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章佩林、胡慧中 摄影: 成钊 廖恒 杨志超 池冬琤 寸菲 岑丹峰 陈治佑 韦栩滢 郭剑斌 视频: 戚心茹 白一波 佟铭洋 廖恒 陈治佑 寸菲 党委学生工作部 来源: 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4-06-20

凤凰花开, 毕业在即。 6月20日, 复旦大学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 在正大体育馆举行, 一万余名复旦学子作别校园, 奔赴世界各地, 开启人生新征程。

2024届 本科生毕业典礼

上午9点,复旦大学202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举行。校党委书记裘新、校长金力等学校党政领导,教师代表,校友代表,各院系党政负责人,机关部处负责人,毕业生家长代表等共同送别3702名2024届全体本科毕业生。典礼由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主持。

本科生毕业纪念片《望远而行 共赴新程》拉开毕业典礼帷幕。数十次的掌声和欢呼声,是对过往在复旦的青春致谢。今天往后,他们将带着复旦的精神烙印远行。

校长金力:让创新成为生活方式

金力在题为《让创新成为生活方式》的讲话中指出,创新者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复旦人将来无论做什么,都应该不懈创新。期待大家把创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找到并走好自己的创新之路。 一是不知足者常新。 像钟扬老师那样,改变眼前一隅的事,再小也要干出精彩,造福万千苍生的事,再难也要去干,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 二是让灵魂洒满阳光。 复旦人因为创新而卓越,因为创新而变得有趣。让自己的灵魂像小草一样,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世界敏感好奇,同时又具备心灵韧性,心态平和、情绪稳定。终有一天,开出创新之花,结出卓越之果。 三是做“大局观玩家”。 期待大家超越眼前诱惑,用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执行能力,开创不同凡响的创新之路。感谢同学们与学校共同推进了本科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期待改革破除“唯GPA”倾向,为同学们投身创新、成长为“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松绑赋能。

创新路上,母校永远站在同学们身后,学校正在通过一系列举措,把复旦创新共同体打造成为广大校友驰骋创新的服务区、加油站。“奔跑吧,骄傲的少年!年轻的心里面是坚定的信念。”金力为2024届本科毕业生们鼓劲。

袁正宏主持典礼

党委副书记周虎宣读2024届本科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名单

学生代表向获奖教师颁奖牌、献花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沈维孝送给毕业生们两句话。第一句话,沿着看准的目标前进,勇往直前。他勉励同学们,抵御“热点”领域的诱惑,坚持自己的道路。1991年沈维孝上大学期间,数学是冷门学科,社会对数学不热情,数学自身发展似乎也没有亮眼的成果。现在,数学学科得到高度重视,数学难题的研究也屡获突破。“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通过不懈努力,攀登属于自己的高峰。”保持自信,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沈维孝在研究生阶段读第一篇论文的进展缓慢,有时一句话要花两个星期才能搞清楚,他坚持了下来。第二句话,永远不要忽略当下必须要做的事情。读硕士时,找不到合适的研究课题,感觉自己离牛顿、黎曼越来越远,沈维孝也曾迷茫,即使如此,他给自己设立合理的学习计划,每天按计划完成。20多年后的今天,他成为卓越的数学研究工作者。“人的精力有限,但只要找到自己热爱并擅长的领域,全力以赴,便已足够。”

主席台第一排嘉宾向赴西部、基层、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的学生代表赠送鲜花

电子工程系1999届本科校友赵勇自小是个科幻迷,渴望成为科幻小说中21世纪伟大蓝图的建设者。1995年他考入复旦电子工程系。大学期间,赵勇认为高等数学、现代物理等课程基础、抽象和枯燥。但回望学习生涯,他认为正是在复旦学习的基础学科,帮助他夯实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基本功。2013年,赵勇留学深造归来后成立专业AI公司。11年来,公司在公共安全、机器人、运动交互等领域不断突破和创新。在AI领域,赵勇和团队面临着激烈的资本、技术和业务竞争,但他们顽强坚持下来。2022年,公司成为第一家在中国A股上市的AI公司。他用自己的奋斗经历勉励同学们:无论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希望你们永远天真地相信,纯粹的热爱,“不自量力”地改变世界。

