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享受一场音乐会(上)

如何享受一场音乐会(上)

2018-02-02 Manling MusiciansMansion


其实很早就想写这篇普及文了,想到现今如此发达的网络搜索功能,对于如何欣赏一场正规的音乐会,大家应该也多少有所了解。不过从目前收集到的问卷调查来看,还是有不少朋友想知道如何才是 打开音乐会的最正确的方式。


“每次去听音乐会好像都在随大流,别人鼓掌我就鼓掌,根本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古典音乐好难懂,都不知道那些台上的人为什么表情那~~么丰(狰)富(狞)。”

“啊?就演完了吗?。。。哦,不好意思刚才睡着了。”


诸葛亮式暴汗。。。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 怎样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欣赏了一场音乐会


首先,为什么要来听音乐会?

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这是一场什么类型的音乐会,以及为何出现在这个音乐会现场。也就是说,作为一枚诚心观众,你要先明白来听这场音乐会的 目的 是什么。


我们通常熟悉的音乐会分好几种,有民谣的,流行的,摇滚的,爵士的,古典的。如果没有什么乐器就光是演唱的话,就直接叫做演唱会了。那种类似春晚,载歌又载舞还伴有各种搞笑娱乐演出的现场通常统称为文艺晚会。所以在去现场之前你必须知道接下来你会面临的是怎样的一种音乐氛围。流行和摇滚乐的音乐会我们今天暂且不说,爵士音乐通常也还是不难分辨的。但严肃音乐里,光是古典音乐就分了好几种形式。你是去听的是交响乐,歌剧,合唱,重唱,重奏,独唱,还是独奏音乐会呢?搞清楚这些,接下来你就得问问自己了,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到哪里去?


不要慌,这不是懵X三连问,这只是 在音乐中开启你人生探索的一次绝佳时机。

你是谁,决定了你在哪;你在哪,决定了你要去哪里。


1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常逛博物馆的经验,我反正每次逛博物馆都觉得特别累。因为有太多的作品想要了解,又不喜欢解说员像个旅游团导游一样,拿着扩音器在耳边以飞快的语速和毫无情绪的语言来解说展览的作品。所以我很多时候会在去看展览之前先给自己打一剂鸡血,事先做做功课,提前了解一下这些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等到站在这幅展览品面前的时候就不会有那种一头雾水的感觉啦。


听音乐会也是一样的。


特别是当你去听的是有某些 大腕明星出场的音乐会 ,你会在开场以前甚至买到入场门票好几个星期之前就已经知道这场音乐会的节目单,知道都有谁谁谁是主要演奏家,会有哪些经典的还是现代的新作品将会被演奏。如果你对这些将要出现在你眼前的某位明星,或者对将要听到某些歌曲非常感兴趣的话,那么你的目的就是冲着音 乐会的节目 而来的。


比如说,有交响乐团开新年音乐会,通常观众们就会期待《春节序曲》、《祝酒歌》这些比较热闹欢快的曲子。那么作为观众的你去听这场音乐会,目的就有可能是为了听到这些令人心情愉悦的经典作品特地去听这场交响乐音乐会。


2

我们有一些观众可能平时不太爱听现场音乐会,但偶尔去一两次听了回来觉得 精神更加饱满,注意力也更集中,而且还打发掉了一些郁闷的坏情绪 。抱着这样心情去听现场的朋友们,你们啊就是去音乐厅 充电 的。


你想啊,那么多人坐在一个巨大的音乐厅里不敢说话,都在注意舞台上的一举一动,舞台上的气氛自然会带动整个观众席的磁场。音乐声音美妙,台下心情也舒畅。音乐曲目高潮迭起,观众也在下面跟着一起激动。就好比观看了一场3D电影,只是一切都是现场的 “正在进行时态” ,而不是早就录制好的。所以,带着这种充电的目的去听音乐会的也是不在少数。你可能不会太在乎舞台上表演的是什么,在现场的带入下能够刺激你 分泌多巴胺 ,结束后自然心情更加美丽。


3

还有的观众目的性很强,每次去听音乐会都是带着内心的 “好奇宝宝” ,打算一定要得出个什么结论。 其实这类人无论是做什么事情,肯定都喜欢问出个所以然来。他们也是音乐界里最专业、最忠实的听众粉丝,我们有一些乐评老师,就是这样的好奇宝宝。可能他们没有去念过正规的音乐院校,他们也可能连个业余演奏者都不算。但他们热爱音乐艺术,知识面之广,足以达到随时把任何音乐作品带入社会、哲学、心理、和政治等方面的宏观话题一起进行研究。


