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是一种严肃的逻辑
人为什么会被逗笑?
段子手的生存套路是什么?
笑话段子、幽默故事、相声、小品、喜剧电影、脱口秀、搞笑小视频……这些题材是否有什么共性?
能不能总结出一套关于如何搞笑的理论与技巧?
下面,我们探讨一下答案。
首先不得不提到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手段,相声。
相声一个逗哏,一个捧哏,笑点爆出来叫抖包袱,主要表演都在“逗”。
听过大量相声段子,从马三立到岳云鹏,一般人也隐约能感觉到有些定性的东西:
比如听几句,你就大概知道下一句逗哏的要让人笑了,很期待。
关于逗哏这个逗,现在流行的说法很逗,叫搞。
中国人很爱用搞的说法,本身就很有力量感,搞开发、搞科研、搞教育、搞设计、搞商业、搞小三……
很多人又都做起了搞笑这一行,段子手就是个不错的行业,虽然未必有前途,但确实穷开心。
关于怎么搞笑并没有太系统的方法论,它毕竟是创作工作,靠天赋;又是娱乐项目,靠现演……
但怎么搞,搞着搞着,确实会总结出一些逻辑,而且是极其严肃的逻辑——那就是预期违背(认真.jpg)。
所谓预期违背,简单说就是:
你以为是这么回事,但不是这么回事,然后哈哈哈。
预期违背的前提是先铺垫预期。
预期有强度区别,一般来讲与最终效果正相关:预期越强,后面违背时带来的笑果就越强。
而提升预期强度有几个常见方式:
1,关联最常见的事物。
人们接受信息时对熟悉的标签会先入为主,不需要太多渲染,这个预期就已经成立了。
比如涉及到人物,皇帝,刺客,舞女,爸爸,老师……这些角色是自带属性标签的,只要出场就已经自动建立了预期。
时间和场景,包括故事线,同样如此。
其中谐音类的搞笑,就是最典型例子,默认关联了认知中的熟悉概念,搞笑类图片,大多数也是选择最熟知的生活使用场景。
2,控制节奏推进预期。
笑话结构里喜欢用三三节奏,比如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或者是“吃饭,睡觉,打豆豆”,这里就是典型的推进逻辑。
如果创作的格式允许,预期尽量作推进型铺垫,随着预期不断被加强,强到恰好,一旦打破效果就会很爆。
那么,恰好怎么把握?
就是不要超过三次。
为什么这么界定?
因为三是个神奇数字,一旦超过了,就出事(4)了。
感受一下这个例子:
丈母娘考验仨女婿。
先邀大女婿散步,过桥时突然跳下,大女婿跳水救起,丈母娘赠他奇瑞一辆。
丈母娘又如法炮制,考验二女婿,也被救,受伤的二女婿获赠一辆奥迪。
她再试三女婿,三女婿不会游泳搭救不及,丈母娘溺水而亡。
次日,岳父赠他一辆奔驰!
推进的作用显而易见,如果把二女婿那段去掉,会逊色不少甚至不完整,因为预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强化……
可见,搞笑,缺少了二是不行的。
3,制造冲突引导预期。
人类显然对于互动更感兴趣,人都有强烈的参与欲。
这种参与欲被创作者利用,就是制造代入感。
所以任何好的作品都会第一时间让人代入,关联常见事物,也是一种代入技巧。
但代入之后,如何将情绪最大化激发,是更重要的问题。
无疑,冲突是最好的方式,这也是戏剧的核心。
这意味着,观众必须无形中以当事人的感觉去解决这个冲突。
所以,在预期铺垫中,刻意让角色产生某种对立关系,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这种强烈的情绪激发,是层次更丰富的预期——甚至预期你会预期违背,那我等你给我个解释,给我个发泄出口,必须把这事说清楚。
举个栗子:
小李:“老板,我们家明天要进行大扫除,有一些重活儿要干,我的妻子需要我帮她打扫阁楼和车库,还需搬运一些重东西……”
老板:“小李,你不知道我们现在正缺少人手吗!我不能批准你请假。”
小李:“谢谢你老板,我就知道,这件事你会帮我的!”
老板,高辨识度的角色,本身就自带强预期,随着对话推进预期,烘托出能够广泛引起人性共鸣的冲突,你要请假,老板不准假,到底怎么办——随着强预期被违背,瞬间情绪反转,效果也就强烈爆发了。
加强预期的方式可能还有很多,但这三点用好,已经足够。
绝大多数优秀的作品,都是综合使用了这三点。
预期铺垫完毕,等于坑挖好了,而且也够深了,接下来就是怎么违背的问题。
违背本身带有背叛的意思,这种行为虽然让人不齿,但多少有点隐晦的兴奋。
就像你挖好了坑狩猎,被人偷偷填了;你搭建好了沙碉,被螃蟹踢了;你一本正经踢着正步,然后被树枝绊倒……
违背,实质是针对预期的一种反向动作。
一个人倒霉,是正常行为的反差笑果;搞笑艺人的夸张表演,是正常人设的反差笑果。
再比如最典型的,吐槽,就是找个角度对既有印象说反话,所以吐槽的对象越知名越好,因为既有印象的预期越强,违背的反差笑果越有力。
此类的还诸如,淘宝故宫的大作。
违背,不仅是反差,也可以是毁灭,是揭露。
人们说,喜剧就是把两样相反的东西放一起。喜,相反就是,悲。
譬如卓别林与周星驰,他们的喜剧是有悲剧内核的,所以才经典。
真正觉得好笑的事物,都会带着一点点痛苦,没有这种内涵,搞笑难以深入人心。
当然,这是另一个很深入的问题。
关于具体如何违背,其实也有固定的小套路:
1,误解。
误解可以说是违背的最常用方式。
当“王八”不是王八,而是一个人的名字被揭露时,这就是误解型的预期违背。
文字段子有大量这类谐音误解的例子。
比如:
理发店名飞发走丝,饭店名食家庄、无饿不坐,服装店名衣冠勤售,茶馆名纯心找茶……这也是符合预期违背逻辑的最基本小段。
比如:
皇帝对身旁的小李子说:你用一个字来形容朕。
小李子回答:喳!
