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严格按照
国家及
清华大学
的
研究生招生
管理规定
招收临床医学专业
学位
硕士
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复试突出临床导向,严格把控复试环节,对英语、专业课、临床技能、临床思维坚持采用集中统一考核,确保公平性和同质化,切实把控生源质量。
2021
年临床医学院研究生招生规模继续稳步增长,招收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44
人,截至
2021
年
12
月底,临床医学全日制在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89
人。
在学位授予方面,严格
按照
清华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创新成果要求,严把论文质量关,严格遵守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过程管理。
2021
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
8
7.5%
,升学
4
人,毕业就业主要去往医疗卫生机构。
2
021
年教师队伍进一步扩大,截至
1
2
月底,临床医学专业共有
87
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
63.2
%。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医教协同"、"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临床医学院利用清华大学完整的教学体系,以推动
医学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
,
强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的
改革建设,从培养方案的修定、课程体系的设置、
临床
实践教学、
教学平台搭建
、学分互认等方面进行践行与探索。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为
“顶层设计、
整体规划、
平台建设、自
我特色
”,健全了三个层次的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
分别是必修课(公共必修课)、
必选课(基础理论课
、
专业基础课)、
选修课(专业课)
三个类别分别设
课,
形成规范化的课程体系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临床
医学
院以国家健康科技创新战略的转变为契机,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学科优势,以临床问题和市场需求为引擎,以创新(
Innovation)、
整合(
Integration)、
国际化(
Internationalization)
、
特色
化
(
I
ndividuation)
的
“
4I
战略
”,创建和发展
具有
清华
特色新医
科体系
。
2
021
年,临床医学院新增
1
3
门研究生专业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
4门、专业课
9
门。截至
2
021
年
1
2
月,临床医学院共开设研究生课程
5
0
门。
在课程平台方面,搭建了基础理论知识平台、综合素质培养平台、
公共必修课程平台
、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精准医学研究院平台、人工智能研究院平台。通过自
我特色建设、课程结构优化、
外部人
才
引进
,
重点建设一批核心主干课程,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
。
2021年启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支持5门:《肝胆外科学进展》、《妇产科学》、《心血管病基础》、《人体机能学》、《临床沟通》。
2021年启动院级MOOC课程建设,立项支持4门:《肝胆外科学》、《临床医学研究能力培养》、《麻醉护理学》、《个案管理师》,为培育校级、北京市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奠定基础。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
教学推行以
“学生为中心
”
的教学模式,提倡以研讨式、
参与式和思辨
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同时,
《
清华大学
临床医学院教学管理办法》明确了专业型研究生
课堂教学、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教学评价、评估与检查等制度和要求。对目
前已经开出的研究生
学位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和
优化
;
对
拟开设课程
上报临床医学院,经学院教学委员会评定
,上报
大学教学委员会批准后,列入研究生年度教学计划中
。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
高度重视导师队伍管理与培养
,为契合清华大学国际一流大学的学术标准以及清华大学新医科发展需求,临床医学院于
2018年试行启动临床教师分系列评聘工作,并于2021年对《临床医学院教师聘任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建立了临床教师差异化学术发展路径和分类评价标准。临床教研系列教师可以指导各类研究生,临床系列教师可以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临床系列教师按照《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
临床系列教师聘任专业学位
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资格的规定》进行导师资格聘任,通过临床医学学术委员会、医学
-生物医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学位办公室备案。
清华大学
高度重视导师队伍建设,每年以研修班的形式组织指导教师,特别是新上岗指导教师集中学习交流,确保导师充分理解职责,
明确学术指导职责,熟知培养流程和规则,了解其在各培养环节中的义务、要求和学校提供的培养资源。临床医学院也积极推进与国外一流大学合作
,
通过与哈佛医学院的深度合作,开展教师培训计划(
Faculty Development Program)、临床学者研究能力提升培训项目(Global Clinical Scholar Research Training)、青年教师海外硕士学位研修项目,组建高水平的临床医学师资队伍。
自
2
020
年开始,将通过三年时间,完成
3
00
名临床教学师资的培训、
6
0
名青年学者的研究能力提升培训、
1
5
名青年教师的学位项目学习。
《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要求,
临床医学专业
