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就是小吃的天下。
相比高端大气的西餐厅,南京人更爱钻到小巷子里吃碗面条,喝碗馄饨。早上到小摊子一坐,热气腾腾的小馄饨端上来,一天的美好生活就开始了。
标准的南京小馄饨是薄皮的,用个小棍沾点肉,在馄饨皮上一点,粘起一张馄饨皮,用手一抓,就成了一颗小馄饨。
下出一碗,吃到嘴里总是香气四溢,仿佛那一点点的肉馅带出了
馄饨的无限美味
。
想要吃出这种味道,那得去找一处
柴火馄饨摊
。袅袅炊烟升起,让人恍惚觉得,这还是老南京,自己还是小时候。
在老门东旁边的巷子里,不管什么时候去,都能看到几个人在排这家安庆柴火馄饨。
被烟熏得黑漆漆的墙面,破败的的环境,看在外地人眼里嫌弃,看在南京人眼里就自动转换成:
这家店好吃!
夫妻起早贪黑18年,坚守这个铺子,一个包馄饨,一个下馄饨,偶尔去添添柴火,手脚不算麻利,想吃还得等会儿。
出来的馄饨很清爽,5元一碗,皮薄透明,汤里搁了荤油,香气扑鼻而来,再加一勺自制辣油,那个诱惑谁也挡不住!
这么吃还不行,要加个
溏心蛋
才能检验老板的功力。
懂的人去他家都会自备鸡蛋,清汤之上一颗溏心蛋光看着就要咽口水了!咬一口,稀拉拉的蛋黄流出来,赶紧用嘴巴吸住蛋黄,清甜入喉,这才是早餐最幸福的时刻。
不能吃辣的,倒是可以去试试大喜家的三鲜馄饨。店在江浦,从扬子江隧道开过去,不远。
破烂程度和安庆家的有的一拼,不过老板的手脚麻利多了,一秒不到一个小馄饨,吃饭的人也不用等那么久。
包好的馄饨更能体现皮薄肉现的特色,不怪老板在店面上写着:
金陵味道,只此一家。
叫一碗三鲜馄饨,坐在门口的梧桐树下,晒着太阳满脑子都是“岁月静好”,实在让人贪念。
馄饨皮很嫩滑,轻轻一吸溜就能进入口中,汤里则是猪油的鲜香混杂着柴火独有的烟熏味,一口汤就着馄饨下肚,满腹温热,浑身舒坦。
另外还可以搭配一份
猪肉锅贴和卤蛋
,也是广受好评。锅贴煎得透彻,硬脆,轻薄,一口咬下去就有油水流出。卤蛋下料很猛,入味很足,两个不能解馋哈哈。
一晃18年都过去了,小姑娘珊珊变成了孩子妈,但作为服务小区的馄饨铺,始终如一。
馄饨皮薄如纸,汤头是清汤,用的黑胡椒粉和榨菜提味,不咸不淡刚刚好。早高峰喝馄饨的人不要太多。
来来往往的人,上班、买菜、送孩子上学,还有跑来跑去的大黄。每个喝馄饨的日子都那么自在闲适。
喝馄饨的人有故事,卖馄饨的人也有故事。老夫妻包不动了,就传承给了儿媳,二十多年的地道南京小馄饨如今就藏在居民楼里,是哪家,不少人都能猜出来是缪老太。
小馄饨是用
搪瓷碗
盛的,就是奶奶婆婆那个年纪用的,颇有怀旧的感觉。一勺辣油,够呛!说到底吃这馄饨,情怀大于滋味。
他家
茶叶蛋
,是用冰糖熬煮的,虽然外表与别的五香蛋一样,但剥开,再蘸一蘸卤汁,细品一口。有淡淡的冰糖独有的甜味丝丝透出。
旁边的同事提醒了我一句,剪子巷那儿的老董七十几岁的老董依旧亲自下馄饨着呢,具体位置不好说,跟顺心拉面馆一块呢,这样听起来不那么孤单。
满满一大碗的馄饨,不怕你吃撑了,清清白白的汤,喝一口十分的鲜,馄饨皮薄的很,里面更是汁水充足,真是一不小心就怀念起来小时候喝馄饨的场景。
对于老董馄饨摊,更担心它某天就在城市的发展大潮中消失不见,再难吃到一口记忆里的味道,那不为是一种遗憾。
说到现在,如果馄饨话题里面没有汪家馄饨,那估计会被骂。不仅馄饨有特色,老板也有个性,造型是左青龙右白虎还有鸡冠头!
当年老汪家三兄弟从父亲手上接过馄饨事业,就开始了南京传奇般的人生,如今汪家馄饨已然成为许多南京人吃早饭的首选,也是外地人来南京必须要打卡的一站。
不同于老南京的传统小馄饨,汪家馄饨属于大馄饨,也算是独树一帜。肉馅大且足,颗颗馄饨肉馅紧实分量十足。
咬上一口,丰富的汁水在口中四溅,香气四溢。再一口吞下,肉馅饱满有弹性,心理和生理上的极大满足。
小馄饨的美味来自调料。常规的调料有几种,凝固的猪油、麻油、榨菜丁、葱花、味精,讲究的还有虾皮。
不过汪家的调料比较咸,对比起来,有的人更喜欢曹都巷的杨家馄饨,因为最正宗的小馄饨里面一定是放韭菜末的!
一颗颗的馄饨皮薄馅多,个头不小。阵阵韭菜葱花的香味扑面而来。先喝了一口汤,很鲜美,然后咬上一口馄饨,馅儿里面汁水丰富,肉质爽口鲜嫩。
烧饼也很不错,就这汤非常有感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路边的馄饨摊,也许只有深夜才能发现他们踪影,也只有周边居民才常常有机会品尝得到。
在三条巷和中山东路交叉口,逸仙桥派出所门口,破烂的几张桌子,椅子是基本很少见到的破烂程度,坐在巷口,等一碗馄饨,意外的让人觉得很惬意。
老板娘很朴实,而且看上去不太会算账,总是懵着的状态,好在馄饨下的还可以。典型的南京薄皮小馄饨,汤清味美。尤其要夸一下剁椒,给馄饨大大加分。
南京人对于小馄饨的喜爱
不仅体现在这众多的馄饨店中
更包含在各自的生活里
#你更喜欢吃哪家馄饨呢?#
内容来源:南京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