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本到刻本: 寯藻刻本《説文解字繫傳》 篆形改動 考——兼論《韻譜》十卷本的校勘價值及 《説文》篆形的 版本譜系

北京魯迅博物館藏《幽明録》輯校初期手稿的離析 原——兼論《古小説鉤沉》輯録的早期階段

容提要: 詩歌的突出地位、歌謠和 民間 文學的 重以及情感、自我、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文學史研究的核心觀念,均可溯源至18 紀晚期的德 浪漫主義運 。浪漫主義決定了我們今天如何 理解文學這 概念。文學史研究和新古典學都 浪漫主義運 ,或是 組與浪漫主義相似類型的思想轉型運 中的一支。在精神實質上,它們都是 拉丁 統和古典主義的反 克爾 沃爾 夫重新 起的古典學是向古代,特別是文化的起源——希臘探 人文主義精神,而 爾德所主張的文學史寫作則是向民間、向最接近 自然的人群探 人類文化的原初活力和民族精神。二者同 屬一 個思想範型。我們需要 考它們的研究範式,以 統中 的學術資源爲基礎重鑄“文學”概念,回歸 統理解,拓展研究範 ,爲全新的理論話語的出現探索更多的可能。

關鍵詞: 浪漫主義 文學史 古典學

字古文獻學的理論意義

——中 古典文獻學的 部視角

容提要: 隨着數 字技術的不 發展及與古文獻相結合的實踐和研究的不 增多,很有必要在 字視角下 古文獻學的自身體系進行深入的梳理與剖析, 而完善學科建設、推 學科發展。 字與古文獻學的關係體現爲 條脈絡,並由此構成了 條綫索:一者由古籍 字化而 含着 古籍等紙本文獻轉變爲 字形態文獻的 門需求;另一者由 字人文所致,更爲突出把 字形態文獻視爲順文獻形態變化源流而 的新形態文獻的普遍意義。 字古文獻學的理論意義可 古典文獻學 部的各項分支學科展開分析。在目録學上,主要體現爲 字古典目録的分類,及 既有目録學重要理念和實踐的拓展;在版本學上,主要體現爲 對數 字形態的古文獻的版本學考察;在校勘學上,主要體現爲 對數 字古文獻的校勘理論和實踐方式的更新。

關鍵詞: 字古文獻學 中 古典文獻學 古籍 字化 字人文

明集整理的 種前景:

“細讀”“遠讀”轉換及其潛能

容提要: 明集的規範化點校和深度整理, 有基 唐宋别集整理經驗的“細讀”,及基 於數 字人文理念的“遠讀” 條路 。一方面,充分借鑒唐宋别集深度整理的優秀成果,結合明代文學精細化研究的迫切需求,可以有效地提高明代詩文精讀及 經典化的 力度;另一方面,只有自覺地認識明集有别 唐集、宋集、元集的文獻新特點, 明集整理的思考纔能進入方法論的範疇:如充分發揮明代文學在集前文獻、早期鈔本文獻上的 量優 古籍整理的序次校勘進行有益的探索;充分認識存世明集在窮盡閱讀上的難度,以及 對數 字人文技術的路 依賴,通過“細讀”“遠讀”的轉换與結合,開掘出明代文學知識生產的更大潛能。

關鍵詞: 明集整理 集前文獻 序次校勘 精細化研究 字人文

作爲事件和辭例的“作”篇

——《史記》所見《書序》考

容提要: 《史記》在撰述中大量援用《書序》,其所 本《書序》 對於 判定今文本《書序》 的篇次具有 重要意義。 從體例上看 ,《書序》通過歷史時序的建構,賦予 《尚書》篇次以 合理性,其在 述中強調三代歷史興衰的呈現;至 文本的撰作,一般被視爲歷史事件的自然產物。司馬遷則不同,他 文本撰作視爲相 獨立的文化事件,賦予其特定的意涵;而在自身的歷史 寫中,司馬遷又 是否 寫“作”篇發展爲 種特定的“辭例”,只有充分具 身份正當性的聖主明臣才得以 “作”。這 ,“書作”就成爲他“别嫌疑”“賢 賤不肖”的隱微表達方式。 孔子“述而不作”到孟子、荀子 “作”的正名,身處儒家 寫文化 統的司馬遷通過 《書序》的采 與改筆,再次賦予“作”特定的 涵與功能,豐富了我們 對戰國 秦漢 寫文化的認識,也成爲我們考察《史記》衍生型文本生成方式的又一切入點。