然后小李子就被砍头了。
又比如:
“难道你不觉得益达的广告很浪漫吗?”
“我看不出来浪漫,这是你的益达,这是你的益达。我就想到两个小偷在分赃,这是你的一沓,这是你的一沓!”
而影视形式的误解,则多是角色误解。
假冒某个人的经典设定,看多少次都觉得好笑,像是双胞胎交换角色这种老套的路数,从不让人失望,这就是对角色设定的一种预期违背。
2,妙解。
妙解,比单纯的误解更有创意,更新奇,更巧妙。
妙解可以以一种新角度解释旧事物,可以全新演绎一个概念,也可以与预期作最不可能的关联。
比如:
不管我们看的是爱情剧、青春偶像剧,到最后男主角和女主角结婚了,电视或电影就大结局了,这说明了啥?这深刻的说明:男的和女的只要一结婚,后面就没戏了!
影视剧是熟悉的认知事物,这里把关键词“戏”做了一个创意拓展,关联上男女话题,惹人会心一笑。
比如:
你有一张10元的票子,给你换成两张5元的,不会有任何感觉。
你有一个180斤的老婆,给你换成两个90斤的。那你肯定特别开心。
这里实质是演绎了一个,“老婆分裂”的奇妙概念。
又比如:
闺蜜腿受伤了,我去医院看她,她两眼发红的说:“找男人要看清楚点,像我老公这样的,千万不能要。”
我一惊:腿是他打的?
她恨恨的说:“今天他居然敢躲,我一脚踹桌子腿上了。”
这类则属于最不可能的关联,创作过程往往是根据落点,反推剧情。
可见,妙解出效果,但很考验脑子和灵感,每年的互联网金句,还有喜剧片经典台词,大多数属于这类。
3,补完。
这类违背,相对没有误解和妙解那么直白,而是刻意留白,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误解和妙解是外放,补完则属于收。
通常故事型的段子,用这种违背方式会更好,因为所谓补完就是将一个故事讲完,最后一句话承担所有笑果。
也可以说,所有的篇幅都是为了最后一句话而布局,预期铺垫很长,最后这一句话戛然而止。
故事讲完了未必立刻引爆,但笑点会自己发酵。
比如:
华为某部门高薪聘请了一位日本专家。
日本专家上任的第一天,在全体会议上做完自我介绍后,又说到:我是个工作狂,经常加班,请大家尽量配合我的工作!说完深深鞠了一躬。
三个月后,日本专家辞职了,辞职的时候只说了一句:
你们这样加班,是不人道的!
比如:
那天晚上,我女朋友跟我说要玩一个谁先理对方谁就输的游戏,我兴奋的答应了。
这都一年半了,音讯全无。
又比如:
一个富翁想结婚,在这之前,他交往了三个女朋友,三个女朋友都愿意嫁给他。
于是,富翁出了个考题,给了三个女朋友各1000元,让她们去买一样东西,能够把房间装满。
第一个女朋友买了棉花,装满了房间的1/2,第二个女朋友买了气球,装满了房间的3/4,第三个女朋友买了蜡烛,让光线照亮了整个房间。
结果,富翁选择了最漂亮、身材最好的那个。
在预期铺垫的过程中,很容易代入到故事情节,也在期待故事的结尾,最后一句话补完之后,情绪被推向最高潮,又瞬间进入空白,这就是补完所追求的,回味。
其实以上的违背套路,界定不会很严格,只是主要倾向性不同而已。
还有一些进阶技巧,可以对违背采用更多处理方式,比如一层层推进。
类似一本正经走着正步的人,然后被树枝绊倒,还被树枝戳进了嘴巴,树枝上还有泥巴,而泥巴是来自狗洗过澡的水坑……
当然,这和作品格式息息相关,格式和篇幅限制了搞笑的具体方式方法。
搞笑实质是针对笑的三种层次:
一种是,忍俊不禁,会心一笑;
一种是,哈哈大笑,笑不可支;
第三种,想了想,更想笑。
这里又涉及到,你想要什么最终的笑果,那么在预期与违背方面,就应该作相应的布置。
而最好的搞笑,是串联起这三种层次。
总之, 预期违背是一种严肃的逻辑。
可能和魔术类似,关键是Surprise,你一直期待,甚至做了很多假设,但最终总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或许道理都懂,好不好笑,还是看天份吧……说回相声,就算你说得再好,没有郭德纲、岳云鹏的形象,也很难出笑果。那种形象,是恩赐(正经的)。
所以,大多数自认为有搞笑天份,并且掌握了一定技巧,但形象不行的人,可以作段子手。我们在后台搞。
本文主要也是针对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