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婉贞
胜英人于谢庄》出自
徐珂
的《清稗类钞·战事类》。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劫掠焚毁
圆明园
后,继续作恶,侵扰圆明园附近村庄--谢庄。谢庄村民在团练冯三保带领下组织武装打败英军侵扰,冯三保的女儿冯婉贞担心英军会用大炮报复村庄,建议冯三保指挥村里年轻猎手与英军展开近距离白刃战。遭到父亲拒绝后,冯婉贞召集全村精通武术的青年,动员他们去埋伏,偷袭前来的英军炮兵。在冯婉贞的率领下,青年们轻装上阵,带上刀枪,埋伏在英军进兵路上的树林里。不久,英军炮兵果然前来。冯婉贞身先士卒,带领青年们与英军展开近身白刃战,经过殊死搏杀,英军伤亡一百多人,败退而去。谢庄青年在冯婉贞的带领下最终击败英军保护谢庄平安。
作品原文
距
圆明园
十里
[4]
,有村曰
谢庄
[5]
,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鲁人冯三保者
[6]
,精技击
[7]
。女婉贞,年十九,姿容妙曼
[8]
,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
[9]
。是年
[10]
,谢庄办团
[11]
,以三保勇而多艺
[12]
,推为长
[13]
。筑石砦[zhai寨]土堡于要隘
[14]
,树帜曰“谢庄团练冯”
[15]
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
[16]
。旋见一白酋督
印度
卒约百人
[17]
,英将也
[18]
,驰而前
[19]
。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
[20]
,曰:“此劲敌也,度不中而轻发
[21]
,徒糜弹药
[22]
,无益吾事,慎之!”
时敌军已近寨,枪声隆然
[23]
,砦中人蜷伏不少动
[24]
。既而敌行益迩
[25]
,三保见敌势可乘
[26]
,急挥帜,曰:“开火!”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27]
。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
[28]
。及敌枪再击
[29]
,砦中人又鹜[wu物]伏矣
[30]
,盖借砦墙为蔽也
[31]
。攻一时
[32]
,敌退,三保亦自喜。婉贞独戚然曰
[33]
:“小敌去
[34]
,大敌来矣
[35]
设以炮至
[36]
,吾村不齑粉乎
[37]
?”三保
瞿然
曰
[38]
:“何以为计
[39]
?”婉贞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40]
,火器利袭远
[41]
,技击利巷战。吾村十里皆
平原
,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
[42]
?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
[43]
,猱进鸷击
[44]
,或能免乎
[45]
?”三保曰:“悉吾村之众
[46]
,精技击者不过百人,以区区百人
[47]
,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群狼
[48]
?小女子毋多谈。”婉贞微叹曰:“吾村亡无日矣
[49]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50]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51]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52]
?诸君无意则已
[53]
;诸君而有意,瞻予
马首
可也
[54]
。”众皆感奋
[55]
。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56]
,皆玄衣白刃
[57]
,剽疾如猿猴
[58]
。去村四里有森林
[59]
,阴翳蔽日
[60]
,伏焉
[61]
。未几
[62]
,敌兵果舁[yu余]炮至
[63]
,盖五六百人也
[64]
。挟刃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
[65]
,大惊扰,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
[66]
。婉贞挥刀奋斫[zhuo]
[67]
,所当无不披靡
[68]
,敌乃纷退。婉贞大呼曰,“诸君!敌人远吾
[69]
,欲以火器困吾也,急逐弗失
[70]
!”于是众人竭力挠之
[71]
,彼此错杂
[72]
,纷纭拏[na拿]斗
[73]