關鍵詞: 《尚書》 《書序》 司馬遷 《史記》

天皇·遣唐使·在唐僧:

《白氏文集》東 日本政教背景新證

容提要: 本文以筆者所收集到的古文獻記録爲中心, 天皇、遣唐使、在唐僧之三種視角出發, 諸如嵯峨天皇是通過什麼路 獲取到白居易詩文、慧 爲何又要冒着 佛之危險繞道至蘇州南禪院花費長達三個月的寶貴時間去抄寫《白氏文集》、與慧 抄本 幾乎同 一時間被入唐僧圓仁所 的《白家詩集》《杭越唱和集》等又爲何未見録 《日本國見在書目録》等問題予以考論,並 學界鮮有觸及的隋唐時期文人别集東 之日本方面的政治、外交、文教背景等問題予以剖析,指出中晚唐乃至宋初,白詩席卷整個東亞, 然成爲了包括渤海、朝鮮及日本之東亞漢 文圈判斷 詩作水平的 標準 ,甚至演變成了東亞諸 外交上定位 格高低的 個重要指 。正是在這一大時 代背景 之下,《白氏文集》的東渡,成爲影響日本之 後數 百年 運橫跨政教的一部至尊無上的寶典。

關鍵詞: 天皇 承和遣唐使 在唐僧 慧 圓仁 白氏文集 江談抄

寫卷·題板·刊石·墨紙:

一部宋代“寄題”詩集的生成

容提要: 在宋代文學文獻領域,詩卷、詩刻等 體文獻已經得到有深度的探討,但有關這類文獻如何通過士人間求詩——寄題的信息 通進入詩集,學 界尚未有專 題探討。杜甫創造性地用“寄題”二字 識遠距離的亭臺堂室、山川 迹題詩,開啓了唐宋時期寄題詩創作的風尚,並逐漸催生了文本性與物質性交互的寫卷、題板、刊石、編集 統。宋人以自作詩、記文、畫軸爲觸媒,向遠近詩人 徵集寄 題詩,寄題詩 以詩卷、詩板、詩碑等“准詩集”式的物質性載體形式在景觀中呈現,但其不便通覽的閱讀缺陷以及容易亡佚的“孤本” 性又在客觀上要求寄題詩集進行編次、刊刻與流布。體例的 畫、集序的撰寫,是一部寄題詩集成立的 志; 累、續編與融入方志,則是寄題詩集作爲方域性文獻所獨有的特性。 宋代寄題詩集的生成過程展開探討,有助 突破作家别集的文本秩序, 宋詩集群展開另一種視角的觀察與思考。

關鍵詞: 宋詩 寄題 詩卷 詩板 詩碑 詩集

翁方綱舊藏《王荆文公詩注》二

容提要: 翁方綱曾藏有二 《王荆文公詩注》,其一爲乾隆二十四年(1759)海鹽朱佩蓮所贈清綺齋初印本《王荆文公詩注》;其二爲乾隆四十一年(1776)盧文弨手録自李壁注宋本十七卷殘本的抄本,乾隆四十七年(1782)春寄至翁方綱處。通過梳理翁方綱訪求和收藏李壁注的始末,辨析翁方綱與盧文弨往 交流的經過,可知翁方綱曾孜孜探求李 壁注宋刻 原貌,並 宋刻殘本中“庚寅增注”的撰人問題提出過自己的見解,也 盧文弨在抄校過程中變 版式、合 補注和增注 的抄法提出 了異議。考察翁方綱舊藏二 《王荆文公詩注》的面貌與遞藏源流,亦可由此管窺清代中葉李壁注的遞藏與 録情況。

