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 等,是1279年(南宋 祥兴 二年,元 至元 十六年), 宋朝 军队与蒙古军队在 崖山 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崖山位于今广东 江门市 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 崖门镇 银洲湖 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又名崖门。
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 南宋 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战争的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 陆秀夫 背着少帝 赵昺 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此次战役之后, 南宋 残余势力彻底灭亡,元朝最终统一整个中国。

崖山海战 蒙宋战争

1271年 元朝 建立,次年分水陆两路南下攻打南宋。元军在 襄樊之战 大破宋军以后,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 杭州 ),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于是5岁的小皇帝 宋恭帝 投降。
宋度宗 杨淑妃 在国舅 杨亮节 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即宋朝二王(益王 赵昰 、广王 赵昺 )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接着进封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元军统帅 伯颜 继续对二王穷追不舍,于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刚满7岁的 赵昰 登基做皇帝,是为 宋端宗 ,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杨淑妃为杨太后,加封弟弟 赵昺 为卫王, 张世杰 为大将, 陆秀夫 为签书枢密院事, 陈宜中 为丞相, 文天祥 为少保、信国公并组织抗元工作。
赵昰 做皇帝以后,元朝加紧灭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沦陷, 宋端宗 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张世杰要求借船,却遭到泉州 市舶司 、阿拉伯裔商人 蒲寿庚 拒绝,随即早有异心的蒲寿庚投降 元朝 。张世杰抢夺船只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广东。宋端宗准备逃到 雷州 ,不料遇到台风,帝舟倾覆,宋端宗差点溺死并因此得病。左丞相 陈宜中 建议带 宋端宗 占城 (今越南南部),并自己前往占城,但后来二王数次召其回来都不返;最后逃到 暹罗 (今泰国),死在那里。
宋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崩逝,由弟弟7岁的卫王 赵昺 登基,年号祥兴。赵昺登基以后,左丞相 陆秀夫 和太傅(太子的老师) 张世杰 护卫著赵昺逃到崖山,在当地成立据点,准备继续抗元。不久﹐在现时广东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张弘范部将王惟义在海丰县的五坡岭生擒,在陆地的抗元势力覆灭。 崖山海战示意图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 张弘范 率元军攻至崖门,元军浩浩荡荡陆续抵达崖山,对南宋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面对巨大压力,张世杰昼夜苦思破敌之策。有幕僚向张世杰建议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否决建议,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又将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元军以小船载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风纵火冲向宋船。但宋船皆涂泥,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以抵御元军的火攻。元朝水师火攻不成,以水师封锁海湾,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军吃干粮十余日,饮海水之士兵呕泄。张世杰率苏刘义和方兴日大战元军,张弘范擒张世杰甥韩某,以其向张世杰三次招降不果。
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张弘范预备猛攻,元军中有建议先用火炮,弘范认为火炮打乱宋军的一字阵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张弘范将其军分成四份,宋军的东、南、北三面皆驻一军;弘范自领一军与宋军相去里余,并以奏乐为以总攻讯号。首先北军乘潮进攻宋军北边失败,李恒等顺潮而退。元军假装奏乐,宋军听后以为元军正在宴会,稍微松懈了。
正午时段,张弘范的水师于正面进攻,接着用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以鸣金为进攻讯号。各伏兵负盾俯伏,在矢雨下驶近宋船。两边船舰接近,元军鸣金撤布交战,一时间连破七艘宋船。宋师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这时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
祥兴二年(1279年)三月十九日,崖山海战结束, 大宋王朝 宣告灭亡。
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 杨淑妃 )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不幸溺卒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 海陵岛 对开海面)。 陆秀夫背幼帝投海
崖门海战之后一天,即二月七日早晨,海上浮尸10万。 陆秀夫 的尸体被百姓找到,安葬起来;而小皇帝赵昺的尸体则为元军寻得,只见一眉清目秀的小儿身穿龙袍,头戴皇冠,身上还挂着一个玉玺。元兵将玉玺交给 张弘范 ,张弘范确认这小儿是赵昺,派人寻回,然而赵昺的尸体已经下落不明。据说被百姓埋葬在了广东深圳赤湾村里,至今仍存。
崖山海战后,宋室覆亡。元将 张弘范 命人在崖山岩壁上雕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大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御史徐瑁对奇石上十二字深恶痛绝,命人除去,欲改书“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字。而陈白沙认为宋亡时死者十数万,不独 陆秀夫 ,宜书“宋丞相陆秀夫负帝沉此石下”。因争辩不下,终未刻成。有传说, 陈白沙 到崖门凭吊时,在碑首加上一个“宋”字,成为“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此传不实,陈白沙知张弘范虽属汉人,但从未作宋将。)解放初,原凿字奇石被航道部门炸毁。1964年秋,新会县人委请田汉同志书写“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十三个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终于把这饶有纪念意义的碑石树起。
崖山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海战,在中国海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 文天祥 张世杰 陆秀夫 等人抵抗异族侵略的抗元斗争是正义的,他们坚决的斗争迫使蒙古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野蛮政策。而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余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
崖山之战从战术层面看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的部署失当,对战役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们在绝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不能不让人叹服。这两个人,一文一武,正是在流浪小朝廷中起了关键作用的中流砥柱。南宋虽然覆没,但输得是这样的悲壮,这样有节烈之气,勇士们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拼死抵抗,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崖山精神”,即中华民族精神。崖山精神,春秋大义,鼓舞后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周恩来 曾说 “崖山这个地方的历史古迹是有意义的,宋朝虽然灭亡了,但当时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保持了民族气节。”