,敌枪终不能发。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
[74]
,敌弃炮仓皇遁
[75]
,谢庄遂安
[76]
。
[2]
注释译文
[2]英法联军自海入侵:英法联军从海上侵入我国。一八五七年,英法帝国主义借口
广东
官吏到英国商船
亚罗号
(实际是
中国
商船)上搜捕走私犯和法国传教士马赖因在
广西
西林县进行侵略活动被杀,联合对中国发动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八五八年,继攻陷广州之后,又占领了大沽炮台和
天津
,迫使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同英法议和,订立了不平等的《
天津条约
》。一八五九年六月,英法公使在大沽口挑衅,英法两国的炮舰重新开入我国,一八六零年十月,攻入
北京
,咸丰帝狼狈逃窜,其弟
奕訢
出面议和,订立了苛刻的《
北京条约
》。十月六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
[3]京洛骚然:京城骚乱起来。京洛:原指古代帝京洛阳,后用为京城的代称,这里借指当时清朝的京城,北京。骚然:骚乱之状。
[4]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始建于一七零九年,经过一百五十年的营建,总面积达五千二百余亩,建筑物约十五万平方米,园内殿宇精美,并藏有各种无价珍宝,罕见的典籍、珍贵的历史文物,被誉为“万园之园”。咸丰十年,被英法侵略军抢掠,焚烧一空。
[5]环村:全村。
[6]中有鲁人冯三保者:村中有个山东人叫冯三保的。鲁人:山东人。
[7]精技击:精通武术。技击:与敌人搏斗的技术,即武术。
[8]姿容妙曼:姿态优美容貌漂亮。妙曼:妙丽柔美。
[9]习无不精:学习各种武艺没有不精通的。
[10]是年:这一年。是:指示代词,这。
[11]团:群众组织的自卫团体,即团练。
[12]以三保勇而多艺:因为三保勇敢而且精通多种武艺。
[13]推为长[zhang掌]:推选做首领。
[14]筑石砦[zhai寨]土堡于要隘:在险要的地方用石、土筑成防御工事和碉堡。石砦用石头筑成的防御工事。土堡:用土修筑的碉堡。要隘[ai碍]:险要的地方。
[15]树:树起,动词。帜:旗。曰:这里是写着的意思。冯:即冯三保。
[16]谍报敌骑至:侦察敌情的人报告说敌人的骑兵到了。报:报告。骑:骑兵。
[17]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不久,看见一个白种人头子,督率大约一百名印度兵。旋:一会儿。白:白种人。酋[qiu求]:首领。督:监督、率领。
[18]英将也:是英国军官。
[19]驰而前:骑马奔驰而来。前:向前。
[20]“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二句:三保告诫民团成员们,要装好火药,上好子弹。戒:告,命令。毋妄发:不要乱放。毋:勿,不要。
[21]度不中而轻发:估量不能命中而随便发射。度[duo夺]:推测、估计。中:命中。轻发:轻率发射。
[22]徒糜弹药:白白地耗费枪弹和火药。徒:白白地。糜[mi迷]:浪费。
[23]枪声隆然:枪声隆隆地响起来。隆然:象声词,形容枪声的猛烈。
[24]砦中人蜷[quan权]伏不少动:村子里的人弯着身体伏在那里,一点也不动。
[25]既而敌行益迩:过了片刻,敌人走得更近。益:渐渐。迩[er尔]:近。
[26]三保见敌势可乘:冯三保看见敌人的阵势有机可乘。
[27]军中发枪之号也:军中规定开枪的号令。发枪:放枪。号:号令。
[28]敌人纷堕如落叶:敌人纷纷跌下马来,象落叶一样。纷堕:纷纷掉下来。
[29]及敌枪再击:等到敌人的枪再次射击。
[30]鹜伏:象鸭子似的伏着。鹜[wu物]:鸭子。
[31]盖借砦墙为蔽也:这是借砦墙来做掩护。盖:连词,文言里承接上文说明原因,常用“盖”字开头。
[32]攻一时:进攻了一些时候。一时:一会儿。
[33]戚然:忧虑的样子。
[34]小敌去:小股敌人走了。
[35]大敌来矣:大批敌人就要来了。
[36]设以炮至:假使敌人带上炮来攻打。以:拿。
[37]吾村不齑粉乎:我们全村不就变成粉末了吗?齑[ji激]粉:细粉, 这里用作动词。
[38]瞿[qu渠]然:吃惊的样子。
[39]何以为计:即以何为计,用什么办法作计策?
[40]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英法侵略军擅长用枪炮而不善于武术。西人:指英法侵略军。长:擅长。短:缺欠。
[41]利袭远:利于远距离的攻击。袭:袭击或攻打。
[42]其何能胜:怎么能取胜?
[43]操刀挟盾:拿着刀带着盾。挟[xie谐]:持。
[44]猱进鸷击:像猿猴那样进攻,像鸷鸟那样攻击。猱[nao挠]:猿猴的一种,敏捷善攀。鸷[zhi致]:与鹰、雕同类的一种凶猛的鸟。
[45]或能免乎;也许能免除灾难吧?