一部新创作的音乐艺术作品能不能 升华 到更高的层次,就要看是否经得起深层次的推敲和探索,是否能够满足这些“好奇宝宝”们的 求知欲 ,是否值得让他们神笔一挥为创作者多美言几句。当然,作为这一类目的性强的观众,你也可能听完音乐会后什么都不会评论。只是这场音乐会的质量有增还是有减,哪里好,哪里不好,以后还来不来听,你心中简直是太有数了。

4

最后还要说一种,为什么你会来听音乐会呢?假设,你跟你的ta正在热恋中,ta不希望每次约会都去看电影,有一天ta提出要去听古典音乐会!你觉得你不跟着一起去听,合适吗?


只是举个例子。有些观众可能真的一点都不喜欢也不愿意听音乐会,这是一种什么活动他们也许都不太清楚,但是因为有他们 在乎的人 提出了听音乐会这个要求,他们也会因为 陪伴而参与进来 。如果你是这样目的的观众,我觉得你的同伴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气息,值得你交往。


第二,听音乐会有无技巧?


刚才说了那么多都是为什么你会出现在音乐厅的观众席里。现在我为大家提几个小贴示,帮助大家尽快发现在音乐会现场隐藏的知识点,找到音乐 内涵当中的乐趣 。还是要先回到之前的第一个问题,这是一场什么类型的音乐会。大部分个人演唱会几乎也不需要用到技巧去听懂,这里我还是以古典音乐会为例吧。



1

最糟糕的情况,如果完全不知道舞台上都哪些乐器,乐器的多少还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吧?以目前国内大部分乐团演出的曲目量来说,大编制的乐团,也就是当你看到标准音乐厅舞台上的演奏家们和乐器排的密密麻麻的一片,完全分不清有多少个人,谁是谁的乐器,那么你所看到的估计是奥地利作曲家 古斯塔夫·马勒 的交响乐作品没差了。


马勒一生写出了最伟大的九部交响乐作品,每一部堪称绝对的经典。因为他的作品构思宏伟,规模庞大,只有大型的交响乐团能够正确完成演奏。如果你还看到了台上同时还站了密密麻麻几排的合唱团,还有儿童合唱团,要是在正规的交响音乐厅里这时候应该还会有管风琴家坐在舞台的上方,那你真的是有福了。有这样的舞台编制无疑是极其难得一见的马勒第八交响曲,传说中的 《千人交响曲》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音乐会现场音响条件还很有限,在录音技术正要开始对音乐现场演出产生改革之前,这样气势宏大的演出现场正是古典交响乐现场音乐会的巅峰时期,类似的 史诗级大规模管弦乐器编制 在当时也并不少见,比如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


如果你看到舞台上人多,但没刚才说的那么多,那也有可能演奏的是 贝多芬 的交响曲。作为古典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曲家,贝多芬的伟大让后世绝大数作曲家相继为他致敬。前面提到过的《千人交响曲》所用的配器,在贝多芬1824年创作出的《第九交响曲》中就已经有了。那是第一次将声乐合唱与交响乐团放在一起并同时在一个舞台上表演。


如果说你看到舞台上的乐器比较少,甚至只有弦乐器,没有管乐和打击乐。那么你多半听的是 巴洛克风格 的曲目。再早一点的文艺复兴音乐作品都是为了传扬宗教信仰,在国内正规音乐厅及少上演。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发扬了古典艺术之美,但也开始逐渐有了新的发展和更多的自由,音乐艺术作品在保持传统的庄严高贵的基调上,逐渐开始变的复杂多样起来。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也很具有代表性。音乐作品当中,出现的较为多的就是管风琴、大键琴(现代钢琴的前身)以及弦乐器。所以,如果你只看到了弦乐器在舞台上,甚至还有一个或者两个小提琴演奏家被其他乐器包围在舞台中心,那么你听到的可能是巴赫、亨德尔、维瓦尔弟,或者泰勒曼的小提琴或中提琴室内乐协奏曲。


2

终于说到 室内乐 了。

无论是西方古典音乐文化,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文化,还是世界各地区传统音乐文化,其中室内乐作品所占的比例是最多的。是因为演奏的人数少,作曲家写起来更容易些吗?当然不是啦。正是由于演奏者少, 作品的风格才能更新颖多变,内容更加丰富 。很多作曲家会把自己所学到的精华部分放在室内乐作品当中,这些作品多数都直接反映出作曲家的水平和其影响力。