關鍵詞: 王荆文公詩注 李壁 宋 詩宋注 翁方綱 盧文弨

宋詞换頭短韻的“游弋現象”及其音 解釋

容提要: 宋詞文本换頭處出現的短韻,是閱讀與校訂宋詞文本比較常見與接受的詞體格式。清代學者試圖 文義上 它“定格”在换頭位置,但 宋人詞集的版本校勘上看則是一種發生在文本上的“游弋現象”。《事林廣記》唱賺譜 “巾斗”,爲這 文本現 提供解決的綫索。“巾斗”指向的反 類型之一,即换頭之前曲(譜)上出現的“巾斗”,亦即旋律的反 ,是宋詞文本上下片之間短韻“纔弋”的音 成因,也是《詞源》所謂“疊頭曲”的“艷拍”。宋詞文本流 過程中、同時也是校勘學 面上出現的短韻的“游弋現象”,又與宋詞 “曲音(譜)”到“詞文(本)”的轉寫問題有關。

關鍵詞: 宋詞 换頭短韻 遊 解釋

軒詞題序異文分析

——以四卷本系統爲中心

容提要: 四卷本《稼軒詞》由 開始編甲集,各集編成獨立 播一段時間 ,由 軒親自補充題序,合 刊印。獨立 播的各 本形成 了《百家詞》本所 鈔的底本,該本最接近 軒詞題序原貌。毛氏 古閣影鈔宋刊本所 底本則當是經過整理的重刊本。這 編刊過程,體現了 軒詞凝定的重要節點。四卷本《稼軒詞》題序的異文説明整理本必然 帶來 文本的遮蔽, 整理本展開研究存在部分風險。

關鍵詞: 軒詞 題序 異文 版本

吴昌綬詞籍目録之學論略

容提要: 吴昌綬所撰《宋金元詞集見存卷目》是第一部詞籍 科目録。該目録係簿録體,簡略 注版本,其編著體現了吴昌綬輯詞、編目及刊刻詞籍的明晰學術路 。與晚近衆多學者著録詞 籍只是被動 地反映詞籍收藏不同,吴昌綬自覺爲詞籍撰著目録之舉反映了詞學研究理念的进益。隨著詞 籍搜藏數 量的增多,在《宋金元詞集見存卷目》之 ,吴昌綬欲新編《雙照樓詞目》,在設計 體例上也 有着新的探索。由 吴昌綬在校刻詞籍觀念上轉向了獨重宋元善本,故他最終 失了爲衆多詞籍編目的 力。

關鍵詞: 吴昌綬 詞籍目録 《宋金元詞集見存卷目》

以“法”爲法:

晚近詞法著述與詞學硏究之路

容提要: 在晚近由“詩文評”向“文學批評”的批評史轉型進程中,詞法作爲 介於 “學詞”與“詞學”之間的知識形態而發 揮着過渡性的 作用。此時期出現的諸多詞法著述亦因學術風 之移易而呈現出文本組織形式的古今演變,表現爲編排上的 隨筆式到彙編式, 寫上的由歸納法到揣摩法。以詞法這種知識體系爲考察 對象 ,探討晚近學界 它的論 述及其 中的成果、經驗,或有助 於從 詞學與創作者的語言能力、詞學與讀者及研究者的品鑒能力、創作與批評之關係等路 ,推 我們 對傳 統詞學研究相關問題的思考。

關鍵詞: 詞法 詞學 晚清民 文學批評

凝而未定:

明代古典詩歌總集的經典焦慮與文本

容提要: 明代古典詩歌總集的發展情況可循三種經典文本的維度加以考察。首先在“存 的精神與實踐”方面,可看到明代全録式總集如何實現“經典文類文本”的凝定。其次在“刪述的 古以爲新”方面,展示了因 古思潮而盛行的辨體式總集如何精益求精,同時促使“經典作品文本”的圈定。最 在“閱讀的心態與選 ”方面,則 讀者考慮和 與出發,以察看“經典總集文本”的生成與確立。當中亦包含着不同 對於 經典文本的諸般焦慮。通過這 些梳辨 ,更可發現不論在經典文類文本的整體呈現、古典詩歌總集與經 典作品的層 累與圈劃,以至 古典詩歌總集的經典化過程方面,明代古典詩歌總集整體 現的是不同 次的“凝而未定”的文本 態,這可以説是 其發展最爲宏闊而精要的總

