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抄本到刻本:
祁
寯藻刻本《説文解字繫傳》
篆形改動
考——兼論《韻譜》十卷本的校勘價值及
《説文》篆形的
版本譜系
北京魯迅博物館藏《幽明録》輯校初期手稿的離析
復
原——兼論《古小説鉤沉》輯録的早期階段
編
後
記
內
容提要:
詩歌的突出地位、歌謠和
民間
文學的
側
重以及情感、自我、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文學史研究的核心觀念,均可溯源至18
世
紀晚期的德
國
浪漫主義運
動
。浪漫主義決定了我們今天如何
來
理解文學這
一
概念。文學史研究和新古典學都
屬
浪漫主義運
動
,或是
一
組與浪漫主義相似類型的思想轉型運
動
中的一支。在精神實質上,它們都是
對
拉丁
傳
統和古典主義的反
動
。
溫
克爾
曼
和
沃爾
夫重新
喚
起的古典學是向古代,特別是文化的起源——希臘探
尋
人文主義精神,而
赫
爾德所主張的文學史寫作則是向民間、向最接近
於
自然的人群探
尋
人類文化的原初活力和民族精神。二者同
屬一
個思想範型。我們需要
參
考它們的研究範式,以
傳
統中
國
的學術資源爲基礎重鑄“文學”概念,回歸
傳
統理解,拓展研究範
圍
,爲全新的理論話語的出現探索更多的可能。
關鍵詞:
浪漫主義 文學史 古典學
數
字古文獻學的理論意義
——中
國
古典文獻學的
內
部視角
內
容提要:
隨着數
字技術的不
斷
發展及與古文獻相結合的實踐和研究的不
斷
增多,很有必要在
數
字視角下
對
古文獻學的自身體系進行深入的梳理與剖析,
從
而完善學科建設、推
動
學科發展。
數
字與古文獻學的關係體現爲
兩
條脈絡,並由此構成了
兩
條綫索:一者由古籍
數
字化而
來
,
內
含着
將
古籍等紙本文獻轉變爲
數
字形態文獻的
專
門需求;另一者由
數
字人文所致,更爲突出把
數
字形態文獻視爲順文獻形態變化源流而
來
的新形態文獻的普遍意義。
數
字古文獻學的理論意義可
從
古典文獻學
內
部的各項分支學科展開分析。在目録學上,主要體現爲
數
字古典目録的分類,及
對
既有目録學重要理念和實踐的拓展;在版本學上,主要體現爲
對數
字形態的古文獻的版本學考察;在校勘學上,主要體現爲
對數
字古文獻的校勘理論和實踐方式的更新。
關鍵詞:
數
字古文獻學 中
國
古典文獻學 古籍
數
字化
數
字人文
明集整理的
一
種前景:
“細讀”“遠讀”轉換及其潛能
內
容提要:
明集的規範化點校和深度整理,
擁
有基
於
唐宋别集整理經驗的“細讀”,及基
於數
字人文理念的“遠讀”
兩
條路
徑
。一方面,充分借鑒唐宋别集深度整理的優秀成果,結合明代文學精細化研究的迫切需求,可以有效地提高明代詩文精讀及
經典化的
力度;另一方面,只有自覺地認識明集有别
於
唐集、宋集、元集的文獻新特點,
對
明集整理的思考纔能進入方法論的範疇:如充分發揮明代文學在集前文獻、早期鈔本文獻上的
數
量優
勢
,
對
古籍整理的序次校勘進行有益的探索;充分認識存世明集在窮盡閱讀上的難度,以及
對數
字人文技術的路
徑
依賴,通過“細讀”“遠讀”的轉换與結合,開掘出明代文學知識生產的更大潛能。
關鍵詞:
明集整理 集前文獻 序次校勘 精細化研究
數
字人文
作爲事件和辭例的“作”篇
——《史記》所見《書序》考
內
容提要:
《史記》在撰述中大量援用《書序》,其所
據
本《書序》
對於
判定今文本《書序》
的篇次具有
重要意義。
從體例上看
,《書序》通過歷史時序的建構,賦予
《尚書》篇次以
合理性,其在
敘
述中強調三代歷史興衰的呈現;至
於
文本的撰作,一般被視爲歷史事件的自然產物。司馬遷則不同,他
將
文本撰作視爲相
對
獨立的文化事件,賦予其特定的意涵;而在自身的歷史
書
寫中,司馬遷又
將
是否
書
寫“作”篇發展爲
一
種特定的“辭例”,只有充分具
備
身份正當性的聖主明臣才得以
書
“作”。這
樣
,“書作”就成爲他“别嫌疑”“賢
賢
賤不肖”的隱微表達方式。
從
孔子“述而不作”到孟子、荀子
對
“作”的正名,身處儒家
書
寫文化
傳
統的司馬遷通過
對
《書序》的采
擇
與改筆,再次賦予“作”特定的
內
涵與功能,豐富了我們
對戰國
秦漢
書
寫文化的認識,也成爲我們考察《史記》衍生型文本生成方式的又一切入點。
關鍵詞:
《尚書》 《書序》 司馬遷 《史記》
天皇·遣唐使·在唐僧:
《白氏文集》東
傳
日本政教背景新證
內
容提要:
本文以筆者所收集到的古文獻記録爲中心,
從
天皇、遣唐使、在唐僧之三種視角出發,
對
諸如嵯峨天皇是通過什麼路
徑
獲取到白居易詩文、慧
萼
爲何又要冒着
會
昌
毀
佛之危險繞道至蘇州南禪院花費長達三個月的寶貴時間去抄寫《白氏文集》、與慧
萼
抄本
幾乎同
一時間被入唐僧圓仁所
帶
回
來
的《白家詩集》《杭越唱和集》等又爲何未見録
於
《日本國見在書目録》等問題予以考論,並
對
學界鮮有觸及的隋唐時期文人别集東
傳
之日本方面的政治、外交、文教背景等問題予以剖析,指出中晚唐乃至宋初,白詩席卷整個東亞,
儼
然成爲了包括渤海、朝鮮及日本之東亞漢
文圈判斷
詩作水平的
不
二
標準
,甚至演變成了東亞諸
國
外交上定位
國
格高低的
一
個重要指
標
。正是在這一大時
代背景
之下,《白氏文集》的東渡,成爲影響日本之
後數
百年
國
運橫跨政教的一部至尊無上的寶典。
關鍵詞:
天皇 承和遣唐使 在唐僧 慧
萼
圓仁 白氏文集 江談抄
寫卷·題板·刊石·墨紙:
一部宋代“寄題”詩集的生成
內
容提要:
在宋代文學文獻領域,詩卷、詩刻等
單
體文獻已經得到有深度的探討,但有關這類文獻如何通過士人間求詩——寄題的信息
溝
通進入詩集,學
界尚未有專
題探討。杜甫創造性地用“寄題”二字
標
識遠距離的亭臺堂室、山川
勝
迹題詩,開啓了唐宋時期寄題詩創作的風尚,並逐漸催生了文本性與物質性交互的寫卷、題板、刊石、編集
傳
統。宋人以自作詩、記文、畫軸爲觸媒,向遠近詩人
徵集寄
題詩,寄題詩
會
以詩卷、詩板、詩碑等“准詩集”式的物質性載體形式在景觀中呈現,但其不便通覽的閱讀缺陷以及容易亡佚的“孤本”
屬
性又在客觀上要求寄題詩集進行編次、刊刻與流布。體例的
擘
畫、集序的撰寫,是一部寄題詩集成立的
標
志;
層
累、續編與融入方志,則是寄題詩集作爲方域性文獻所獨有的特性。
對
宋代寄題詩集的生成過程展開探討,有助
於
突破作家别集的文本秩序,
對
宋詩集群展開另一種視角的觀察與思考。
關鍵詞:
宋詩 寄題 詩卷 詩板 詩碑 詩集
翁方綱舊藏《王荆文公詩注》二