型
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
,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阶段结业考核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四证合一”的基本要求。
临床能力训练是螺旋上升、渐进式提升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提高医教协同专硕岗位胜任力。临床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培训秉承
“三基三严”贯穿全程的基本原则,分析专硕岗位胜任力培训过程中跨专业的共通性内容、设计临床能力提升课程,规划培训基地统筹下的医教协同专硕分层递进临床能力培训体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培训基地2
021
年完成包含接诊病人、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判读、病历书写、病例分析、基本技能操作和医患沟通
7大模块62学时
的临床能力培训课程,
重点提升专硕的基本技能和患者照护能力,夯实临床实践基本功。
各
专业基地通过开展教学门诊、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临床病理讨
论会等教学活动,持续全面进行临床知识、临床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
培训基地统筹下的住院医师分层递进培训体系建设得到了业内同行认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培训基地代表临床医学院在
2
021
年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峰论坛上进行了经验分享。
2021年
临床医学院
共有
8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首次通过率为100%。
学术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
倡导与践行临床问题驱动型研究(
Clinic-Driven Research,CDR)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重点放在临床学者研究能力的训练,熟悉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和处理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升科研素养。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工作进行科研训练,逐步培养科研思维。
清华大学为临床医学研究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术训练与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
2020年
底开始,临床医学院还为研究生提供研究生学术论坛、
“彩虹工程”医工结合沙龙等平台。
“研究生学术论坛”
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为研究生培养和学术交流打造的创新平台,促进导师和研究生们之间的交流,加强研究生横向联合,不断提升研究生学术水平。
“彩虹工程”是
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
究院为理工、人文、社科、管理等不同学科领域与医科搭建的学术桥梁,旨在为医、产、学、研、用各界提供交叉融合探索创新的高水平交流平台。自
2020年9月至今,精准医学研究院共组织10余期“彩虹工程”医工结合沙龙系列活动,线上线下累计参会人数达20余万,打造了“‘彩虹工程’医工结合沙龙”的学术品牌。
1、培养模式改革: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项目
以培
养卓越医师为目标,
采用临床和学术
“双路径”培养方式,
设立以
“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创新培养模式(Competence-based Training),强化学生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完成高质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同时,按照国家“医教协同”的培养要求,建立临床学者研究能力(Clinical Scholar Research Capability)硕士培训标准和课程体系,聘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与培训,培养受训医师从临床实践中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学术志趣、创新能力与国际视野,造就具有复合创新能力的卓越医师和未来医学领军人才。
2、培养方式创新:本学位点继续加大力度选派骨干师资出国或到国内一流医学中心培训,继续深入开展与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临床教师培训项目(
FDP)
,完善师资培育中心功能;通过教学技能工作坊、教育考察、教育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实施,提高临床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素养,提高教学意识和教学胜任力。
3、管理机制改进:提升住院
-专科医师培训质量
,
以住院医师培训六
大核心能力(医学知识、职业精神、医疗服务、以执业系统为基础的实践、基于时间的学习提高、人际交流与沟通)为目标,不断完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专硕
培训
体系。加强住培基地、专培基地建设,争取获得国家认可资质的专科覆盖至绝大多数专业。
强化临床能力
培养,强化日常评价,关注住院
-专科医师阶段性知识、技
能、态度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4、强化过程管理:本学位点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的意见》、《清华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要求》等文件的规定,加强了学位论文质量管理。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完善了评阅人选定办法和同行评价工作办法
,
在满足学校对学位论文评阅人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培养过程各环节评价情况自主确定同行评审方式,包括隐名评审和公开评审。学位论文公开评阅人名单编入研究生学位论文。