關鍵詞: 古典詩歌總集 文獻文化史 經典文本 文本凝定 文本

《赤牘清裁》《尺牘清裁》版本考

容提要: 明嘉靖間 楊慎多次 重編《赤牘清裁》, 三卷本增補爲五卷本、十卷本、十一卷本。王 貞新輯唐代至明代尺 ,再 十一卷本增補成二十八卷;隆慶間又在二十八卷基礎上擴充爲六十卷本,更名爲《尺牘清裁》,意圖收全 以前尺 ;之 又補遺一卷,形成六十一卷定本。《赤牘清裁》與《尺牘清裁》在 播過程中,不 有翻刻本、評點本、選本乃至增補本問 。本文著録其版式 徵,考辨其版本源流。

關鍵詞: 《赤牘清裁》 《尺牘清裁》 慎 王 貞 版本源流

考古之鈐鍵:

《困學紀聞》與清中 期考 學的普及閲讀

容提要: 清代乾嘉以降,在考 學風與科 策問重經學的影響之下,出現了一批“經策”類科舉普及讀物,以聚焦經籍 義、摘引前人著述爲 特徵 。吴鼎《易堂問目》 夫先路,王謨《十三經策案》則是影響最大者,其中大量引用《困學紀聞》之説,並旁及《日知録》等清人考 筆記,反映了這些學術名著作爲科 “利器”之性質,折射出普通士人漢學閱讀史的另一 面。《十三經策案》不但影響了此 的《經解斠》《策學備纂》《廿二史策案》等一系列科舉讀物,在晚清更藉石印技術廣爲 播,展現出“經學”與“策學”在一般知識世界中的有趣互

關鍵詞: 困學紀聞 考 學 策學 十三 經策案 易堂問目

朝鮮時期所編唐詩選本硏究

容提要: 自朝鮮中期起,《唐音》和《唐詩品彙》等 籍在朝鮮被大量刊行和廣泛閱讀,在一定程度上推 了朝鮮詩 的詩風革新與“學唐”風潮的盛行。在中 選本的重刊本之外,當時也存在着不少朝鮮文人自編的唐詩選本,這不僅反映出朝鮮文人 唐詩的推崇,也展現了他們想要 化爲自身之物的自主風 。本論文聚焦 朝鮮文人自編的唐詩選本及其文學史意義,探討朝鮮時期學唐風潮的具體面貌及變化,以期借此管窺朝鮮時期關 於書 籍的 入、編撰、刊行、流通等閱讀文化和出版文化的真實 況,並通過挖掘文獻殘本推 異本 照和校勘工作。

關鍵詞: 朝鮮時期 自編唐詩選本 編撰

統“圈點”與近代新媒介

——兼論明治日本出版物

的接引作用

容提要: “圈點”是在漢字周 添加非文字符號的 寫或印刷習慣,普遍流行 近世東亞的讀寫世界。直到近代機器複製技術和 刊等新媒介 ,圈點仍然在一段時間 得以延續。本文首先回溯東亞 統圈點的起源與流變,意在指明近代新媒介中的圈點並非 統圈點自然發展的產物。隨 後將 視綫轉移到唐土之外,考察“圈點”在日本明治時代的新變, 顯圈點 文章批評工具向近代印刷 記的轉型。清末 章、雜誌等新媒介中的新式圈點,正是明治日本印刷工業和新聞體制輸入的產物,與 統詩文集中的圈點已有所區别。五四新文化運 ,《新青年》同人在“圈點”和“標點”之間刻意營造了古今 立,新式圈點的近代性被遮蓋,最終 致圈點 現代中文媒介中淡出。