帙
考
內
容提要:
翁方綱曾藏有二
帙
《王荆文公詩注》,其一爲乾隆二十四年(1759)海鹽朱佩蓮所贈清綺齋初印本《王荆文公詩注》;其二爲乾隆四十一年(1776)盧文弨手録自李壁注宋本十七卷殘本的抄本,乾隆四十七年(1782)春寄至翁方綱處。通過梳理翁方綱訪求和收藏李壁注的始末,辨析翁方綱與盧文弨往
來
交流的經過,可知翁方綱曾孜孜探求李
壁注宋刻
原貌,並
對
宋刻殘本中“庚寅增注”的撰人問題提出過自己的見解,也
對
盧文弨在抄校過程中變
動
版式、合
併
補注和增注
的抄法提出
了異議。考察翁方綱舊藏二
帙
《王荆文公詩注》的面貌與遞藏源流,亦可由此管窺清代中葉李壁注的遞藏與
傳
録情況。
關鍵詞:
王荆文公詩注 李壁 宋
詩宋注
翁方綱 盧文弨
宋詞换頭短韻的“游弋現象”及其音
樂
解釋
內
容提要:
宋詞文本换頭處出現的短韻,是閱讀與校訂宋詞文本比較常見與接受的詞體格式。清代學者試圖
從
文義上
將
它“定格”在换頭位置,但
從
宋人詞集的版本校勘上看則是一種發生在文本上的“游弋現象”。《事林廣記》唱賺譜
“巾斗”,爲這
一
文本現
象
提供解決的綫索。“巾斗”指向的反
復
類型之一,即换頭之前曲(譜)上出現的“巾斗”,亦即旋律的反
復
,是宋詞文本上下片之間短韻“纔弋”的音
樂
成因,也是《詞源》所謂“疊頭曲”的“艷拍”。宋詞文本流
傳
過程中、同時也是校勘學
層
面上出現的短韻的“游弋現象”,又與宋詞
從
“曲音(譜)”到“詞文(本)”的轉寫問題有關。
關鍵詞:
宋詞 换頭短韻 遊
弋
現
象
音
樂
解釋
稼
軒詞題序異文分析
——以四卷本系統爲中心
內
容提要:
四卷本《稼軒詞》由
范
開始編甲集,各集編成獨立
傳
播一段時間
後
,由
稼
軒親自補充題序,合
併
刊印。獨立
傳
播的各
本形成
了《百家詞》本所
據
鈔的底本,該本最接近
稼
軒詞題序原貌。毛氏
汲
古閣影鈔宋刊本所
據
底本則當是經過整理的重刊本。這
一
編刊過程,體現了
稼
軒詞凝定的重要節點。四卷本《稼軒詞》題序的異文説明整理本必然
帶來
文本的遮蔽,
據
整理本展開研究存在部分風險。
關鍵詞:
稼
軒詞 題序 異文 版本
吴昌綬詞籍目録之學論略
內
容提要:
吴昌綬所撰《宋金元詞集見存卷目》是第一部詞籍
專
科目録。該目録係簿録體,簡略
標
注版本,其編著體現了吴昌綬輯詞、編目及刊刻詞籍的明晰學術路
徑
。與晚近衆多學者著録詞
籍只是被動
地反映詞籍收藏不同,吴昌綬自覺爲詞籍撰著目録之舉反映了詞學研究理念的进益。隨著詞
籍搜藏數
量的增多,在《宋金元詞集見存卷目》之
後
,吴昌綬欲新編《雙照樓詞目》,在設計
體例上也
有着新的探索。由
於
吴昌綬在校刻詞籍觀念上轉向了獨重宋元善本,故他最終
喪
失了爲衆多詞籍編目的
動
力。
關鍵詞:
吴昌綬 詞籍目録 《宋金元詞集見存卷目》
以“法”爲法:
晚近詞法著述與詞學硏究之路
徑
內
容提要:
在晚近由“詩文評”向“文學批評”的批評史轉型進程中,詞法作爲
一
種
介於
“學詞”與“詞學”之間的知識形態而發
揮着過渡性的
作用。此時期出現的諸多詞法著述亦因學術風
氣
之移易而呈現出文本組織形式的古今演變,表現爲編排上的
從
隨筆式到彙編式,
書
寫上的由歸納法到揣摩法。以詞法這種知識體系爲考察
對象
,探討晚近學界
對
它的論
述及其
