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中的地球科学学院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地球科学
学院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
1952
年
11
月成立的矿产地质及勘探系。
1995
年,原地质系、地球化学系、地质力学教研室等合并组建地球科学学院。经过
70
年的办学积淀与传承,学院已经成为国内地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高地。现设有地球物质科学系、地球化学系、地球生物学系、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系、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系,以及行星科学研究所、全球大地构造中心、固体地球科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和研究单位。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坚持标准,追求卓越,为探求地球与行星科学奥秘,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一流研究型学院。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
学院党委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双融双促,以高质量的党建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学院党委于
2006
年、
2016
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1
年被湖北省委高校工委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地球化学系党支部
2021
年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地质学国家基地班本科生党支部
2019
年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010141
团支部、
010171
团支部分别于
2017
年和
2021
年被评为“全国活力团支部”。
国内一流,国际知名。
学院是国家地质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教育部“
985
”优势学科平台、“
211
”工程重点学科、“双一流学科”建设所在地,地球科学
ESI
全球机构排名在前
1‰
。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地质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地质学一级学科在
2009
、
2012
、
2017
年教育部高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全国第一,
2017
年获评“
A+
”学科。现设有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0
年、
2015
年、
2020
年连续三届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名师云集,人才辈出。
现有教职员工
149
人,其中教授
59
人,副教授
45
人,博士生指导教师
59
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4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7
人,其它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22
人次。学院秉承“强基务本,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共培养了
1
万多名毕业生,其中涌现出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等
25
位两院院士。现有在校本科生
700
余人、硕士研究生
700
余人、博士研究生
300
余人。本科生按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设有地质学(国家理科基地班)、地质学(国家拔尖计划)、地质学、地球化学
4
个本科专业(方向)。建有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地质学、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硕士点。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专业先后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
年地质学入选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基地。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
4
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3
个和优秀教学团队
1
个。
2000
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7
项(含参与
2
项),拥有国家名师
1
人、湖北省名师
3
人。
资源丰富,实力雄厚
。学院建有“壳幔交换动力学”、“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
“
地球生物学
”3
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
2
个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
111
”),主体支撑建设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流域关键带演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共建教育部长江三峡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有北戴河、周口店、秭归三大野外地质实践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个,国家级金课
7
门,国家精品课
11
门,设置和执行国际和国内野外地质联合考察路线
8
条,出版国家规划教材
10
本,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
2021
)。
创新发展,追求卓越。
学院积极开展地球物质科学、地球表层科学、地球动力科学、地球信息科学
4
大学科群建设,坚持以基础研究为导向,面向地球科学前沿,在区域成矿作用动力学、岩石圈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壳幔系统岩石学、大陆构造演化和动力学、高温高压岩石流变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比较优势。
2000
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6
项(含参与
2
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二等奖各
1
项(参与)。在《
Nature
》和《
Science
》杂志上发表论文
7
篇。学院十分重视并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大学建立学术交流关系,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签订了学生联合培养协议,开展实质性教学与科研合作,每年联合发表
100
多篇高水平论文。
6
人次任职国际学术组织,
19
人次任职《
EPSL
》、《
GCA
》等国际重要期刊。
2
人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7
人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榜单地球和行星科学学术榜。随着
2012
年学校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的成立和国际化专项经费的设立,学院国际化办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入了新发展阶段。
*
所有数据统计于
2022
年
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