副校长周磊宣读2024届计划授予“本科荣誉证书”的本科毕业生名单

主席台第一排嘉宾向计划授予“本科荣誉证书”的毕业生代表颁发证书

党委副书记钱海红宣读2024届本科生“毕业生之星”名单

主席台第一排嘉宾向2024届本科生“毕业生之星”颁发纪念证书

副校长汪源源宣读2024年度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名单

主席台嘉宾、院系导师代表为内场毕业生代表授毕业纪念证书并拨穗,为2024届全体本科毕业生拨穗

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汤雯絮分享了自己在复旦见天地、逐真理、寻自我的历程,不断探索知识的边界、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肆意享受人生的浪漫。见天地,通过在课上学习,在3108聆听讲座,学习学术大牛的研究成果、了解杰出校友成功经历等等,让她明白持续学习、不断求索的重要性,学会将人生志趣与社会需求结合,为社会做贡献。逐真理,让她能够永葆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和不畏艰难寻自我的钻研精神。过去四年,她常因重复多次实验得到完全不同的实验结论而感到挫败,因分析一堆统计数据却得到非显著性结论而失落,但她选择坚持,当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之时,成就感和满足感将一切挫折抹去,失败也被赋予宝贵价值。寻自我,让她体验到一场心灵深处的探索之旅,也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学会了聆听内心的声音,审视自己的兴趣与热情,更学会了在挑战与困难中坚定自己的信念,塑造独特的个性。因为热爱生物科研,她选择卓博计划,继续在复旦邂逅光华楼的晚霞、光草上的星空、恰好赶上的校车和三教深夜的关东煮。

附属华山医院2019级本科生飞瑞塔在东帝汶的农村地区长大,在其父辈亲属的影响下,来到中国深造。他曾在华山医院做实习生,清楚记得第一次给病人换药时的紧张,记得听到“谢谢医生”时的满足感,记得“国际医生”这个让他倍感亲切的称呼。参加学术学习、文化活动、志愿服务……“这些经历不仅丰富我的视野,也让我更深刻理解医疗工作的重要性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毕业后,他将为东帝汶的健康部门贡献医学力量。

毕业生送给母校的毕业纪念礼物是“‘卓越有趣’的‘复旦特质’积木”。受“乐高思维”和AI4S启发,毕业生代表主要利用MOSS大模型,搜集分析了毕业生入学以来的新闻报道,得到100个与复旦学生相关的关键词。毕业生将这些关键词做成100种乐高积木块;选择了代表祝福毕业生“666”的6种颜色;制作了拼乐高专属小程序。在毕业典礼暖场环节,全体本科毕业生通过小程序,挑选了自己喜欢的乐高积木块和颜色。接下来,通过AI程序,用全体本科毕业生的积木块,生成复旦地标的像素模型。

随着积木块缓缓落下,光华楼的乐高像素图案在大屏幕上逐渐形成。代表着全体学生本科生活的共同回忆,也代表了全体复旦人齐心协力的团结精神。毕业生代表邀请裘新老师将“卓越”和“有趣”两块乐高积木板拼上模型,完成最后一步的拼装,与2024届本科毕业生共同完成了这份毕业纪念品。

礼物的背后,体现了复旦科技力量。祝福每一位毕业生带着在复旦收获的珍贵特质齐心前行,干卓越的事业,做有趣的灵魂,永远心怀理想,永远脚踏实地。

裘新向毕业生代表赠送相辉校友纪念章

同学们的成长离不开 家长和老师们的关心与爱护, 全体毕业生们起立向家长和老师鞠躬致敬。

在全体毕业生的欢呼声中, 2024届全体本科生辅导员走上台。 他们几年如一日陪伴学生左右, 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迎来路,送去路。 2024届本科毕业生们, 毕业快乐,前程远大!

2024届 研究生毕业典礼

下午2点,复旦大学2024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裘新、金力等学校党政领导,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各院系党政领导、研究生导师代表、学校机关部处负责人、校友代表和2024届毕业研究生代表出席典礼。袁正宏主持典礼。典礼为研究生毕业生家属在光华楼设置分会场。

“我听到的复旦校园很美丽, 有鸟鸣、瀑布声, 还有人们跟我打招呼。” 盲人姑娘朱苓君在毕业纪念片中 讲述了她听到的复旦校园。

全场师生凝神观看视频, 因相似的求学场景而感同身受, 为同学们的科研成果振奋喝彩, 为师友员工的祝福而感动鼓掌。

校长金力:用创新写好自己的“无字之书”

金力以《用创新写好自己的“无字之书”》为题,勉励毕业生通过持续创新书写自己的“无字之书”,不断拓展知识的边疆、认识的边界,努力塑造出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和创新生活。用创新写好“无字之书”、走好人生之路,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脚下勇探“无字之境”。 走出舒适区、拥抱新范式,主动适应新要求新环境。AI赋能千行百业,同学们不论身在何方,都应该抓住机遇、勇往直前,成为推动历史和社会前进的一份子。 第二重,手上善解“无字之题”。 创新的本质,在于迎接挑战、解决问题。同学们踏入社会后,要证明自己的责任担当,就要用智慧和双手解开一道道“无字之题”,在不断试错、不断砥砺中锤炼自己的报国意志和创新能力。 第三重,胸中甘立“无字之碑”。 一代代复旦人都是为国创新的行动派、实干家,行胜于言。高学历要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和不懈奋斗,转化为高水平、高素质的口碑。期待大家不断超越自我,干出超预期的业绩,解决超预期的问题,获得超预期的成长,书写出更多卓越而有趣的故事。

“校友和母校是命运共同体,也是创新共同体。创新路上,母校永远守望大家、支持大家、服务大家。无论走多远,记得常回家看看。”金力祝福2024届研究生毕业快乐,前程似锦。

袁正宏主持典礼

相远以迹,相契与心, “五竹叔”“知心姐姐”临别寄语

副校长陈志敏宣读第十一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名单

毕业生代表向第十一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献花

“成为博导30年,我培养了几十名硕士、博士,被我的学生戏称为‘年轻的老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系谢希德特聘教授龚新高笑着说,“再有几年,仅博士的数量很快就能追上我的年龄——不仅岁月催人老,学生也催人老!”