中的成果、經驗,或有助
於從
詞學與創作者的語言能力、詞學與讀者及研究者的品鑒能力、創作與批評之關係等路
徑
,推
動
我們
對傳
統詞學研究相關問題的思考。
關鍵詞:
詞法 詞學 晚清民
國
文學批評
凝而未定:
明代古典詩歌總集的經典焦慮與文本
動
態
內
容提要:
明代古典詩歌總集的發展情況可循三種經典文本的維度加以考察。首先在“存
儲
的精神與實踐”方面,可看到明代全録式總集如何實現“經典文類文本”的凝定。其次在“刪述的
復
古以爲新”方面,展示了因
復
古思潮而盛行的辨體式總集如何精益求精,同時促使“經典作品文本”的圈定。最
後
在“閱讀的心態與選
擇
”方面,則
從
讀者考慮和
參
與出發,以察看“經典總集文本”的生成與確立。當中亦包含着不同
場
域
對於
經典文本的諸般焦慮。通過這
些梳辨
,更可發現不論在經典文類文本的整體呈現、古典詩歌總集與經
典作品的層
累與圈劃,以至
於
古典詩歌總集的經典化過程方面,明代古典詩歌總集整體
體
現的是不同
層
次的“凝而未定”的文本
動
態,這可以説是
對
其發展最爲宏闊而精要的總
括
。
關鍵詞:
古典詩歌總集 文獻文化史 經典文本 文本凝定 文本
權
威
《赤牘清裁》《尺牘清裁》版本考
內
容提要:
明嘉靖間
楊慎多次
重編《赤牘清裁》,
從
三卷本增補爲五卷本、十卷本、十一卷本。王
世
貞新輯唐代至明代尺
牘
,再
將
十一卷本增補成二十八卷;隆慶間又在二十八卷基礎上擴充爲六十卷本,更名爲《尺牘清裁》,意圖收全
隋
以前尺
牘
;之
後
又補遺一卷,形成六十一卷定本。《赤牘清裁》與《尺牘清裁》在
傳
播過程中,不
斷
有翻刻本、評點本、選本乃至增補本問
世
。本文著録其版式
特
徵,考辨其版本源流。
關鍵詞:
《赤牘清裁》 《尺牘清裁》
楊
慎 王
世
貞 版本源流
考古之鈐鍵:
《困學紀聞》與清中
後
期考
據
學的普及閲讀
內
容提要:
清代乾嘉以降,在考
據
學風與科
場
策問重經學的影響之下,出現了一批“經策”類科舉普及讀物,以聚焦經籍
疑
義、摘引前人著述爲
特徵
。吴鼎《易堂問目》
導
夫先路,王謨《十三經策案》則是影響最大者,其中大量引用《困學紀聞》之説,並旁及《日知録》等清人考
據
筆記,反映了這些學術名著作爲科
場
“利器”之性質,折射出普通士人漢學閱讀史的另一
側
面。《十三經策案》不但影響了此
後
的《經解斠》《策學備纂》《廿二史策案》等一系列科舉讀物,在晚清更藉石印技術廣爲
傳
播,展現出“經學”與“策學”在一般知識世界中的有趣互
動
。
關鍵詞:
困學紀聞 考
據
學 策學 十三
經策案
易堂問目
朝鮮時期所編唐詩選本硏究
內
容提要:
自朝鮮中期起,《唐音》和《唐詩品彙》等
書
籍在朝鮮被大量刊行和廣泛閱讀,在一定程度上推
動
了朝鮮詩
壇
的詩風革新與“學唐”風潮的盛行。在中
國
選本的重刊本之外,當時也存在着不少朝鮮文人自編的唐詩選本,這不僅反映出朝鮮文人
對
唐詩的推崇,也展現了他們想要
將
其
內
化爲自身之物的自主風
氣
。本論文聚焦
於
朝鮮文人自編的唐詩選本及其文學史意義,探討朝鮮時期學唐風潮的具體面貌及變化,以期借此管窺朝鮮時期關
於書
籍的
傳
入、編撰、刊行、流通等閱讀文化和出版文化的真實
狀
況,並通過挖掘文獻殘本推
動
異本
對
照和校勘工作。
關鍵詞:
朝鮮時期 自編唐詩選本 編撰