[46]悉:全。
[47]区区:形容很少。
[48]何异以孤羊投群狼:跟把一只孤羊扔到狼群里有什么不同。何异:跟……有何差别。
[49]吾村亡无日:我们村的毁灭为时不久了。
[50]拯[zheng整]:救。
[51]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日:便召集谢庄所有精通武术的年轻人,告诉他们说。
[52]孰若:哪如。
[53]诸君无意则已:你们没有这个意思就算了。诸君:尊称对方之词。
[55]众皆感奋:大家都被激动得振奋起来。
[56]结束:结衣柬带,整好装束。
[57]皆玄衣白刃:全都是穿着黑色的衣服,拿着雪亮的刀剑。玄;黑色。
[58]剽[piao飘]疾:敏捷。
[59]去村:距离村庄。
[60]阴翳蔽日:树阴浓密能遮住太阳。翳[yi易]:遮蔽、阴森。
[61]伏焉:埋伏在这里。伏:埋伏。焉:兼词,相当于在这里。
[62]未几:没有多久。
[63]敌兵果舁炮至:敌人果然抬着大炮来了。舁[yu余]:抬。
[64]盖:大概。
[65]敌出不意:敌人出乎意料之外。不意:未料。
[66]终弗逮:到底赶不上。终:终究。弗逮:不及。
[67]奋斫[zhuo]:用刀斧猛砍。
[68]所当无不披靡:所碰到的敌人没有不被击败的。当:迎、遇。披靡[mi米]:溃散。
[69]远吾:远离我们。
[70]急逐弗失:赶快追击不要失掉战机。
[71]众人竭力挠之:大家尽全力截击侵略者。挠:阻挡的意思。
[72]彼此错杂:敌我交错混杂在一起。
[74]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被打死的敌人,约一百多人。
[75]仓皇遁:慌忙逃跑。
[76]遂:就,于是。
[2]
创作背景
“冯婉贞”这一名字,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初上海著名的报纸《
申报
》上。1915年3月19日《申报》的《自由谈》栏目,刊发了
陆士谔
的短篇武侠小说
《冯婉贞》
。故事本是虚构的,时值报人
徐珂
正在筹备编辑
《清稗类钞》
一书,于是将这篇小说收入其中。当时“武侠小说”这一概念在中国还没有流传开,徐珂就把它选入“战事类”中,并对原文做了少许修改,还将标题改为《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
[4]
该文歌颂了以冯婉贞为首的谢庄村民,在反侵略斗争中机智果敢、不畏强暴、英勇善战的爱国精神。
[4]
作品鉴赏
第一部分(第一小节):交代时代背景。这段用极其简洁的一句话,把时间(
咸丰
庚申)、敌人(英法联军)、地点(
京洛
,即北京)、动态(“骚然”一一清政府惊惶失措,人民颠沛流离)完整地展现出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1857年英法帝国主义借口广东官吏到英籍船“
亚罗号
”(实为一艘中国走私船)捉拿罪犯和法国一传教士马赖在广西被杀的“
马神甫事件
”,联合派兵侵犯广东。1858年,又侵犯
天津
,胁迫清政府签订了属辱的
《天津条约》
(鸦片贸易合法化,开放十个通商口岸,传教自由,赔款白银六百万两等)。1860年,英法联军又侵入北京,沿路屠杀无辜的中国人民,并将皇家园林圆明园抢劫一空并烧毁。清政府妥协投降,咸丰帝
奕詝
逃往
热河
,派恭亲王
奕訢
与英法议和,签订了
《北京条约》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并赔款英国白银四百五十万两,赔款法国白银六百二十万两。在帝国主义加紧入侵,清政府步步退让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纷纷起来,保家卫国。
第二部分(第二小节):写谢庄办团、介绍三保父女。这段一开始交代特定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先写谢庄:“距圆明园十里“,是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必经之地,因而“谢庄是年办团”以抗击侵略者。再写居户:“环村居者皆猎户“,猎人以耍刀弄枪为业,因而三保具有“精技击”、“勇而多艺”的才干。而婉贞“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与她出生在这样的村庄、这样的家庭是密切有关的。这段对婉贞的介绍简洁而又具体,寥寥几句,就把她的性别年龄(女,年十九岁)、爱好特长(好武术)、聪明能干(习无不精)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来。这段在结构上紧扣上段(由于“入侵”才"办团”),在内容上与上段形成对比(清政府投降,群众反抗),在手法上把父女互相对照,三保勇而多艺,婉贞年轻有为,各有千秋,互相媲美。为下文具体介绍,作了铺垫。
[5]
第三部分(第三、四小节):写初挫英军,以及婉贞再胜强敌的谋略和决心。
先写三保率团众抗击侵略者的战斗情景“驰而前”,点明敌人铁骑践踏我国领土,横冲直撞;“枪声隆然”,写出敌人杀气腾腾的嚣张气焰。在这大敌压境的严重时刻,三保成竹在胸,机智杀敌。当敌人蜂拥前来时,他警惕地提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当敌人近寨鸣枪时,他领导团众“蜷伏不少动“`。当敌人逼近跟前时,他抓住有利战机“急挥帜,曰:“开火”,待敌人还击时,他们”又鹜伏状“。他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可算得有勇有谋的指挥员。
