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長海生技_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衍生企業長聖生技強攻細胞治療
  • 蔡長海生技_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 前瞻台灣智慧醫療,邁向全球嶄新未來
  • 蔡長海生技_更美好的生活,更美好的世界~中國醫藥大學邁向更卓越優秀的國際一流大學
  • 蔡長海生技_邁向百大、創造百億~中國醫藥大學借鏡美國史丹佛大學產學合作的策略與作法
  • 蔡長海生技_蔡長海董事長領航校院生技發展~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2020台灣醫療科技展》以醫療創新技術帶動精準大健康產業嶄新未來
  • 蔡長海生技_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衍生企業長聖生技強攻細胞治療
  • 蔡長海生技_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 前瞻台灣智慧醫療,邁向全球嶄新未來
  • 蔡長海生技_更美好的生活,更美好的世界~中國醫藥大學邁向更卓越優秀的國際一流大學
  • 蔡長海生技_邁向百大、創造百億~中國醫藥大學借鏡美國史丹佛大學產學合作的策略與作法
  • 蔡長海生技_蔡長海董事長領航校院生技發展~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2020台灣醫療科技展》以醫療創新技術帶動精準大健康產業嶄新未來
  • 常見潛水的類型有為浮游、浮潛、水肺潛水、供氣潛水等。 依潛水裝備區分,可分為「摒氣潛水」與「給氣潛水」。摒氣潛水指的是不需給氣裝備,例如浮潛。給氣潛水則是在過程中需要有氧氣的供給,在活動的範圍以及深度更為進階。常見的例如:

    一、自給氣潛水: 就是一般常見的水肺潛水(Self-Contained Underwater Breathing Apparatus,縮寫:SCUBA)活動中攜帶著氧氣瓶。

    二、供氣潛水: 在從事水下活動時, 依靠管路將加壓後的氣體向下輸送給潛水者, 也可稱作是「職業性水面供氣潛水」或「他給氣式潛水」。

    潛水的意外

    潛水固然有趣,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常見的意外有:1.減壓症,2.低溫症,3.耳道感染,4.氮迷醉,5.氧中毒,6.肺部過度充氣,7.海洋生物攻擊,8.昏迷⋯等。意外發生常見的因素包含裝部故障、訓練不足、指導不當、通氣不足或是生理因素⋯等。為了避免意外的發生,必須要有充足的事前準備、合格的指導人員,並且依自我的身體狀態而定,切勿勉強。

    減壓症(潛水夫病)

    上述提到的風險中,減壓症算是潛水中最普遍的意外事件之一。 減壓症,俗稱潛水夫病或沉箱病,英文為Decompression sickness(縮寫:DCS)。其發生的機轉是因為在潛水的過程中,隨著外界壓力的增加,會增加氣體在血液中的溶解率,呈現過飽和的狀態。在結束浮潛向上爬升的過程中,氣體則是會從血液中解離出來(尤其是氮氣)。

    一般正常情況下,溶解出的氣體會隨著我們的呼吸慢慢排出體外,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但是若爬升速度太快,氣體短時間內快速游離出來,來不及排出體外,則會堆積在於組織間隙,直接對細胞造成傷害或阻礙血液循環造成缺血和缺氧。在分類上可分為第一型、第二型及慢性型等三種。

    第一型減壓症,症狀較為輕微,常見的表現如四肢關節疼痛,皮膚紅癢。第二型較為嚴重,全身都會受到影響,包含全身倦怠、肢體無力或麻木、頭暈、噁心、嘔吐、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視力模糊、小便失禁⋯等。根據觀察,不論第一型或第二型的發病時間(onset)都很快,大多在結束浮潛的6小時內產生,較嚴重的甚至會在結束後的數分鐘內出現症狀。根據統計,潛水深度越深、年紀越大、下潛次數越多、爬升速度過快的人身上較容易發生症狀。

    減壓症大多發生於不當減壓而產生。例如不依減壓表規定快速上升,有時亦有可能遇到海洋強流而將淺水者快速往上帶。另有在太接近的時間內重複潛水,亦會增加減壓症發生機率。 所以,初學者需在有經驗的潛水教練指導下作適當的下潛極上浮的動作。而常潛水的人也應該謹記並遵守減壓的流程及避免短時間內重複潛水。

    高壓氧治療減壓症

    若真的發生減壓症,在後續處置上,狀況輕微的人在休息後,隨著氣體慢慢吸收排出體外,大多會緩解。但是第二型或是症狀較嚴重的病人則需要就醫治療。目前減壓症的標準治療方為是 高壓氧治療 ,將病人放置於高壓艙內並給予純氧。

    高壓氧治療的目的包含:1.利用高壓的環境將溢出於體內的氣泡重新溶解回組織內,待症狀緩解後,再逐步調整壓力至正常的大氣壓。2.給予高濃度的氧氣,改善細胞組織的缺氧狀態,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組織的修復。

    此外, 高壓氧氣也可以利用分壓差促進身體將氮氣排除,而減少病變部位的傷害並加速復原。在治療上也是搶時效性的,目前希望能夠在6小時內接受到治療,效果較好並減少後遺症的發生率。至於接受高壓氧治療的次數和時間則無一定標準,大多依其病情的嚴重度、發病到接受治療的時間及殘留的後遺症而定。

    休閒潛水是目前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但任何活動都有潛在風險,一定要有充足的事前準備及安全的潛水計畫,過程中遵循專業人士指導。若發生意外應儘速就醫,尋找最接近的高壓氧艙,讓專業醫護人員評估並接受最適當的治療。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93期