狀
況
傳
統“圈點”與近代新媒介
——兼論明治日本出版物
的接引作用
內
容提要:
“圈點”是在漢字周
圍
添加非文字符號的
一
種
傳
統
書
寫或印刷習慣,普遍流行
於
近世東亞的讀寫世界。直到近代機器複製技術和
報
刊等新媒介
導
入
後
,圈點仍然在一段時間
內
得以延續。本文首先回溯東亞
傳
統圈點的起源與流變,意在指明近代新媒介中的圈點並非
傳
統圈點自然發展的產物。隨
後將
視綫轉移到唐土之外,考察“圈點”在日本明治時代的新變,
凸
顯圈點
從
文章批評工具向近代印刷
標
記的轉型。清末
報
章、雜誌等新媒介中的新式圈點,正是明治日本印刷工業和新聞體制輸入的產物,與
傳
統詩文集中的圈點已有所區别。五四新文化運
動
前
後
,《新青年》同人在“圈點”和“標點”之間刻意營造了古今
對
立,新式圈點的近代性被遮蓋,最終
導
致圈點
從
現代中文媒介中淡出。
關鍵詞:
圈點 新媒介 讀寫革命
“葉子”及其形制新考
內
容提要:
關
於
“葉子”(旋風葉)形制,前人大致有
摺
疊裝、龍鱗裝、類龍鱗裝、散葉等
幾
種觀點,但都與歐陽修卷子、葉子、策子(
冊
子)爲三種不同的
書
籍形制,
後兩
種近似而又不同的説法不符。結合唐代語料中的描述和敦煌遺
書
中的實物,“葉子”
應
是一種
將
橫寬縱窄的散葉上下堆疊
後
,粘連右
側
紙緣而成的
書
籍形制,其特點是
兩
面
書
寫或刊刻,且正反面文本接續。葉子只是當時並存的多種
書
籍形制中的
一
種,
應
用範疇相
對
有限,且較早被淘汰。北京故宫、臺北故宫及蔣斧所藏的三種所謂吴彩鸞寫韻
書
,其龍鱗裝、
冊
葉裝均爲
後世
改裝而成,其原始形制仍爲
兩
面
書
寫、右
側
粘連的葉子。
關鍵詞:
葉子 旋風葉
摺
疊裝 龍鱗裝 吴彩鸞 唐韻
依形辨體、因體分型
——關
於
古籍版刻字體硏究
的
幾
點思考
韋
胤
宗
內
容提要:
稱述古籍版刻字體爲“歐體”“顏體”“柳體”之習
氣
,大致興起
於
明代中晚期,發展
於
清代,而在今日之版本學研究與教學中成爲某種“常識”。但這種稱
名方法
有諸多問題,且反映了
對於
版刻字體認識與研究的不足。版刻古籍與其他的人造器物類似,相同時間和地域的版刻
會
共用一些相同或相似的風格
特
徵,不同時間或地域的版刻
會
在風格
特徵上
有規律性的差異。版刻字體的風格分布,亦
嚴
格遵守此
一
規律。鑒
於
此,版刻字體之研究可以借鑒考古類型學方法,依照字形
特
徵辨别字體,再根
據
字體
來
分别不同的版刻類型。同時,
對於
版刻字體風格的稱名,也
應
大致遵守“時間+地域(+
特
徵)”的命名方法。
關鍵詞:
版刻字體 類型學
標準
型 風格系統
論《西湖遊覽志》《志餘》
范
鳴謙本和
季東
魯本
內
容提要:
《西湖遊覽志》《志餘》嘉靖二十六年
嚴
寬本與萬
曆
十二年
范
鳴謙本、萬
曆
二十五年季東魯本行款相同、版式相近,極易混淆,其刻印關係不明。經
對
三者現
存部分
印本進行實物分析,可知
范
鳴謙本爲
嚴
寬本的重修本,季東魯本爲
范
鳴謙本的重修本、
嚴
寬本的遞修本,而所見
范
鳴謙本僅保留
嚴
寬本版片十餘葉,季東魯本僅保留
范
鳴謙本版片四葉,似可説明此
書當日刷印
極多,
導
致
屢
次修版,以致原版所剩無
幾
。
關鍵詞:《西湖遊覽志》 《志餘》
嚴
