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约3500字,阅读约需12分钟。
一、前言。
1、制造业的界定。
制造业是指机械工业时代利用某种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
其主要分类可达30多种,例如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等。
2、制造业的重要性。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更是国家创新的主要载体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¹。
制造业是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重要构成,外部与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关联互动,内部涵盖了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一系列环节。制造业为产业链、供应链循环提供源源不断的产品和要素,为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制造业健康发展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主要标志和基本前提²。
然而,当下我国制造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产业结构失衡、人口红利消退等诸多困境。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转型的逐步推进也为困境中的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将从制造业行业现状出发,通过数据分析对比,来探寻利用数字化转型突破困境的可行性。
1、制造业增加值规模与GDP规模。
2017-2021年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与GDP皆保持增长状态,且二者增长幅度的多少也较接近,例如2019-2020年增速放缓,2020-2021年增速提高。这表明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经济整体形势的走向,也侧面体现了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构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2、制造业对GDP和就业的贡献。
2017-2020年、2017-2019年,我国制造业对GDP和就业的贡献率有所下降;并在之后迎来增长,使两者2021年数值基本与2017年持平。这表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对疫情后的经济复苏起到关键作用。
此外,制造业对GDP保持1/4以上、对就业率保持近1/5的贡献率,也直接表明了它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国民就业方面的重要性。
3、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
从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来看,2020年仍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二者合计达64%;而技术密集型产业仅占比19%。表明
我国制造业存在严重的产业结构失衡现象,“大而不强”成为阻碍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长久以来,我国制造业主要依靠人口红利、市场红利、及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取得快速发展。然而,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皆属于低产业附加值的低端产业,难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与市场竞争力。一旦丧失原有的劳动力成本低、消费市场快速增长等优势,便会对制造业的持续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4、出生人口及15-64岁人口数量。
2017-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及15-64岁人口持续下降。其中,2021年出生人口比2017年减少约38%,预计2022年出生人口将首次跌破1000万大关;2020年15-64岁人口出现明显下降,且2021年15-64岁人口较2017年减少约4千万。这一方面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另一方面表明适龄、待适龄劳动力资源大幅减少,
传统制造业所依赖的人口红利已不复存在。
5、制造业转移情况。
2017-2019年,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四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皆保持增长,其中,越南增幅最高,达25.66%;2019-2020年,因疫情原因,除越南外的其余三国出现了负增长状况;但在2020-2021年,随着疫情常态化与当地防疫政策的改变,复工后的东南亚各国制造业增加值快速回升,其中泰国增幅高达39.02%。
东南亚各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表明
随着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减少,相关制造业转移的步伐加快。
但对于我国制造业的长远发展而言,这正是迈出转型步伐的关键推动因素之一。回顾历史上曾发生的制造业转移,无不促使供给端生产制造能力的转型与升级:从劳动、资源密集型转向技术、人才密集型,从低产业附加值转向高产业附加值。随着我国人口、市场红利消减,
寻找新的增长点才是我国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6、制造业数字化水平。
2018年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及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持续升高,特别是2020、2021年增速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这表明
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取得一定进展
,有利于形成示范效应,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且疫情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可以预见,制造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强。
7、政策背景。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未来制造业发展制定顶层规划,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三大转变,在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向制造业强国新台阶。
2020年3月,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要求加快数字化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化技术的支撑能力,并深化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促进工业互联网区域协同发展,鼓励各地整合优势资源、聚集创新要素,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
2021年11月,工信部发布《“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各领域加速渗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
二
、行业分析。
1、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构建多方协同创新体系。
首先,政府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为更加重要的国家战略,从顶层设计层面为其铺设指导性政策,帮助各经济区域、各细分行业转变发展观念,寻求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转型方式。
其次,尽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包括但不限于税收、财政优惠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激发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愿,并切实减轻其数字化转型的成本负担,帮助制造业实现整体的数字化转型,而非部分规模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再次,加快推动低端制造业产业转移的进程,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低端制造业向条件合适的内陆地区转移,腾笼换鸟、集中资源,形成技术密集型高端制造业的集群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
最后,牵头建立由制造业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数字化技术服务商等组成的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各方优势、聚集人才要素,促进数字化技术在制造业应用、融合中的不断创新,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
2、需求端企业应注重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与可用性。
首先,制造业企业的决策者要看到数字化转型在新时代下的必要性:一方面,客户个性化需求日益多变;另一方面,国内劳动力成本低、新增消费市场广阔等优势不复存在。制造业企业必须及时做出改变,拥抱数字化技术、深入数字化转型,才能更好地迎接市场环境变动带来的挑战。
其次,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其实际可用性: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而言属于系统工程,并非靠数字化技术的堆砌便能实现;另一方面,制造业各细分行业都会具有一定的行业壁垒,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实际业务中时,要把其与人员、生产设备和制造场景紧密联结起来³。只有以实际需求为支撑,才能打造涵盖制造业产品生命周期全流程的数字化技术体系,帮助企业拥有更快的市场响应速度、更优质的业务流程管理体系。
最后,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特别是对于数字化基础薄弱的企业来说,生产部门、业务部门等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流方式及标准,很容易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形成部门间的数据孤岛。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沟通磨合,才能形成贯穿公司内外部的数字化技术应用系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供给端服务商应着力技术创新,打造平台化服务模式。
首先,数字化技术服务商要将技术创新放在首位,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各个领域不断进行创新突破,占领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高地,以创新驱动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产业数字化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其次,作为第三方服务商,应注重服务平台在制造业产业链中的协同作用。运用自身技术、资源优势,整合产业链中的研发、生产、销售、物流、售后等要素信息,打造多元主体合作、数据要素线上共享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在帮助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同时,拓宽自身服务广度,与企业共同搭建、并融入制造业新生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叶振宇.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J].智慧中国, 2022(2):4.
【2】付保宗.明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J].企业观察家, 2021(11):2.
【3】焦宗双,张雪滢.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0:49-52.
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了解供应链金融新生态,助力企业数字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