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光的测量可以用到很多测量工具,比如:光元器件分析仪、偏振分析仪、偏振控制器、大功率光衰减器、
光谱分析仪
、数字通信分析仪、脉冲码型发生器、并行比特误码率测试仪、
光接收机
强化测试器。
光的传播形态分类
根据传播方向上有无
电场
分量或
磁场
分量,可分为如下三类,任何光都可以这三种波的合成形式表示出来。
TEM波:在传播方向上没有电场和磁场分量,称为横电磁波。
TE波:在传播方向上有磁场分量但无电场分量,称为横电波。
TM波:在传播方向上有电场分量而无磁场分量,称为横磁波。
波动方程的
简谐波
形式的特解依据其
振幅
随
空间位置
的变化分为
平面波
、
球面波
和
柱面波
。
印度教和佛教的理论
早在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数论派(Samkhya)和胜论派(Vaisheshika)的学者已形成了光的理论。数论派认为光是组成世间万物的五微尘(tanmatra,即“五唯”——香、味、色、触、声)之一。这五种元素的粒子性并没有被特别说明,并且似乎是被作为连续状态来理解的。
在公元前5世纪,
恩培多克勒
(Empedocles)提出假设,认为万物由火、空气、土、水四种元素构成。他相信人类的眼睛是
阿佛洛狄忒
(Aphrodite)以这四种元素所造,并且阿佛洛狄忒在人眼中燃炎,从而照亮外物形成视觉。但如果真是这样,那无论昼夜人都该有同等视力。对于这个问题,恩培多克勒假想了一种太阳光线和视线互感的机制来加以解释。另一种观点来自胜论派,他们提出了一种原子理论,认为物理世界是由非原子的以太、时间和空间所构成。最基本的原子分别是土(prthivı)、水(pani)、火(agni)和空气(vayu),这里的意思和通常意义上的这几种物质并不等价。这些原子结合形成双原子分子,然后进一步结合以形成更大的分子。这些实物原子被视作是运动的,这种运动似乎还被理解为非瞬时性的。他们认为光线是高速的火(tejas)原子流。当火原子以不同速度运动、以不同形式组合时,光粒子可以展现不同的特征。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的《
毗湿奴往世书
》(Vishnu Purana)里,阳光被称为“太阳的七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