寬本
范
鳴謙本 季東魯本
從
抄本到刻本:
祁
寯藻刻本《説文解字繫傳》
篆形改動
考
——兼論《韻譜》十卷本的校勘價值
及
《説文》篆形的
版本譜系
內
容提要:
道光十九年(1839)
祁
寯藻刻本《説文解字繫傳》以顧廣
圻
抄本爲主要底本刊刻。考察與顧廣
圻
抄本同源的述古堂抄本,
參
考顧廣
圻
、段玉裁、鈕
樹玉等乾嘉
學人的校勘著作和
傳
録校本可知,
祁
刻本
的篆形在
基本承襲顧廣
圻
抄本的同時,曾
參
考大徐本、小徐説解及清人之説做過改
動
,一定程度上影響了
其篆形的
可靠性。
祁
刻本《繫傳》
對抄本篆形的
改
動
,主要發生在
祁
刻本的刊刻階段,而非王筠推測的顧廣
圻
“私改”。在使用
祁
刻本《繫傳》時,
應
當
參
考《繫傳》抄本、《韻譜》十卷本和清人校勘資料。在《説文》
篆形研究
中,也
應
注意小徐本、大徐本
兩
系在版本流
傳
中的相互影響,以各系中較早的版本爲基礎,並注意排除修版、翻刻及
後
人改
動
等干擾因素。
關鍵詞:
祁
寯藻 《説文解字繫傳》 《説文解字韻譜》 篆形
北京魯迅博物館藏《幽明録》
輯校初期手稿的離析
復
原
——兼論《古小説鉤沉》輯録
的早期階段
內
容提要:
現藏北京魯迅博物館的《幽明録》魯迅輯校初期手稿,是一批被裁剪開
來
的
斷
片。這些
斷
片入藏北京魯博
後
,被按照《古小説鉤沉》最終稿本的條目次序重新貼裱。但它們實際並非出自同一稿本,而是分
屬
至少6個彼此獨立的稿本。這些稿本均是魯迅在輯録初期依次翻檢《北堂書抄》《初學記》等
書
,
從
中抄録《幽明録》
佚
文而形成的,具有“資料長編”的性質,
後來
被魯迅裁剪開
來
,以便編次排比。本文拼合
復
原了這些稿本未被裁剪時的原貌,並盡
可能推考各
稿本的
書
寫時段。
關鍵詞:
魯迅 《幽冥録》 《古小説鉤沉》
本卷
專
號“古代文本文獻形態研究”,共收論文21篇,所涉
內
容包括文學、歷史、文字、文獻等學科,作者皆爲
近年
來
青年學人中的優秀代表。其中一半的文章,
來
源
於
2023年8月在北京大學舉辦的“文體·文獻·文本形態”中
國
古典學前沿論
壇
,另一半則是根
據專
號主題的自主約稿。
從
綜論到微觀,
從
文本形態到文獻形態,之所以能展現出較好的
層
次感,全賴各位作者的鼎力支持。
本卷
專
號的關鍵詞是“形態”。何爲文本、文獻的“形態”?私以爲,究其核心義,指文本及其所見物質載體的形制和
樣
態。形制指向的是文本、文獻的穩定性
特
徵,
樣
態指向的是其或然性、偶然性特征。只有充分、均衡地認識“變”與“不變”在歷史時空中的關係,我們
對
過往的文本、文獻世界才能有更複雜且真實的體察。
“形態”固然是多
樣
的,包括文體這種相
對
穩定的文本語言形態,作品和作品之間構成的文本組合形態,
書
籍的各種版本形態、物理形態乃至
數
字形態等;但“形態”本身即爲
一
種意義,即便文字完全一致的文本,其意義也
會
因形態的不同而變化多端。借用“形態”的概念,既能爲文學、文獻、歷史等不同學
科背景
的學者搭建
對
話的
橋
梁,又有助
於
通過其他學科有關形態與體制的研究爲所在學科提供啓示。與此同時,以形態爲基礎的研究也
傳
達出
一
種學術理念,即秉持更加精細化的研究態度,通過實證性、科學化的形式分析去解決不同學科的問題。
從
文本(Text)的