充分发挥答辩委员会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评价中的关键作用。答辩委员会委员全面考查研究生的理论基础、专门知识、研究能力、成果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并在答辩决议书中给出客观公正评价。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及答辩决议书编入研究生学位论文。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学位授予标准,对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的综合表现、成果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进行全面审核,作出学位授予建议。
研究生院加强对已授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后评估工作,加大抽查力度,将评估结果纳入指导教师招生指导资格审查和院系年终考核
。
5、注重结果反馈:本学位点设有满意度调查制度,定期对学生对于教学和实践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对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调查。定期与用人单位沟通,以便了解学生在用人单位表现,从用人单位中汲取经验及行之有效的意见,以便更好的开展教育培养工作。
1、
健全价值塑造育人教学体系
:
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
任务,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
“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在各类教学活动中落实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承“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强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加强学生及青年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导学思政”为抓手,建立并完善医院研究生思政工作体系,加强以党建为引领的研究生集体建设,选优配强研究生思政工作队伍。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自
2
016
年成立伊始就开启现代医学教育的实践。临床医学院于
2018年试行启动临床教师分系列评聘工作,并于2021年对《临床医学院教师聘任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建立了临床教师差异化学术发展路径和分类评价标准,契合国际一流大学的学术标准以及清华大学新医科发展需求。目前,聘有临床教研系列教师11人,其中长聘教授7人、准聘副教授3人和助理教授1人;临床系列教师98人,其中教授33人和副教授65人。
2、
加快建立高水平的教学平台
:
整合资源加大对
教学平台的投入,以建设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为契机,迅速建立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智能化教育教学平台,包括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建设(包括医学高级模拟中心、临床综合技能实训室等)、数字化人文图书馆和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以及医学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专兼职教育教学平台骨干师资队伍等软性条件,开发临床技能模拟培训系列课程,建设国家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3、以临床教学胜任力为基础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设有专门的研究生导师制度,包括导师的遴选、导师的培训及导师的考核,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些制度。临床医学院也设有导师管理制度和人才引进制度。对于已经是本学科的导师实行动态管理,对于新晋升的导师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并且在人才引进时充分考虑学科发展需要和科研梯队的建设,有针对性的引进高素质人才。这些制度的严格执行对于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的提高和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形成有利的保障。
4、
完善教学组织管理体系
:
不断完善
研究生培养及住院
—专科医师培养相适宜的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以二级学科为基础的教研室组织架构,完善以专科为基础的住培、专培基地组织架构。明确科室、教研室、住培及专培基地、课程负责人之间的权责关系。同时注重完善医院现有“院级领导
-教学部-科室”三级教学管
理体系。加强专职教育教学管理团队建设。建立一支规模适度、专业化的教辅人员团队。扩大专责教学主治医师队伍规模。加强各级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教辅人员、专职教师的培训,完善选拔、评价及激励机制。加强教学督导,对于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定期督导并形成反馈,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科协、教育部《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聚焦临床问题,以医工交叉为突破,以价值科研、有组织科研为重点,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1、积极建设高水平的临床医学研究平台:以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临床医学研究平台为目标,建设了临床转化科学中心、临床研究中心、临床大数据中心、临床药械中心和生物治疗研究中心等。
2、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在科研项目管理、经费使用及科研绩效方面,简化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放管服”,发挥科研人员的自主权,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决破除“五唯”,探索建立以科学价值、应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衡量标准的多元化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体系,鼓励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以满足社会健康需求为引擎的临床医学研究。优化科研奖励机制,加强医学科研伦理管理,加强生物医学研究数据安全管理。
