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度”是衡量用户 忠诚度计划 的重要指标,它对于整个公司的 品牌形象 起着关键的作用。 促进销售 的方法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客户管理方面的技巧。一些成功的市场人员都知道要注重培养用户的“黏度”。
也许你对Yahoo!的“黏度”计划并不陌生,Yahoo!作为一个门户站点,它向用户提供了全面的新闻搜索,免费 电邮 个人主页 等服务。但是要建立一个象Yahoo!这样的门户站点并不是一件省钱,省心的事,这个品牌建立和巩固的背后凝聚着很多人的心血。
其实很多网站在这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以下就是一些关于培养用户“黏度”方面的实例。
成为一个真正的专家。一些用户将网络作为增长见识的工具,因此,你应该尽量提供一些让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在网站上放置一些及时有针对性的信息会让 你的网站 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 资料库 ,当用户认定了可以从你的网站上不断获取信息时,他们就会不断来充电。
实例:ForMyWorld。他们创造了一种名为“地域通”的 网络工具 ,用户只要键入自己的地区邮编,就可以立即查阅到其住宅周边的情况。通过这个工具,用户可以随时了解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地域通”以其实时性和 广泛性 引起了大量用户的关注,很多网民每天都会使用这个工具,了解身边的 时事新闻
“当满街都是 苹果手机 的时候, 苹果 走下坡路的日子估计就不远了。”一位通信 业内人士 如此表示。曾几何时,用户黏性一词非常火热,成为 通信企业 无比神往的词汇。比如,运营商千方百计地阻止 携号转网 政策推出,因为只需要捆绑住了用户,用户自然就会因为更换号码带来的种种麻烦,而放弃转移到另一个运营商的网络。而又有运营商相信,只需要将苹果手机控制在手中,就能长期地吸引住高端用户和苹果粉。又或者是某个邮箱 服务公司 ,满以为只要用户一旦使用了某个邮箱,就会不得不长期使用下去,即使服务差一点,用户也会因懒得更换邮箱而继续使用下去。又或者是某个 IM ( 即时通信 )工具服务商,迟迟不提高 服务质量 ,原因是他们相信IM有强大的用户黏性的……总而言之,仿佛只需要黏住了用户,就可以安坐家中,等着无数的钞票。
不过,根据记者的一些观察却发现,所谓用户黏性其实是越来越靠不住的东西。比如,号码黏性是靠不住的。越来越多身边的用户开始配备两台手机,使用两个号码,甚至干脆将原来的号码更换掉以投入另一个运营商的网络。“开始的时候我总是觉得惴惴不安,害怕别人找不到我,但当下决心更改号码后却发现,原来事情没有想像的那么复杂,该找我的人还是会找我。”一个刚刚换 手机号 的朋友如此表示。
同样,苹果粉也是靠不住的。尽管在某个音乐派对,记者发现所有人使用的都是苹果手机。一位朋友告诉记者,在某个地铁车厢使用苹果手机的人多达半个车厢,这让她不得不考虑下一台手机不再选择苹果——因为太没有个性了。

曾经被认为是拥有强大黏性的IM工具的黏性同样是靠不住的。一位通信专家向记者表示,他已经不知道有多长时间没有使用MSN了。“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我的工作,亦没有影响我的交流。”
SNS网站 的黏性同样靠不住。在海外,号称虚拟实际的人际沟通平台的FACEBOOK拥有多达7亿的 用户数量 。但是自从与其有竞争关系的GOOGLE+推出后,短短几个月,就已经发展了2500万用户。换句话说,许多用户虽然在 Facebook 上发表了无数的信息、文章、相片,但如果某一天发现使用 Google+ 更时髦,他们同样会毫不留情,毫无顾忌地转移到Google+上去。
跟用户黏性比较,似乎所谓的“ 边际效用递减 ”——也就是贪新忘旧的态度——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用户会宁可让自己短暂麻烦,亦不会放弃获得更良好的体验。而在这些靠不住的用户黏性背后,就是一个又一个庞大企业的兴衰。从 IBM 微软 ,从 诺基亚 到苹果,从 谷歌 到Facebook,从MSN到 QQ ,从 雅虎邮箱 到FOXMAIL,从一个企业的衰落,到另一个企业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