內
、外
屬
性
來
説,
單
篇作品的文體形態是其向
內
的一端,反映的是作者在
從
事寫作時很難逾越的文學格套與法度;實物
書
籍(Book)的物理形態是其向外的一端,反映的是文字作品必須
擁
有的媒介載體及其形式規範。處在
單
篇作品與實物
書
籍、文體與物體之間的,是著述
書
籍(Work)的體制。特别
對
編
纂
類文獻
來
説,如史部
傳
記類、子部筆記類、集部别集類等,整部
書
籍由一定
數
量的作爲文本基本
單
元的
單
篇作品組成。無論
書
中明文的著述體例,還是隱性的篇章、序次關係,皆可視爲編撰者
對
其著述文字的
一
種結構性表達方式。
從
這個角度
來
説,無論是站在文學立
場
的作者意圖研究,還是文獻立
場
的成
書
過程研究,通過“形態”究其細節,
從
而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都是有意義的。另外,
隨着
信息時代的到
來
,文獻的
數
字形態
將
是新崛起的又一端,它雖不是古代文獻的原始
樣
態,但作爲我們重新考察古代文獻的
一
種新興工具,已經漸成今日學術的日常;而且用“
後
之視今”的眼光,我們亦可視之爲古代文獻發展至今的
一
種新的版本形態。無論引爲研究方法,還是視爲研究
對象
,都有必要予以充分的考察。
以上諸維度,實可在古籍整理與研究中展開更靈活的實踐。一方面,
對
文本形態的
標
識與思考,
應
成爲古籍深度整理的重要環節之一。我們
應
認識到,文本形態是
標準
化古籍整理
後
丟失最
嚴
重的
一
類信息。任何古籍整理都有其服
務於
現實社
會
及其讀者的當代需求,爲此而定的規範化體例,固然有現代出版物的諸多優點,但也意味着歷史文獻之多
樣
性的遺失。這個被抹平的歷史真實,
對
以古籍實物爲日常
對象
的文獻學者
來
説,尚不足以構成實質性的困惑;但
對
以古籍文本爲日常
對象
的文學史或其他
專
門史研究者
來
説,如果
對標
點整理本有較
嚴
重的閱讀依賴,那麼,秉持“文本形態”的思維方式,至少可以在以當代視角回望過去的基礎之上,再添置一道治學的法門,此亦
屬
善事。
另一方面,文獻的物理形態,包括實物
書
籍之間的原刻、翻刻、初印、
後
印問題,各種
書
畫、石刻等反映文本早期存録形態的“集前文獻”問題,皆有助
於
深化和完善
對
舊有的古籍版本及其系統的認識。已有學者指出,
傳
統的基
於
異文校勘的版本研究,在本質上仍
屬於
校勘學的範疇,真正的版本學
應
是基
於書
籍實物之物理性差異的考察。這般立
場
相當
於
視
書
籍實物本身爲史料,而不是視
書
籍
內
容爲史料,
對
多
數
的古典文史研究者
來
説未必實用。但不用作研究方法,並不代表不引爲思維方式,至少就文學研究
來
説,通過物理形態
對書
籍版本及其印刷時間
作出
重新的判
斷
,直接關係到同時代甚至
後世
作家的閱讀、知識、接受等話題,而這些作爲文學創作行爲之前的個體積累,絕非可有可無的問題。
從
這個角度
來
説,文本形態和
文獻
形態,未必一定要置
於
同一個案例中
來
研究,卻需要我們置
於
同一時空中
來
整體思考與把握。
總的
來
説,引入“形態”的概念,可以讓文本研究、文獻研究變得更“細”更“活”。這種“細”“活”或
將