崖山海战 消极

  • 军事
在国防问题上,古代王朝素来重塞防而轻海防,这一现象直到 南宋 时期才稍有改变。由于“襟江带海”的立国形势,以及北方敌对政权在水上军事力量的迅速增强。宋朝极壮大水军、兴造战船、开发武器、完善布防、统一指挥等等措施,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构建起了一支强大的水上军事武装和一套相对完善有效的江海防防御体系。
蒙古人把把汉人从他们世代相传的土地上赶走,任凭土地荒芜长草,以便他们来放牧,这使得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农奴,农业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蒙古人在攻城以后的大肆屠城和劫掠,使得城内的大量商人和部分工匠遭到屠戮,宋朝兴盛的商业文明逐步陨落,而大肆的劫掠把中国优秀的文化典籍和做工精良的艺术品破坏殆尽。

崖山海战 战斗地点

崖山位于今新会区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故又名崖门。仅从地势上看,两山夹一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宋廷在此设立根据地御敌,从纯军事角度来说看似是明智之举,但如果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恐怕就不是这样了。
当时流亡的宋廷人数,可靠的说法为“犹计二十万”。研究者指出,在宋代的 募兵制 下,军队移屯往往拖带家眷,在国之将亡的极端情况下这种情况应当有增无减。因此,在二十万人中,军队应有几万人。这二十万人的后勤供应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在福建和广南东路各地被元军相继占领的情势下,后勤供应还须仰仗海南岛。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海上交通不如陆上和内河交通安全,存在供应中断、二十万人将不战自毙的危险。
如今,崖山港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因泥沙淤积,已成陆地。人们不可能再睹当年的海港风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宋军舰船只能屯驻和停泊在崖山西北的港内,不可能将舰队停泊在崖山东南,面向大海。西北的港内虽有南、北两个出入口,但“其北水浅,舟胶,非潮来不可进”,在退潮时只能有一个出入口,实际上也影响军事上的进退和机动。因此,选择崖山作为据点和基地,是多少有些令人困惑的。
如果追踪一下流亡宋廷在广东沿海的移动路线,会发现另外一个让人迷惑不解的现象。流亡宋廷一度在更南方的湛江海面硇洲岛上驻扎,如今岛上仍有宋廷修建的行宫、书院等遗址存在。可以推测,如果不是有长时期驻扎的打算,宋廷绝不会在师老兵疲的状态下,大兴土木。但宋军于此驻扎不久就掉头北返,前往崖山。从行军路线上看,这是迎向元军追兵的“逆行”之举,而且从季风的角度看,也是逆流、逆风。
现今 崖门 战役的范围已不可考,约位于广东 江门市 新会区 南约五公里,在 南海 银洲湖 的相接的地方。即指以 古井镇 官冲村 一个无名小丘为中心,北起银洲湖,南至崖门口,方圆数十里的水陆区域。当地的国母坟有可能是杨太后的陵墓。 国母 坟西南的碗山相传是 宋朝 士兵当年曾在这里做饭。
崖山 祠约四公里,屹立于崖门对开海面的崖门奇石附近,则相传是 张世杰 用来作缆趸以大索一字形连贯千多艘宋军船只、陆秀夫背 赵昺 跳海和 张弘范 灭宋后在石上大书“ 镇国大将军 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之处。《 元史 ·张弘范列传》记载“磨崖山之阳,勒石纪功而还”。后来有人在十二字前加了“宋”字,成为“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这是造成后来不少人认为张弘范是汉奸和宋朝叛将的原由。

