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上虞县)。1910年赴美,入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研究气象学,1918年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等校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地学系主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气象研究所所长。1929年起连续当选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自然科学史委员会主任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气象研究所,推进中国气象科学的研究。他在开创中国气象教育事业,筹划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特别是创设高山、边远地区的气象站,开展中国高空探测和天气预报业务,组织编印中国气候资料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研究中国气候区划和气候变化方面,注意气候同人类活动和生产的关系,特别是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论述了光能和作物产量的关系。

竺可桢先生简介
竺可桢先生(1890-1974)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后任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1929年起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4月7日国民政府行政会议任命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6日,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竺可桢先生是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一名忠诚战士。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和教育事业,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竺可桢先生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学识渊博,在气象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许多研究都有重大创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竺可桢先生胸襟豁达开阔、治学严谨勤奋、待人宽厚至诚,堪称"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查看详情

竺可桢纪念馆
浙江大学竺可桢纪念馆座落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国际教育大楼内。馆内展出了竺可桢先生许多珍贵历史图片和生前用品,展现了竺可桢的人格魅力和卓越功绩,特别是1937-1946年率领浙大师生员工西迁流亡办学的业绩。浙江大学竺可桢纪念馆是弘扬“求是”校风的教育场所,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竺可桢的一个重要基地。

查看详情

浙江大学竺可桢奖简介
为表彰奖励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教职工,激励广大教职工为加快学校改革和发展,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根据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党委发(2000)26号文件“关于印发《浙江大学教职工校内先进评比表彰的若干规定》的通知”精神,经学校研究决定,设立浙江大学竺可桢奖,作为学校授予本校教职工的最高个人荣誉称号。为认真做好竺可桢奖的评选工作,学校还专门发文,公布评选办法。
竺可桢奖学金
为纪念已故的竺可桢校长,激励学生发扬“求是创新”作风,培养品学兼优,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在广大校友的热情支持和赞助下,学校从1986年起设立竺可桢奖学金。   竺可桢奖学金每次评选20名,其中研究生8名、本科生12名。获奖学生由学校颁发竺可桢奖学金荣誉证书、竺可桢奖章一枚和奖学金5000元。获奖学生名单在校内张榜公布,列入校志,并在校刊中宣传获得者事迹。

All Rights Reserv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Education Foundation

www.zuef.zju.edu.cn www.zuef.org.cn

浙ICP备10048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