顛覆舊有的一些文學、文獻學常識,改變我們觀看事物的某些方式,甚至在具體觀點上與過往的重要研究成果形成撞
擊
,但其目的還是爲了盡可能精細地還原古代文本文獻的生成、演變、存録、流通之面貌,
對
其中的複雜性保持充分、冷靜的認識,避免用
一
個較靜態、整體的
標準
去理解文本、文獻在歷史時間長河中的流
動
。
本卷
專
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
對
古籍
書
影的大量使用,並
將
之穿插
於
論文正文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以圖注文”的作用。這種圖示做法,以前多以彩印
書
影的形式見于
書
前,主要起到點綴的作用,其
書
影
內
容多爲古籍的卷端葉或鈐印葉,也就是説,示例與否並
不
影響文章本身的論證過程。在本卷
專
號中,因爲討論“形態”這一偏結構性、視覺性的議題,我們一致認爲,
書
影的高頻次使用與論證理
應
成爲
一
種必要的手段,在某些環節上可以發揮出比文字表達更加簡潔、精
準
的作用。因此,在與各位作者聯繫、
溝
通的過程中,我們明確表達了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
書
影的態度。當下的中
國
人文學界,處
於
金字塔頂端的
專
業期刊的
數
量屈指可
數
,相當
數
量的高質量的學術生產,實依賴
於
在
專
業領
域具有
良好口碑、又生存頗爲不易的學術集刊的大力支持。而學術集刊“以
書
代刊”的出版模式,也確實在述學文體的多
樣
形式、論文篇幅的長短不拘、圖像等非文字類材料的使用等方面,爲學者們提供了更爲靈活的展示空間。
從
這個角度
來
説,
對
古籍
書
影的充分容納,既是本次
專
號“古代文本文獻形態研究”的
一
種必須,也是刊物
對
多
樣
性學術討論及其呈現方式的
一
種支持。至
於
成效如何,全看讀者説法。
一、本刊由北京大學人文學部主辦,北京大學中
國
語言文學系承辦。
二、本刊爲綜合性學術刊物,旨在
傳
承中華民族優秀
傳
統文化,弘揚古典人文精神,
堅
持求真
務
實、守正出新,推
動
中
國
古典學的發展。
三、本刊主要登載以中
國
古代經典著作爲考察
對象
的語言、文學和
文獻
研究的論文,各學科的
專
題研究與跨學科的綜合研究並重,也歡迎
對
中
國
古典學
學
科進行理論思考的論文。
四、
來
稿請按本刊 “撰稿格式 ”的要求,一律用繁體中文
書
寫,
務
請認真核
對
引文,並附中文提要一份,提要限 200字以内。
五、本刊實行雙向匿名評審制度。編委
會對準備採
用的稿件有删改
權
。或提出修改意見,
退作者
自行修改,或
徑
作必要的編輯加工。如作者不願删改,請事先説明。
六、請勿一稿多投。
來稿如被採
用,
將
及時通知作者。若三個月
後
仍未收到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
七、
來
稿請註明作者姓名、工作
單
位、通信地址、電話及電子郵箱,以便
於
聯繫。
八、
來
稿刊出
後
,贈刊物1册,抽印本20册。稿酬
從
優。
九、
來
稿請寄:classical@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