崖山海战 参战人数

对参与这场战争的人数有30万及50万两种说法,但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宋元双方投入军队50余万(其中宋方面20万,20万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属、宫廷人员、普通百姓)。
当时流亡的宋廷人数,可靠的说法为“犹计二十万”。研究者指出,在宋代的募兵制下,军队移屯往往拖带家眷,在国之将亡的极端情况下这种情况应当有增无减。因此,在二十万人中,军队应有几万人。
论双方的实力,一方是业已占领全国的元朝,另一方则是盘踞一岛之地的南宋,自然是完全不对称的军事抗争。但是,就崖山战场的局部而言,并不是这样。从人数上看,即使考虑到20万南宋军民中有大量非战斗人员,军人数量也当有数万之众,与元军相比可能还是占据优势的。
有学者指出,在元军方面,张弘范军先到东北出口,才发现“其北浅,舟胶不可进”,说明仓促之中,元军的战前侦察也并不充分。但他们占据了西南出口,一是切断了宋军的退路,二是切断了海上的补给,瞬间对宋军造成了致命的威胁。狭窄的海湾又不便于船舰数量较多的宋军施展。为生存计,其实也只能先与张弘范军决战。后人根据水文情况推算,认为完全可以利用潮涨之机,让一部分战船从东北出口驶出,再绕到西南,对元军实施腹背夹击。但张世杰顾虑军队屡败,士气不振,未能先发制人,这被认为是一个关键的败笔。
此时,宋军“舟中粮犹可支半年”,但张弘范截断宋军水道,宋军“食乾饮咸者十余日,皆疲乏不能战”。八天后,李恒舰队占据了崖山港的东北出口,完成了对宋军的南北合围。

崖山海战 武器使用

根据史料记载,此次海战的兵器主要是“弓弩、火、石”,元军方面一度利用俘获的乌疍船“载草灌油,乘风纵火”,但并不成功。于是最终决定战斗走向的就是最单纯的刀剑砍杀和弓弩互射。然而,宋军以哀兵决死之态迎战,虽然在人数和舰船数量上占优,面对元军的追击部队,依然战败。

崖山海战 建筑

珠三角地区有很多 三忠庙 和念宋亭,爱国人士和村民在民族危亡之际,借用念宋亭来表现自己的民族气节、鼓舞爱国士气。
1943年,侵华日军占领 新会 ,包括 大忠祠 、慈元庙、 义士祠 和寝宫在内的所有崖山祠建筑物沦为废墟。后来重建。

崖山海战 其他

崖山海战后民间也的祭拜活动,但是规模较小,相对分散,时间又不统一,未能产生较大影响。
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联合新会电视台推出故事大赛、演讲大赛,以直播形式向新会市民传播崖门海战历史,文化旅游区正在朝着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方向发展。
2006年,新会霞路村赵氏后人 赵长 主动协助文化旅游区举办第一届国母诞,72岁高龄的他依靠轮椅,走南闯北寻找崖门海战后裔宗亲。同年,福建晋江300多人自费专程到修复后的崖山祠致祭。 《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悼念: 长平一坑四十万,秦人欢欣赵人怨。 大风扬沙水不流,为楚者乐为汉愁。 兵家胜负常不一,纷纷干戈何时毕。 必有天吏将明威,不嗜杀人能一之。 我生之初尚无疚,我生之后遭阳九。 厥角稽首并二州,正气扫地山河羞。 身为大臣义当死,城下师盟愧牛耳。 间关归国洗日光,白麻重宣不敢当。 出师三年劳且苦,咫尺长安不得睹。 非无虓虎士如林,一日不戈为人擒。 楼船千艘下天角,两雄相遭争奋搏。 古来何代无战争,未有锋猬交沧溟。 游兵日来复日往,相持一月为鹬蚌。 南人志欲扶昆仑,北人气欲黄河吞。 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 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 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 昨夜两边桴鼓鸣,今朝船船鼾睡声。 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酾酒人人喜。 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六龙杳霭知何处,大海茫茫隔烟雾。 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 《后秋兴之十三》: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国宝档案》 20141218 崖山海战 .央视网 [引用日期201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