3、积极开展价值科研: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重点,践行
CDR(Clinical Driven Research) 、B2B2C(From Bed
to Bench to Customer)模式,做价值科研。依托清华大学
理工文等多学科优势,促进跨领域交叉创新研究。
1、
精准医学研究院遵循国务院《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和《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 2025 年)》总体要求,在充分调研、系统梳理、科学凝练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科技和临床优势,联合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医院管理研究院等国内相关领域优势团队共同研究发起“肝癌精准防治行动计划”。
“肝癌精准防治行动计划”定位是政府部门主导的国家重大行动计划、精准医学引领的创新发展计划和系统工程驱动的能力提升计划,目前已列入中国工程院 2022年重点战略咨询项目指南。
2、
在
精准医学
研究院的支持下,作为百万人口的超大社区
——天通苑内核心的医疗主体,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与昌平区政府合作启动天通苑智慧健联体计划,将智慧医疗嫁接于健康医疗联合体,为辖区居民提供集预防、诊断、康复、慢病管理、高龄照护等为一体的健康医疗服务。研究院通过提供智慧医疗核心技术与合作伙伴,协助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组建基于清华智慧健康医疗体系 (Tsinghua Healthcare Intelligent System, 简称“THIS”)的“智慧健联体关键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打造“健康中国”行动的智慧健联体示范,形成全球社区健康医疗服务模式创新高地。
3、精准医学
研究院在清华大学科研方针的指导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人民生命健康需求,
陆续承担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工程院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十余项,在人工膜肺、柔性电子、无接触诊疗、医疗机器人、
智慧医疗、健康医疗大数据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并开始临床转化应用。
4、
“‘健康中国’智慧医疗生态体系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为响应“健康中国”战略设立的重大咨询项目,由清华大学董家鸿院士领衔,集结了工程院和科学院 7 大学部、26 位院士通力协作,以“健康中国2030行动计划”为纲领,深入调研国内外智慧医疗发展现状,全面总结大健康生态体系发展需求、机遇与挑战,制定智慧医疗生态体系发展的战略计划和实施路径,为国家规划智慧医疗未来十年发展蓝图。本项目已于 2021 年 9 月完成结题评审。
本项目的重要成果是智慧医疗生态体系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基础设施、治理体系、安全保障、标准体系等四项核心基础要素的建设奠定智慧医疗发展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来建设和实施十大智慧医疗重点工程,包括
:智慧医院、智慧医联体、全民智慧健康管理、智慧养老、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互联网医疗、国际医疗、智慧健康科技产业、智慧药械创新研发、智慧医疗人才培养等。
5
、为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激发医学生积极参与健康科普创作与传播的热情,培养医学生健康科普能力,展现医学生科普风采
,
2
021
年
1
2
月
1
7
日临床医学院举办
“清华大学第三届健康科普演讲比赛”。
健康科普演讲比赛
2
019
年开始举办,旨在通过健康科普演讲比赛
,
提高学生们的科普能力
,
激发学生的医学科普文章创作热情。
1、实施临床医学学科群建设
的
“高峰
计划
”和
“高原
计划
”
,重点
规划、布局和建设一批具有突出
优势
和发展潜力的重点学
科
群,包括大内科、大外科、风湿和免疫病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骨科、医学影像科、血管外科、眼科、皮肤科、内分泌代谢科、麻醉科、老年医学中心,
实现拥有
至少
3所综合学科优势突出的附属医院、3所专科优势突出的附属医院的目标。
2、
引育结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系统培养现有研究生导师同时,继续广纳海内外人才,打造一支优质的导师队伍。
按照《临床医学院教师聘任管理办法》尽快启动新一轮的教师聘任工作。在清华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指导下,开展专题师资培训项目,要求新上岗临床师资全员参加培训。
3、资源配置、研究生招生方面。利用清华大学优势资源,针对学科定位、学术梯队、医疗
服务
、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及学科管理七大要素,优化
重点学科资源配置
。同时,加强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知名专家、优秀校友的作用,吸引外校优秀生源报考我校,提高生源质量。
4、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临床转化科学中心、临床研究中心、临床大数据中心、临床药械中心和生物治疗研究中心等,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服务能力。国际合作交流方面。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加强与海外、港澳台知名医学院校的沟通,建立师生互访交流学习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多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
5、毕业就业工作方面。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掌握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加强与毕业生的沟通,掌握毕业生的求职意愿。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开展个性化帮扶。深入用人单位调研,持续追踪
毕业生
的职业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