關鍵詞: 圈點 新媒介 讀寫革命

“葉子”及其形制新考

容提要: “葉子”(旋風葉)形制,前人大致有 疊裝、龍鱗裝、類龍鱗裝、散葉等 種觀點,但都與歐陽修卷子、葉子、策子( 子)爲三種不同的 籍形制, 後兩 種近似而又不同的説法不符。結合唐代語料中的描述和敦煌遺 中的實物,“葉子” 是一種 橫寬縱窄的散葉上下堆疊 ,粘連右 紙緣而成的 籍形制,其特點是 寫或刊刻,且正反面文本接續。葉子只是當時並存的多種 籍形制中的 種, 用範疇相 有限,且較早被淘汰。北京故宫、臺北故宫及蔣斧所藏的三種所謂吴彩鸞寫韻 ,其龍鱗裝、 葉裝均爲 後世 改裝而成,其原始形制仍爲 寫、右 粘連的葉子。

關鍵詞: 葉子 旋風葉 疊裝 龍鱗裝 吴彩鸞 唐韻

依形辨體、因體分型

——關 古籍版刻字體硏究 點思考

容提要: 稱述古籍版刻字體爲“歐體”“顏體”“柳體”之習 ,大致興起 明代中晚期,發展 清代,而在今日之版本學研究與教學中成爲某種“常識”。但這種稱 名方法 有諸多問題,且反映了 對於 版刻字體認識與研究的不足。版刻古籍與其他的人造器物類似,相同時間和地域的版刻 共用一些相同或相似的風格 徵,不同時間或地域的版刻 在風格 特徵上 有規律性的差異。版刻字體的風格分布,亦 格遵守此 規律。鑒 此,版刻字體之研究可以借鑒考古類型學方法,依照字形 徵辨别字體,再根 字體 分别不同的版刻類型。同時, 對於 版刻字體風格的稱名,也 大致遵守“時間+地域(+ 徵)”的命名方法。

關鍵詞: 版刻字體 類型學 標準 型 風格系統

論《西湖遊覽志》《志餘》 鳴謙本和 季東 魯本

容提要: 《西湖遊覽志》《志餘》嘉靖二十六年 寬本與萬 十二年 鳴謙本、萬 二十五年季東魯本行款相同、版式相近,極易混淆,其刻印關係不明。經 三者現 存部分 印本進行實物分析,可知 鳴謙本爲 寬本的重修本,季東魯本爲 鳴謙本的重修本、 寬本的遞修本,而所見 鳴謙本僅保留 寬本版片十餘葉,季東魯本僅保留 鳴謙本版片四葉,似可説明此 書當日刷印 極多, 次修版,以致原版所剩無

關鍵詞:《西湖遊覽志》 《志餘》 寬本 鳴謙本 季東魯本

抄本到刻本:

寯藻刻本《説文解字繫傳》 篆形改動

——兼論《韻譜》十卷本的校勘價值

《説文》篆形的 版本譜系

容提要: 道光十九年(1839) 寯藻刻本《説文解字繫傳》以顧廣 抄本爲主要底本刊刻。考察與顧廣 抄本同源的述古堂抄本, 考顧廣 、段玉裁、鈕 樹玉等乾嘉 學人的校勘著作和 録校本可知, 刻本 的篆形在 基本承襲顧廣 抄本的同時,曾 考大徐本、小徐説解及清人之説做過改 ,一定程度上影響了 其篆形的 可靠性。 刻本《繫傳》 對抄本篆形的 ,主要發生在 刻本的刊刻階段,而非王筠推測的顧廣 “私改”。在使用 刻本《繫傳》時, 考《繫傳》抄本、《韻譜》十卷本和清人校勘資料。在《説文》 篆形研究 中,也 注意小徐本、大徐本 系在版本流 中的相互影響,以各系中較早的版本爲基礎,並注意排除修版、翻刻及 人改 等干擾因素。