再写婉贞的谋略。初战告捷,三保沾沾自喜,而婉贞独戚然。“戚然”,暗示她深谋远虑。她从侵略者的本性断定“小敌去,大敌来矣”;从敌人长处短处(西人长
火器
而短技击妙)和作战地形(吾村十里皆
平原
)来确定战术一(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方),但这一正确决策没有被三保所接受。三保片面强调人数少,还以长辈身份训斥她:“小女子毋多谈”、婉贞对此不免忧虑而微叹曰:“吾村亡无日矣”。这里“微叹”,用得很贴切,这意味着三保拒绝良策,将会招致严重的后果,但又没有因父亲的固执而感到无可如何,她自有主张必坚特正确意见:“吾必尽力吾力以拯吾村”。
最后写婉贞战前组织动员工作。抚击强大敌人必须动员群众组织青年。因此,她“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集”,点出她组织群众,“诏”,点出她动员青年。“与其……孰若……。“这一表示取舍关系的句式,说明她善于用利害关系去激发青年情绪。“众皆感奋”,就具体地写出了她组织,动员的良好效果。青年们对她的主张,不仅信服,而且情绪高昂。
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写第二次抗战情况,介绍婉贞英勇善战。从五个方面写出婉贞指挥战斗的全过程:。先写“结束”、”皆玄衣白刃,“玄衣”,便于在深林隐藏,不易被敌人发觉;,“白刃”,写出所佩刀剑锋利,更好地杀敌。这说明婉贞战前作了周密考虑和准备工作。再写埋伏:“剿疾如猿猴”,行动敏捷,点出“诸少年皆精技击者”。这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条件。
其次写袭击:婉贞他们“拔刀奋起”,“挥刀奋砍”、“所当无不披靡“而“敌出不意,大惊扰,便捷猛鹰终弗逮,“乃纷退”。
然后写追击:婉贞牢记敌我双方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一看敌人远去,拉长距离,就知道敌人“欲以火器困我”,即下令“急逐勿失”,夹杂在敌人中间搏斗,使“敌枪终不能发”。
最后写胜利:战斗到傍晚,敌人死伤惨重”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弃炮仓皇逃跑了。冯婉贞终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保卫了家乡。
由上可以看出,冯婉贞这个普通的猎户女儿,既有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又有胆有识,谋略出众,她英勇机智,沉着果断,有指挥战斗和组织、动员群众的才子。
[5]
相关研究
据著名史学家
杨天石
先生在其《世上并无冯婉贞》一文中说“前些年,北京的几位历史学家对冯婉贞发生兴趣,想查清这位女英雄的身世和事迹。于是组织起调查队,从文献和实地两方面进行调查。自然,这是极为应该。为了宏扬爱国主义传统,人们对这位女英雄的了解多多益善。然而,事情就怕认真,一调查,问题出来了,不仅找不到冯婉贞其人的记载,而且,圆明园附近也没有谢庄其地,《清稗类钞》所云,完全是子虚乌有。“
[6]
文中同时指出:”查阅1915年3月19日的《申报》时,发现它有一个专门栏目,名为“爱国丛谈”,其中一篇就正是《冯婉贞》。它的作者是
陆士谔
,徐珂只是将它收入了自己所编的
《清稗类钞》
。 “类钞”者,正说明了徐珂是编者,而不是作者。“
[6]
文中还指出:”《冯婉贞》在《申报》发表时,篇幅稍长。徐珂收入《清稗类钞》时不仅改了题目,而且对描写人物和作战气氛的部分细节作了删节。末尾作者有一段议论:”
救亡之道.舍武力又有奚策!谢庄一区区小村落.婉贞一纤弱女子。投袂奋起.而抗欧洲两大雄师.竞得无恙。矧什百于谢庄,什百于婉贞者,呜呼可以兴矣!
“这是对《冯婉贞》一文主题的最好说明。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者正逼迫
袁世凯
接受旨在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当时,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汹涌澎湃。作者塑造冯婉贞这样一位女英雄,也是有寓意的吧!“
[6]
名家点评
作者简介
徐珂(
1869年
--
1928年
)原名昌,字仲可,
浙江
杭县(今
杭州
市)人。
1889年
参加
乡试
,中
举人
。不过,他在
科举
考试中,终未再获功名。但他在学习传统文化之外,颇关注于
新学
,以至于
1895年
赴京参加
会试
时,曾参加过
梁启超
发起的呼吁变法的“
公车上书
”活动。又曾成为
柳亚子
、
高旭
等人
1909年
首创的爱国文化团体“
南社
”的成员。其间,为了维持生活,
袁世凯
在
天津
小站
练兵时,他曾充当其
幕僚
,为将士讲解古书诗赋,但终因思想不合而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