面对离别,毕业生和导师们大都是心情复杂,但人生又何尝不是在一次次的离别中成长。当年,考入大学,与家人离别,是同学们独立寻找自我的开始;如今,与学校离别,步入社会,是同学们真正实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开始。如此看来,离别才是当初相遇的目的,这也正是教育的价值所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拥有足够专业知识的同时,成长为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个体,并以此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同学们吸收了复旦科学与人文的精华,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创造知识,将要迎接光明的未来。“离别之际,作为导师代表,我想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你们的导师就是你们的‘五竹叔’,永远值得信赖!”龚新高寄语同学们,“让我们相忘于江湖,而后相会于江湖!相远以迹,相契与心!”

2000届新闻学院校友、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首席主持人何婕每次回母校总是喜欢走在校园里。在这里何婕能感受那种学习研究的氛围与乐趣,而学习和研究,也是她工作多年来一直有的工作习惯,复旦是这个习惯养成的出发点。

如同“知心姐姐”,何婕给学弟学妹们分享心得。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实践,是让人保持活力的源泉。20多年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社会、民生……她在媒体工作中接触过许多议题,持续学习、持续自我设置研究目标,不断丰富自我,活力满满,深刻体会新闻学院院训“好学力行”的意义。许多研究都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不停地去实践,通过实践琢磨心得,再将心得用在新的实践上,这是一种美妙的循环上升。每个人所处的行业都在变化之中,要积极看待变化,特别是在变化中,既坚守我们的社会责任、同时又投入自我去创新。“愿各位学弟学妹也始终能找到持续学习、持续实践的乐趣,做一个青春的自我。”

向上攀登,坚定前行, 复旦学子“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

副校长汪源源宣读“学术之星”特等奖名单

副校长周磊为“学术之星”特等奖获得者颁发纪念绶带

周虎宣读2024年度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名单(研究生)

上个月,毕业生代表、附属儿科医院博士生戴菽阳获得了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金奖。比赛现场,戴菽阳回答评委问他的三个问题,用了不到5分钟;解答好这三道问题,却不简单,贯穿他在复旦的六年。

为什么选择当一名儿科医生,戴菽阳从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答案。复旦教会他一切,让他有了坚定前行的能力、信心和勇气。关于人生的目标,戴菽阳的回答是做一名追求卓越的好医生。为此他敢于挑战“无解难题”,深入剖析胆道闭锁的病理生理机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借助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出一系列胆道闭锁的诊断和治疗模型。复旦人的目标不止是解决问题,更是再多做一点、做得更好一点,永远追求卓越,永远向上攀登。研究生学习经历为他带来咬定青山的恒心与毅力,也培养了他在坚定前行的同时,保持人生旨趣、欣赏身边的风景的能力。“我相信,复旦人定会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相遇!”

临别之际,2024届全体毕业研究生向母校送上特别的礼物——“百廿光华 复旦再相聚”。整幅作品由同学们自主绘图设计,用近10万块拼图拼接组成。各院系的吉祥物欢聚在相辉堂、简公堂、奕柱堂等复旦源主体建筑前,代表全体毕业生在复旦的珍贵记忆。从学生转变为校友,同学们期待着“复旦源”建筑群的全新亮相,希望明年母校120周年校庆时能走进新的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借由这幅作品,代表我们这一批最年轻的校友,向全球复旦校友发出邀请,让我们‘百廿光华,复旦再相聚’!”

裘新代表学校接受毕业礼物,并向毕业生代表赠送相辉校友纪念章。

拨穗正冠,扬帆起航, 莘莘学子奔赴山河万里。

全场研究生毕业生接受校领导、 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院系党政领导、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和导师代表拨穗。

拨穗正冠,扬帆起航; 依依惜别,情谊绵长。 在复旦园里相识相知, 一句道谢,再一声道别, 带着对彼此的期盼与祝福, 从此跃入人海、各自灿烂。

室外连绵的细雨暂歇, 室内掌声与喝彩回响。 愿莘莘学子, 风摧雨折不后退, 把盏笑语共相辉, 此去繁花似锦, 再相逢依旧如故。

制图: 实习编辑: 沈家怡 责任编辑: 李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