盘,以
6-4,6-3,6-3
击败了鲍比·里格斯。
电影把最后这场大战拍得紧张刺激,扣人心弦,一扫之前剧情的拖沓之感。
当比利·简·金一次次占领上风,把鲍比·里格斯打得手足无措的时候。
当观众们开始同情鲍比·里格斯,为他呐喊加油的时候。
当男性解说们看到大势已去,空留唏嘘的时候。
作为一个独立女性,比利·简·金每一拍挥出去的已然不是球拍,而是一次次向男权主义的有力反击。
正如片中的一位评论员所说,
“以后请牢牢记住,女性绝不是什么笑话。”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史上因为比利·简·金取得了“性别大战”的胜利,全世界的平权运动也得以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她成功在美网公开赛上争取到男女同工同酬的权利,堪称历史壮举。
虽然后来传言说,作为赌徒的鲍比·里格斯,为了偿还欠黑手党的债,其实一早就在比赛前买了自己输球。
但无论如何,比利·简·金都为所有女性赢回了尊严,并向全世界证明了一件事——
在男性面前,她们并不弱小,而是同样可以坚韧不拔,拥有无所畏惧的勇气。
作者 阿七
|
2020-12-24 16:37:24
阅读
6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