传统意义上的室内乐大多指的都是不超过10-12人的重奏组合。三重奏通常指的是钢琴三重奏,即一台钢琴与大提琴和小提琴或别的高音乐器的重奏组。四重奏一般都指的是弦乐四重奏,即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一起演奏的重奏组。五重奏就有很多种类了,木管五重奏,弦乐四重奏和一支圆号或单簧管的五重奏,钢琴五重奏等等。具体是什么重奏,要看作品本身是给什么乐器所写的。因此,在古典音乐当中我们很少看到一首曲子有它单独的名字,大部分曲目名称都类似于《G大调钢琴三重奏》这一类的,听起来很直白一点不艺术。


不像流行歌曲每首都有歌名,不过经常很多流行歌手唱的歌曲名字也都一模一样,但实际也唱的不是同一首歌,也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因为懒的起名字。比如你在app上搜《回家》两字,出来几百条歌曲全都是这歌名,不同的歌星唱的《回家》都不一样。这方面古今中外都还挺一致, 谁写的,谁演奏的,谁唱的比曲目名称更加重要。


在录音技术出现以前,室内乐音乐会其实是非常普遍的。很多贵族家庭会长期雇用专门的室内乐演奏家在家里面以供随时欣赏,到了20世纪就演变成了 沙龙音乐会 了。直到现在西方国家还有这样的富贵人家,只不过现代的艺术家们不会让自己变的随叫随到,富人们需要提前与艺术家们预约时间签订音乐会各种合同。音乐家们也对自己 权益的保护 变的越来越重视起来。


在过去的民间也有很多室内乐团体,比在宫廷贵族家庭中出现的古典音乐更加复杂多元化,通常伴随歌舞、宗教祭祀、诗歌等艺术形式。例如给探戈舞蹈伴奏的 探戈乐团 ,其实就是由演奏探戈舞曲而被归为了一种民族室内乐风格。如今很多国外的民族音乐家来中国的音乐厅里演奏室内乐,我们听到的像这样的民族音乐也不胜枚举。


3

说完了传统意义上的几种古典音乐形式,那么 现代音乐 是不是用的乐器更多或者更少呢?

答案是,不一定。

现代音乐为了达到艺术效果,一些传统的细节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比方说,20世纪初出现的 “十二音体系”无调性音乐 就完全颠覆了早期西方古典音乐以协和音为主的作曲规则。如果你听到的音乐感觉完全不在调上,那么这肯定就是用“十二音体系”创作的当代作品了。美籍奥地利作曲家 阿诺尔德·勋伯格 发明的这个体系开创了一个新的音乐世界。以他为代表,贝尔格,韦贝恩以及后来很多的当代著名作曲家,创作出的作品都以此为体系。这种 表现主义风格 就是没有可以说得出来的,可以说是属于作曲家自己的风格。这些风格具有非常戏剧性的音乐语言,夸张,怪诞,但是表现的内容却又是那么的直接,粗暴,具有 现实意义


21世纪开始后,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人为演奏的作品被电脑音乐技术所代替,电脑音乐制作出来的效果也同样能够被演奏家灵性的诠释出来。如果你参与的音乐会舞台上摆着一台电脑,一部投影仪,和一些乐器。那么你应该明白,你正在视听享受一部 新电子音乐作品 的全球首演。


绝非讽刺。现代严肃音乐因为有电脑科技与信息技术的支持,音乐家们,不只是作曲家们,也开始大胆探索开创 新兴的音乐艺术形式 。虽个人化的艺术风格各异,但他们的艺术作品所创造出的效果,通常还是要达到让听众看得懂听的明白的目的。这时作为这类新音乐作品音乐会的观众,你应该在结束后去找作曲家聊一会儿,因为你满脑子的问题只有他一人才能够回答。



说到底,我们不只是坐在观众席就可以好好享受音乐会了,通过了解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我们还可以从这场演出当中学到好多东西呢。



...待续...



我们都希望活得真实、通透,而直观的感受能够证明现实是否真实存在。少一些烦恼和虚伪,多留一些时间给自己的内心,你的灵魂也会变的生动丰富起来。




今天先暂时写到这里,下一篇我们来说说音乐会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的事。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或有更好的话题,欢迎在座位下方留言。






***转载请联系后台作者授权


weixin.qq.com/r/fTofG9T (二维码自动识别)

发布于 2018-02-09 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