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防问题上,古代王朝素来重塞防而轻海防,这一现象直到
南宋
时期才稍有改变。由于“襟江带海”的立国形势,以及北方敌对政权在水上军事力量的迅速增强。宋朝极壮大水军、兴造战船、开发武器、完善布防、统一指挥等等措施,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构建起了一支强大的水上军事武装和一套相对完善有效的江海防防御体系。
蒙古人把把汉人从他们世代相传的土地上赶走,任凭土地荒芜长草,以便他们来放牧,这使得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农奴,农业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蒙古人在攻城以后的大肆屠城和劫掠,使得城内的大量商人和部分工匠遭到屠戮,宋朝兴盛的商业文明逐步陨落,而大肆的劫掠把中国优秀的文化典籍和做工精良的艺术品破坏殆尽。
崖山海战
战斗地点
崖山位于今新会区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故又名崖门。仅从地势上看,两山夹一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宋廷在此设立根据地御敌,从纯军事角度来说看似是明智之举,但如果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恐怕就不是这样了。
当时流亡的宋廷人数,可靠的说法为“犹计二十万”。研究者指出,在宋代的
募兵制
下,军队移屯往往拖带家眷,在国之将亡的极端情况下这种情况应当有增无减。因此,在二十万人中,军队应有几万人。这二十万人的后勤供应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在福建和广南东路各地被元军相继占领的情势下,后勤供应还须仰仗海南岛。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海上交通不如陆上和内河交通安全,存在供应中断、二十万人将不战自毙的危险。
如今,崖山港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因泥沙淤积,已成陆地。人们不可能再睹当年的海港风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宋军舰船只能屯驻和停泊在崖山西北的港内,不可能将舰队停泊在崖山东南,面向大海。西北的港内虽有南、北两个出入口,但“其北水浅,舟胶,非潮来不可进”,在退潮时只能有一个出入口,实际上也影响军事上的进退和机动。因此,选择崖山作为据点和基地,是多少有些令人困惑的。
如果追踪一下流亡宋廷在广东沿海的移动路线,会发现另外一个让人迷惑不解的现象。流亡宋廷一度在更南方的湛江海面硇洲岛上驻扎,如今岛上仍有宋廷修建的行宫、书院等遗址存在。可以推测,如果不是有长时期驻扎的打算,宋廷绝不会在师老兵疲的状态下,大兴土木。但宋军于此驻扎不久就掉头北返,前往崖山。从行军路线上看,这是迎向元军追兵的“逆行”之举,而且从季风的角度看,也是逆流、逆风。
现今
崖门
战役的范围已不可考,约位于广东
江门市
新会区
南约五公里,在
南海
与
银洲湖
的相接的地方。即指以
古井镇
官冲村
一个无名小丘为中心,北起银洲湖,南至崖门口,方圆数十里的水陆区域。当地的国母坟有可能是杨太后的陵墓。
国母
坟西南的碗山相传是
宋朝
士兵当年曾在这里做饭。
离
崖山
祠约四公里,屹立于崖门对开海面的崖门奇石附近,则相传是
张世杰
用来作缆趸以大索一字形连贯千多艘宋军船只、陆秀夫背
赵昺
跳海和
张弘范
灭宋后在石上大书“
镇国大将军
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之处。《
元史
·张弘范列传》记载“磨崖山之阳,勒石纪功而还”。后来有人在十二字前加了“宋”字,成为“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这是造成后来不少人认为张弘范是汉奸和宋朝叛将的原由。
崖山海战
参战人数
对参与这场战争的人数有30万及50万两种说法,但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宋元双方投入军队50余万(其中宋方面20万,20万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属、宫廷人员、普通百姓)。
当时流亡的宋廷人数,可靠的说法为“犹计二十万”。研究者指出,在宋代的募兵制下,军队移屯往往拖带家眷,在国之将亡的极端情况下这种情况应当有增无减。因此,在二十万人中,军队应有几万人。
论双方的实力,一方是业已占领全国的元朝,另一方则是盘踞一岛之地的南宋,自然是完全不对称的军事抗争。但是,就崖山战场的局部而言,并不是这样。从人数上看,即使考虑到20万南宋军民中有大量非战斗人员,军人数量也当有数万之众,与元军相比可能还是占据优势的。
有学者指出,在元军方面,张弘范军先到东北出口,才发现“其北浅,舟胶不可进”,说明仓促之中,元军的战前侦察也并不充分。但他们占据了西南出口,一是切断了宋军的退路,二是切断了海上的补给,瞬间对宋军造成了致命的威胁。狭窄的海湾又不便于船舰数量较多的宋军施展。为生存计,其实也只能先与张弘范军决战。后人根据水文情况推算,认为完全可以利用潮涨之机,让一部分战船从东北出口驶出,再绕到西南,对元军实施腹背夹击。但张世杰顾虑军队屡败,士气不振,未能先发制人,这被认为是一个关键的败笔。
此时,宋军“舟中粮犹可支半年”,但张弘范截断宋军水道,宋军“食乾饮咸者十余日,皆疲乏不能战”。八天后,李恒舰队占据了崖山港的东北出口,完成了对宋军的南北合围。
崖山海战
武器使用
根据史料记载,此次海战的兵器主要是“弓弩、火、石”,元军方面一度利用俘获的乌疍船“载草灌油,乘风纵火”,但并不成功。于是最终决定战斗走向的就是最单纯的刀剑砍杀和弓弩互射。然而,宋军以哀兵决死之态迎战,虽然在人数和舰船数量上占优,面对元军的追击部队,依然战败。
崖山海战
建筑
珠三角地区有很多
三忠庙
和念宋亭,爱国人士和村民在民族危亡之际,借用念宋亭来表现自己的民族气节、鼓舞爱国士气。
1943年,侵华日军占领
新会
,包括
大忠祠
、慈元庙、
义士祠
和寝宫在内的所有崖山祠建筑物沦为废墟。后来重建。
崖山海战
其他
崖山海战后民间也的祭拜活动,但是规模较小,相对分散,时间又不统一,未能产生较大影响。
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联合新会电视台推出故事大赛、演讲大赛,以直播形式向新会市民传播崖门海战历史,文化旅游区正在朝着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方向发展。
2006年,新会霞路村赵氏后人
赵长
主动协助文化旅游区举办第一届国母诞,72岁高龄的他依靠轮椅,走南闯北寻找崖门海战后裔宗亲。同年,福建晋江300多人自费专程到修复后的崖山祠致祭。
《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悼念: 长平一坑四十万,秦人欢欣赵人怨。 大风扬沙水不流,为楚者乐为汉愁。 兵家胜负常不一,纷纷干戈何时毕。 必有天吏将明威,不嗜杀人能一之。 我生之初尚无疚,我生之后遭阳九。 厥角稽首并二州,正气扫地山河羞。 身为大臣义当死,城下师盟愧牛耳。 间关归国洗日光,白麻重宣不敢当。 出师三年劳且苦,咫尺长安不得睹。 非无虓虎士如林,一日不戈为人擒。 楼船千艘下天角,两雄相遭争奋搏。 古来何代无战争,未有锋猬交沧溟。 游兵日来复日往,相持一月为鹬蚌。 南人志欲扶昆仑,北人气欲黄河吞。 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 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 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 昨夜两边桴鼓鸣,今朝船船鼾睡声。 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酾酒人人喜。 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六龙杳霭知何处,大海茫茫隔烟雾。 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
《后秋兴之十三》: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国宝档案》 20141218 崖山海战
.央视网
[引用日期201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