關鍵詞: 寯藻 《説文解字繫傳》 《説文解字韻譜》 篆形

北京魯迅博物館藏《幽明録》

輯校初期手稿的離析

——兼論《古小説鉤沉》輯録 的早期階段

容提要: 現藏北京魯迅博物館的《幽明録》魯迅輯校初期手稿,是一批被裁剪開 片。這些 片入藏北京魯博 ,被按照《古小説鉤沉》最終稿本的條目次序重新貼裱。但它們實際並非出自同一稿本,而是分 至少6個彼此獨立的稿本。這些稿本均是魯迅在輯録初期依次翻檢《北堂書抄》《初學記》等 中抄録《幽明録》 文而形成的,具有“資料長編”的性質, 後來 被魯迅裁剪開 ,以便編次排比。本文拼合 原了這些稿本未被裁剪時的原貌,並盡 可能推考各 稿本的 寫時段。

關鍵詞: 魯迅  《幽冥録》 《古小説鉤沉》

本卷 號“古代文本文獻形態研究”,共收論文21篇,所涉 容包括文學、歷史、文字、文獻等學科,作者皆爲 近年 青年學人中的優秀代表。其中一半的文章, 2023年8月在北京大學舉辦的“文體·文獻·文本形態”中 古典學前沿論 ,另一半則是根 據專 號主題的自主約稿。 綜論到微觀, 文本形態到文獻形態,之所以能展現出較好的 次感,全賴各位作者的鼎力支持。

本卷 號的關鍵詞是“形態”。何爲文本、文獻的“形態”?私以爲,究其核心義,指文本及其所見物質載體的形制和 態。形制指向的是文本、文獻的穩定性 徵, 態指向的是其或然性、偶然性特征。只有充分、均衡地認識“變”與“不變”在歷史時空中的關係,我們 過往的文本、文獻世界才能有更複雜且真實的體察。

“形態”固然是多 的,包括文體這種相 穩定的文本語言形態,作品和作品之間構成的文本組合形態, 籍的各種版本形態、物理形態乃至 字形態等;但“形態”本身即爲 種意義,即便文字完全一致的文本,其意義也 因形態的不同而變化多端。借用“形態”的概念,既能爲文學、文獻、歷史等不同學 科背景 的學者搭建 話的 梁,又有助 通過其他學科有關形態與體制的研究爲所在學科提供啓示。與此同時,以形態爲基礎的研究也 達出 種學術理念,即秉持更加精細化的研究態度,通過實證性、科學化的形式分析去解決不同學科的問題。

文本(Text)的 、外 説, 篇作品的文體形態是其向 的一端,反映的是作者在 事寫作時很難逾越的文學格套與法度;實物 籍(Book)的物理形態是其向外的一端,反映的是文字作品必須 有的媒介載體及其形式規範。處在 篇作品與實物 籍、文體與物體之間的,是著述 籍(Work)的體制。特别 類文獻 説,如史部 記類、子部筆記類、集部别集類等,整部 籍由一定 量的作爲文本基本 元的 篇作品組成。無論 中明文的著述體例,還是隱性的篇章、序次關係,皆可視爲編撰者 其著述文字的 種結構性表達方式。 這個角度 説,無論是站在文學立 的作者意圖研究,還是文獻立 的成 過程研究,通過“形態”究其細節, 而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都是有意義的。另外, 隨着 信息時代的到 ,文獻的 字形態 是新崛起的又一端,它雖不是古代文獻的原始 態,但作爲我們重新考察古代文獻的 種新興工具,已經漸成今日學術的日常;而且用“ 之視今”的眼光,我們亦可視之爲古代文獻發展至今的 種新的版本形態。無論引爲研究方法,還是視爲研究 對象 ,都有必要予以充分的考察。

以上諸維度,實可在古籍整理與研究中展開更靈活的實踐。一方面, 文本形態的 識與思考, 成爲古籍深度整理的重要環節之一。我們 認識到,文本形態是 標準 化古籍整理 丟失最 重的 類信息。任何古籍整理都有其服 務於 現實社 及其讀者的當代需求,爲此而定的規範化體例,固然有現代出版物的諸多優點,但也意味着歷史文獻之多 性的遺失。這個被抹平的歷史真實, 以古籍實物爲日常 對象 的文獻學者 説,尚不足以構成實質性的困惑;但 以古籍文本爲日常 對象 的文學史或其他 門史研究者 説,如果 對標 點整理本有較 重的閱讀依賴,那麼,秉持“文本形態”的思維方式,至少可以在以當代視角回望過去的基礎之上,再添置一道治學的法門,此亦 善事。

另一方面,文獻的物理形態,包括實物 籍之間的原刻、翻刻、初印、 印問題,各種 畫、石刻等反映文本早期存録形態的“集前文獻”問題,皆有助 深化和完善 舊有的古籍版本及其系統的認識。已有學者指出, 統的基 異文校勘的版本研究,在本質上仍 屬於 校勘學的範疇,真正的版本學 是基 於書 籍實物之物理性差異的考察。這般立 相當 籍實物本身爲史料,而不是視 容爲史料, 的古典文史研究者 説未必實用。但不用作研究方法,並不代表不引爲思維方式,至少就文學研究 説,通過物理形態 對書 籍版本及其印刷時間 作出 重新的判 ,直接關係到同時代甚至 後世 作家的閱讀、知識、接受等話題,而這些作爲文學創作行爲之前的個體積累,絕非可有可無的問題。 這個角度 説,文本形態和 文獻 形態,未必一定要置 同一個案例中 研究,卻需要我們置 同一時空中 整體思考與把握。

總的 説,引入“形態”的概念,可以讓文本研究、文獻研究變得更“細”更“活”。這種“細”“活”或 顛覆舊有的一些文學、文獻學常識,改變我們觀看事物的某些方式,甚至在具體觀點上與過往的重要研究成果形成撞 ,但其目的還是爲了盡可能精細地還原古代文本文獻的生成、演變、存録、流通之面貌, 其中的複雜性保持充分、冷靜的認識,避免用 個較靜態、整體的 標準 去理解文本、文獻在歷史時間長河中的流

本卷 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 古籍 影的大量使用,並 之穿插 論文正文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以圖注文”的作用。這種圖示做法,以前多以彩印 影的形式見于 前,主要起到點綴的作用,其 容多爲古籍的卷端葉或鈐印葉,也就是説,示例與否並 影響文章本身的論證過程。在本卷 號中,因爲討論“形態”這一偏結構性、視覺性的議題,我們一致認爲, 影的高頻次使用與論證理 成爲 種必要的手段,在某些環節上可以發揮出比文字表達更加簡潔、精 的作用。因此,在與各位作者聯繫、 通的過程中,我們明確表達了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 影的態度。當下的中 人文學界,處 金字塔頂端的 業期刊的 量屈指可 ,相當 量的高質量的學術生產,實依賴 業領 域具有 良好口碑、又生存頗爲不易的學術集刊的大力支持。而學術集刊“以 代刊”的出版模式,也確實在述學文體的多 形式、論文篇幅的長短不拘、圖像等非文字類材料的使用等方面,爲學者們提供了更爲靈活的展示空間。 這個角度 説, 古籍 影的充分容納,既是本次 號“古代文本文獻形態研究”的 種必須,也是刊物 性學術討論及其呈現方式的 種支持。至 成效如何,全看讀者説法。

一、本刊由北京大學人文學部主辦,北京大學中 語言文學系承辦。

二、本刊爲綜合性學術刊物,旨在 承中華民族優秀 統文化,弘揚古典人文精神, 持求真 實、守正出新,推 古典學的發展。

三、本刊主要登載以中 古代經典著作爲考察 對象 的語言、文學和 文獻 研究的論文,各學科的 題研究與跨學科的綜合研究並重,也歡迎 古典學 科進行理論思考的論文。

四、 稿請按本刊 “撰稿格式 ”的要求,一律用繁體中文 寫, 請認真核 引文,並附中文提要一份,提要限 200字以内。

五、本刊實行雙向匿名評審制度。編委 會對準備採 用的稿件有删改 。或提出修改意見, 退作者 自行修改,或 作必要的編輯加工。如作者不願删改,請事先説明。

六、請勿一稿多投。 來稿如被採 用, 及時通知作者。若三個月 仍未收到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

七、 稿請註明作者姓名、工作 位、通信地址、電話及電子郵箱,以便 聯繫。

八、 稿刊出 ,贈刊物1册,抽印本20册。稿酬 優。

九、 稿請寄:classical@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